•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做技術工作,真的30歲就到頭了嗎?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35歲危機已經被說濫了。做技術的真的到了這個時候就到頭了嗎?職業生涯應該怎么規劃才能夠延續自己的職業壽命?一位50歲的數據科學家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各個階段進行了回顧,并提供了他的建議,也許部分可以參考借鑒。當然,有的也許不能。因為他雖然自稱數據科學家,但同時還是公司副總裁。也許你會嫌他站著說話不嫌腰疼。文章來自編譯。

    劃重點:

    十幾歲的時候要勇于嘗試,盡早開始,找到自己的愛好

    二十幾歲的時候學習有多種途徑,找到適合自己的,要盡量獲取經驗

    三十幾歲要把注意力放在讓你與眾不同的事情的事情上

    四十幾歲要擁抱變化,與時俱進

    五十幾歲要為下半生早做打算

    今年發生的一件事情對我來說很陌生。我已經50歲了!我是 X 世代,是看著 MTV長大的1980 年代那一輩人。是,我“老了”。但猜猜怎么著?35歲以后你仍可以延續技術職業生涯。至少在我的情況下還可以延續 15 年。由于我是數據科學家,盡管我的觀察主要跟數據科學有關,但這些也一樣適用其他的技術領域。

    在這篇文章里,我談談我在這個星球呆的 50 年時間里對我來說行得通的一些道路(還有一些則行不通)。我還會討論一下在指導學生,跟很有才華的同事一起工作時所觀察到的東西。很多時候路該怎么走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個人的生活狀況;也許我在此過程中學到的一些東西會有所幫助。

    我走的道路并不完全是傳統的那種。 13 歲的時候,我就在一臺commodore 64上開始編程。高中畢業后,我主修了計算機科學,但三年后就輟學了。我從來都沒有實習過。不過我還是繼續學業并最終獲得了博士學位,并且能夠撰寫跟機器學習相關的論文。寫自動化特征工程方面的東西,對我作為數據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以及我在 Kaggle 上面的排名來說,都是很有好處的。

    我一直走的是技術路線;哪怕當上了大公司的副總裁之后,我還在堅持寫代碼。我30 多歲就結婚了,但一直沒有孩子。我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一直是在初創公司工作,但自己從未踏上過自己創業的道路。

    打基礎:早年歲月

    我是在1984 年開始編程的,那年我 13 歲,用的是一臺 Commodore 64。盡早開始的重要在于可以讓你或者你的孩子接觸技術,了解自己的激情所在。在這個年紀的時候,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東西非常重要。通過這些,你可以了解自己對什么充滿熱情,以及自己擅長做什么。愛好跟技能未必總能畫上等號。對我來說,我很快就學會了計算機編程,而且確實很喜歡。我很幸運,自己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愛好。

    Commodore 64 8位計算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

    我在 1980 年代后期所走的道路對 2020 年代已經沒有參考意義,所以我不會拿 8位計算世界的故事來煩你。在 2020 年代,你當然可以在上大學之前就學習編碼。也許你可以考慮做一些令人印象深刻但仍可以實現的東西出來。反正就是要做項目。不管是簡單的視頻游戲,還是用來跟蹤你最喜歡的 YouTube 播主,或者做個Kaggle notebook都行。找點樂子。我高中那時候做的第一個項目是個不需要 RAM 擴展的 Commodore 64 BBS(本質上是一個消息論壇)。當時本地有好幾個BBS都是用我的軟件搭建的。

    GitHub——如果你還沒上大學的時候,光是在 GitHub 上擁有了帳戶這一點就足夠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打算賺錢,GitHub 是發布項目的好去處。你應該整理自己的代碼,然后放到 GitHub 上面,而不是讓它在筆記本電腦上的某個角落爛掉。

    App——我就見過一些高中生因為在 IOS/Android 應用商店上發布了自己的app而拿到了獎學金等其他榮譽。即使你不尋求商業上的成功,也可以把代碼發布到 GitHub上。

    Pratham Prasoon是我很欣賞的一個人,他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巨大成就。17 歲的 Pratham 在 GitHub 上面很活躍,而且在 Twitter 上也已經有了超過 10 萬的粉絲!等到他20歲的時候又能取得什么成就呢?我都沒法想象。Pratham 主要的關注領域是機器學習。

    但是,不要被社交媒體上那些真正的典范嚇住。不要陷入冒名頂替綜合癥。不管是哪個領域總會有更好的人。相反,要把那些杰出人物看作榜樣,去效仿那些對你有意義的屬性。相信我!我就是這么做的。

    接受教育,獲取經驗:20多歲

    十幾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正是接受培訓獲取經驗的時間。理解技術有很多途徑。

    傳統的辦法是進入大學體系。雖然我在大學任教并擁有博士學位,但我是第一個承認大學并非走上技術職業生涯的唯一途徑的。我一開始走的就是這條路;但是,我沒有獎學金的支持。為了維持生計,在自己還是一名全日制學生期間,我就去找了技術咨詢方面的工作。盡管那時候很流行,但我并不想申請學生貸款。到了第三年時,我對賺錢的興趣已經超過了上學。我的 GPA 因此受到影響,然后輟學了。雖然我不提倡這種做法,但要記住的是,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改變軌跡。

    選擇你的道路:上大學、慕課(MOOC)、自學或混合多種學習途徑 (Adobe Stock Image)

    如果你要進入大學系統,我建議去拿 STEM 學位。除非你今后打算進入學術界,否則隨著經驗的積累,學歷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說你上過哈佛、麻省理工學院或斯坦福大學聽起來總是很不錯。不過,除了對你第一份工作被比較有意義之外,大家對你的評判更多要看你畢業以后。在我那一開始不太出色的本科經歷當中,我從未實習過。但是,如果你走大學這條路線,我強烈建議要去實習。一旦進入就業市場,缺乏經驗就會是你最大的損失。實習可以讓你獲得一些經驗,并幫助你了解你進入這個領域簽的是什么樣的賣身符。

    如果你不走大學路線,那么就要對自己的教育負責。是有新手訓練營,但要小心。訓練營也是魚龍混雜,有些甚至任何評估都沒有。當然,換句話來說,也沒有考試。

    不過另一方面呢,我可以帶著我的狗一起上課并拿到一樣的證書。基本上我就是走這條路。那時還沒有新手訓練營,我都是自己去找我需要的東西去學的。我讀了很多書。但現在,各種自學指南太多了。

    在職業生涯的這個階段,要盡可能去獲取經驗。你去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就相當于馬上掉進“陷阱”了。讓你陷入困境的是大多數入門級的工作都需要兩年經驗。任何可以用來證明自己能彌補這一差距的東西都很有用。帶薪實習過就不錯。如果必須的話,沒錢也要去實習一下。我早期的一些經驗就是來自資金有限的小型初創企業。因為我只想拿到經驗。

    此外,還要利用這段時間打造自己的社交媒體形象。GitHub、LinkedIn、Medium、YouTube,甚至在某種程度上 Twitter 都有好處。這方面Khuyen Tran就是個典型例子。Khuyen 主要研究數據科學。我已經關注她幾年了,她在完成學業的過程中,通過發布對數據科學家和經驗豐富的 Python 程序員都比較適用的 Python 編程內容,從而打造了一個出色的社交媒體。甚至在她找到第一份工作或實習之前,她就已經在打造自己的專家品牌。

    責任與專注:30 多歲

    拿到第一份工作很好,第一次獲得晉升或拿到第二份工作是好上加好,因為薪水更高,責任更大了。理想情況下,20幾歲的時候就有機會第一次獲得晉升,或者拿得到超越入門級的工作。但是,到了 30 多歲則要考慮承擔額外責任,并把注意力放在讓你與眾不同的事情的事情上。你想做什么?你擅長做什么?對我來說,這永遠都是取舍的權衡。轉型是可以接受的。我一開始做的是信息技術 (IT) 開始,然后才轉向了數據科學。

    責任與領導力 (Adobe Stock Image)

    我發現自己的升職總是跟這些方面直接關聯:我所承擔的任務以及替主管分憂的數量。隨著職業生涯的發展,對你的直接監督應該要減少。理解并幫助經理確定愿景和政策,同時最終還要幫助貫徹執行。這可以建立起上司對你的信任,也會給你帶來更多的責任。

    如果你還是只想搞技術,要確保公司為你這樣的個人貢獻者提供途徑。走技術路線可以拿到的最高崗級是多少?高度技術性的個人貢獻者總會有個上限——顯然,個人貢獻者是沒法當CEO 的。但是,如果你選擇的道路是高度專業化的個人貢獻者,而公司對此類人才設定的上限又很低的話,那你在這家公司的職業生涯是沒法走得太遠的。

    擁抱變化,與時俱進: 40 多歲

    我學過 6510 匯編語言,我用靜態 HTML 在 CGI-BIN 目錄實現過網站,我在 80x25 的字符終端上創建過高級用戶界面,我可以用 VT100 創建遠程應用,而且我擅長把640K 內存的每一個字節都壓榨干。這些都是我花了好幾個月才完善的技能,正是因為具備了這些技能才讓我從公司那里拿到了合理的報酬。但這些技能在2021年不值一文。

    我掌握的技能……現在不值一文……(作者提供的圖片)

    如果你是一名技術工作者,那么世界會在你眼皮底下發生改變。這種變化不會只發生一次,而是會很多次。如果你適應不了,那這一行你就沒法做得很久。這個趨勢大概就是為什么你會看到那么多說技術職業生涯35 歲左右就走到頭的原因。我接觸過很多技術,實在是太多了。從你開始質疑為什么自己又得學習新東西,因為自己所鐘愛的技術幾乎一樣也干同樣的事情時,你的技術職業生涯也許就開始走向窮途末路了——對于個人貢獻者來說尤其是這樣。要知道哪些技能不會過時,哪些只是一時流行,以及怎么才能輕松地轉變。沒人可以預測未來,所以沒法保證你的決定永遠正確。

    長遠打算:50多歲(及以后)

    到了這個階段如果你還想繼續做技術,不想被淘汰,自然是最好不過。對于數據科學家來說,要做這一點尤其具有挑戰性,因為新技術總是層出不窮。我現在幾乎每天還在寫代碼;不過,這不大可能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走的路。如果你已經完全轉型做管理,那也要努力跟蹤自己的團在實現的技術。

    希望到 50 歲時,你正進入收入的黃金時期。就算你打算一直干下去,健康最終還是會阻礙你前進。希望到那時你已經有了一定的積蓄。這個時候,懂得一些個人理財的基礎知識是必須的。知道怎么延遲納稅或者合理避稅非常關鍵。我家算是隔壁的百萬富翁那種類型。那本書對年輕時候的我影響很大。我家積累了不錯的凈資產,我們知道怎么做投資。我有房有車,雖不奢華,但用得挺舒適,而且跟銀行沒有一點關系。

    確保在此過程中存下一些錢。你不可能一直工作/賺錢。(Adobe Stock 圖片)

    那句老話我很認同,“金錢買不到快樂”,但是,沒錢很可能會買來悲傷。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