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之下,醫藥行業兩年“豹變”
自2019年末,人類已與新冠病毒共處2年。
兩年之間,醫藥行業發什么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巨變?“我認為mRNA疫苗最終將被視為應對新冠大流行帶來的最重要的技術突破”,比爾·蓋茨的這一回答或許會贏得無數人認可。
不止如此,如今,基因檢測、核酸檢測、方艙醫院、生命支持技術、新冠疫苗、特效藥以及遠程醫療等領域均獲得了空前發展。以核酸檢測機構數為例,截至2021年12月11日,全國已經有11744家醫療衛生機構可以開展核酸檢測工作,而2020年3月底,這一數字僅為2081家。正是因為如此規模龐大的檢測機構,才出現了南京、西安等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開展一輪又一輪的全員核酸,實現“動態清零”。
圍繞“檢測+疫苗+藥物治療”為主的一套防治新冠的“組合拳”,而新冠疫苗、特效藥產業實現“從0到1”的崛起,讓輝瑞等藥企獲得新生。針對這套組合拳覆蓋的產業,我們對過去兩年技術、行業及藥企變遷進行全面回顧。
01拉起新冠防治的“第一道防線”: 基因測序、核酸檢測方艙醫院、生命支持技術
2020年1月11日,中國科學家張永振團隊率先公布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拉開了全球新冠病毒防控的序幕。
國內之所以能在不到兩周即揭開“不明原因肺炎”的真相,是基因測序技術已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此后兩年,這項技術對于識別和跟蹤新冠病毒變異株——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到奧密克戎——持續發揮著關鍵作用。
基因測序技術幫助人類認知了新冠病毒,而核酸檢測則篩查出了新冠病毒的感染人群。2020年1月20日,國家藥監局啟動應急審批,兩天后,確定將8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產品納入應急審批,并在4天內批準4個產品上市。
基因測序技術/核酸檢測等讓“發現”成為采取有效措施的第一步,而“方艙醫院”建設被譽為扭轉新冠疫情防控局勢的關鍵之舉。
2020年初,“方艙醫院”建設是推動中國新冠疫情拐點出現的重要防控手段。2月1日,呼吸病學與危重癥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隨中日醫院醫療隊趕赴武漢,面對醫院超負荷運轉的局面,首次提出建立“方艙醫院”,對患者“應收盡收,應收早收”。48小時后,首批3座方艙醫院開艙。面對外界對“方艙醫院”的多重擔憂,王辰曾指出,“這不是‘至善之策’,卻是可取之策,現實之策?!?/p>
3月10日,隨著武昌方艙醫院的休艙,武漢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隨即,國外開始紛紛效仿。3月14日,德國宣布建造一所方艙醫院,3天后宣布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此前后,方艙醫院在德國、西班牙、英國、美國、塞爾維亞、菲律賓、智利、印度等全面開花。
當新冠疫苗、藥物研發等尚未進入實質階段,拯救重癥患者的重要手段是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ECMO,全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等ICU之中生命支持系統最主要的醫療設備。
疫情初期,在ICU資源擠兌較為嚴重的武漢地區,預計呼吸機的需求量在5000臺左右,整體缺口約在4000臺,邁瑞、魚躍等呼吸機廠商及時填補了需求缺口。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29日,主要呼吸機企業累計向全國供應呼吸機2.7萬多臺。從全國來看,疫情前國內呼吸機保有量在8萬臺左右,年采購量在1.47萬臺。當時,中國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共有21家,其中8家取得了歐盟強制性CE認證的呼吸機產品約占全球產能五分之一。
但必須正視的是,中國呼吸機行業整體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至少差距20年以上。2020年5月,據有關機構發布的2020年全球呼吸機市場排名,前七位歐洲占據4席,美國2席。2018年,我國呼吸機市場份額達116億元,其中,55%屬于荷蘭的飛利浦偉康、25%為澳大利亞瑞思邁的代工生產,兩家占據市場份額80%。2019年,中國呼吸機的國內市場容量(按出廠價計算)在120億元左右。2019年,國內前十大呼吸機銷量排名中,國產品牌僅有邁瑞醫療(14.03%)、深圳科曼(3.3%)、北京誼安(3.19%)三家上榜。
當新冠疫情全面爆發,全球醫療資源陷入嚴重緊缺,以歐洲為例,歐盟委員會于2020年3月25日披露,全歐洲呼吸機的供應鏈只能滿足需求量的10%。呼吸機產業出現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1年初,國內呼吸機行業實現出口300億元以上,內銷150億元以上。
當呼吸機用到極致,甚至無效之際,ECMO(全名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即體外膜肺氧合,也被稱為體外生命支持)成為醫生的重點考慮。疫情初期,隨著危重癥患者增加,ECMO數量嚴重不足。全國多地的ECMO曾被緊急調運支援武漢。據中華醫學會會刊2019年6月數據,2018年全年,中國260家醫院上報3923例ECMO技術應用。但這一重要的醫療設備長期依賴于進口,時至今日,我國尚無生產ECMO的廠家。
據未來智庫數據顯示,監護儀、呼吸機、新冠測試等疫情相關產品的超額受益,使得2020年2至4季度,醫療器械行業營收增速在30%以上,奠定當年整體高基數,在2021年增速減緩至20%以下。
基因測序、核酸檢測、方艙醫院、呼吸機——它們共同鑄就了新冠疫情的第一道“防護墻”,當新冠病毒蔓延全世界兩年之久,它們所帶動的相關產業也獲得了空前發展機遇。
02“嚴防死守”策略下檢測技術破解新冠“貓鼠游戲”
2021年12月20日,全球已經有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新冠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在美國新增病例中,有72%是感染了奧密克戎毒株。而在中國天津、廣州、長沙等地也相繼出現了奧密克戎毒株的輸入病例。
盡管人類尚未完全揭開基因組序列的全部奧秘,但基因測序已被當做一種全球警報系統來使用,用于監測新冠病毒、流感毒株等,比如此前,阿爾法、貝塔、伽馬和德爾塔等新冠病毒變異株?;蚪M學技術領域2020年產業規模達213億美金,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5.4%。產業發展推動基因測序的成本正在大大下降。在國內,一天就可以為幾百個人做基因組測序,而一個人只需要2000元人民幣。
2020年國家藥監局共批準54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產能達到2401.8萬人份/天。截至2021年12月11日,全國已經有11744家醫療衛生機構可以開展核酸檢測工作。總體的核酸檢測能力目前已經達到了每天單管單檢2995萬份,如果配之以“10混1”的檢測方法,檢測能力還能夠實現倍增。2021年1月,全國核酸檢測機構有8437個(相當于2020年3月底2081個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核酸檢測的4倍),單管檢測能力達到每天1255萬人份(相當于2020年3月底126萬人份的10倍)。
時至今日,武漢、青島、石家莊、南京等多個城市曾因新冠疫情開展全員核酸檢測,覆蓋人數超千萬的大規模核酸并不鮮見。目前,西安市已完成4輪核酸檢測工作。12月27日12時,新一輪核酸檢測正式啟動。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16年至2020年國內核酸提取純化市場從3.4億元增長至16.8億元,期間復合增長率為49.3%,核酸樣本保存試劑市場從5.5億元增長至24.7億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為45.5%。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從事新冠檢測相關產品研發生產的企業近千家,但是同時取得國內NMPA注冊、歐盟CE認證和美國FDA、EUA認證的企業只有三家:華大基因、邁克生物、復星醫藥。這幾家企業因資質齊全,出口海外擴張市場更加具有優勢。
據華大集團CEO、科普作家尹燁介紹,“面對疫情,公共衛生措施(隔離,減少聚集,佩戴口罩)+檢測(測序、核酸、抗原抗體)+疫苗(滅活、腺病毒、重組、mRNA等)+藥物(中藥、化學藥、抗體藥)治療,這是一套組合拳”。
如果說“公共衛生措施+檢測”是基礎款,那么“疫苗、藥物”就是防治新冠必備的進階裝備。
03新冠疫苗、特效藥 “雙壁”筑牢免疫防線
2020年1月11日,當張永振團隊率先公布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之后,Inovio公司在電腦上的基因測序軟件里設計出了新疫苗,并宣布最快將于今年夏天開始人體臨床試驗。這曾被認為是本世紀最快的疫苗研發記錄之一。
2020年2月21日,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新冠疫苗預計4月下旬申報臨床試驗。當時,公開宣布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的企業已經達到19家之多,包括滅活疫苗、mRNA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等路線在并行推進。
短短兩年間,新冠疫苗市場急速擴容。截止2021年12月,全球疫苗產量大約有122億劑,其中中國生產57億劑,是全世界最大的疫苗產地。
在國內,以滅活疫苗為主,目前有條件獲批或緊急使用的共計7款疫苗。截至2021年11月,已經有57個國家批準科興中維的滅活疫苗“克爾來?!钡木o急使用或附條件上市,全球累計供應超23億劑次,全球累計接種量超19億。
2021年12月22日,國家衛健委通報,全國新冠疫苗接種劑次超27億,完成全程接種人數超過11.9億人。至此,我國疫苗接種率已達80%以上。
這11.9億人接種的疫苗,以科興和國藥生產的兩款滅活疫苗為主。龐大的接種人群讓兩家企業收益頗豐。據估算,僅2021年上半年,科興和國藥出售新冠疫苗獲得利潤已超過500億元。其他疫苗企業,智飛生物、康希諾分別實現銷售額53.1億元、20.6億元。另外,復星醫藥與德國BioNTech公司合作研發的mRNA疫苗復必泰在港澳臺地區等銷售額已超過5億元。
國外全面開花的mRNA疫苗,在國內仍處于研發階段。跑在前頭的是艾博生物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云南沃森生物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ARCoV)。目前,艾博生物的國產mRNA疫苗處于3期臨床。另外,斯微生物也是研發進度較領先的mRNA疫苗企業。
在國外,最主流的mRNA疫苗,分別是BNT162b2(德國BioNTech公司與輝瑞合作研發)和mRNA-1273(美國Moderna公司研發)。截至2021年10月31日,輝瑞在其三季度財報中表示,該公司在美國新冠疫苗市場的份額為74%,在歐洲市場則為80%。目前,全世界已接種數億劑的新冠mRNA疫苗。僅2021年一年,其全球銷售額就能達到500億美元。
2021年12月17日,輝瑞對外宣布,預計2022年銷售疫苗19億支,銷售額310億美元。這款疫苗逐漸成為疫苗市場上的主導者。今年前三個季度,輝瑞的新冠mRNA疫苗Comirnaty營收為243億美元,該公司預計其全年營收為360億美元。與之相比,Moderna今年銷售了6-7億劑疫苗,獲得104.7億美元的營收,預計2021年全年營收為150-180億美元。
新冠疫苗筑起了一道免疫防線。世衛組織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發布緊急使用清單疫苗有10款,其中含2款國內生產的滅活疫苗(國藥、科興)。據統計,截止2021年12月28日,全球仍有331款新冠疫苗處于研發階段。
“我認為mRNA疫苗最終將被視為應對新冠大流行帶來的最重要的技術突破”,比爾·蓋茨于2021年12月9日發文《歷經艱難一年后依然樂觀的理由》時指出。對此,尹燁解釋稱,“如果沒有新冠疫情,mRNA疫苗估計10年也上不了市。因為有了新冠疫情,讓mRNA為代表的基因組學技術全面爆發了,不僅僅是疫苗,還包括已經研發了十余年的RNA干擾,RNA靜默,小核酸藥物都重新走到的世人面前。雖然今年諾獎沒有給mRNA技術,但想必也不遠了,在疫情結束的時候頒獎給該技術更有意義”。
2020年之前,mRNA療法受到的關注度并不高,2015年之前累計融資4.5億美元左右,2019年僅為38.9億美元,而2020年則高達為91.2億美元。
當新冠疫苗遇到特效藥,整個產業發展又會遭遇什么?
根據CDC數據顯示,美國已有61.7%的人口完全接種了疫苗,但打了加強針的人數只占完全接種人群的30%。當輝瑞公司的Paxlovid作為美國首個獲批的新冠口服藥于2021年12月22日問世時,不少人選擇放棄加強針接種而對口服新冠藥Paxlovid的“托底”效果寄予厚望。該藥物在預防住院方面的效果接近90%,保護效果之強甚至超過中和抗體藥物。據報道,美國已購買了1000萬個療程的Paxlovid,總額大約50億美元。
根據藥渡數據,目前全球已批準上市及申請上市的新冠藥物共有10款,其中7款生物藥,3款化學藥,涉及的國內企業有騰盛博藥和君實生物。與輝瑞公司的口服藥Paxlovid不同,2021年12月9日,國內首個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特效藥“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注射劑型聯合使用,即“安羅”)是一款中和抗體藥物。目前全球共有6款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藥物,最早獲批時間可追溯到2020年2月。
興業證券研報預測,到2021年末,中和抗體的商業化更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市場空間將達54.3億美元到110.4億美元。
多款新冠藥物的獲批,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醫療資源擠兌。新冠疫情“流感化”再次進入大眾視野。人類能否在2022年或者不久的將來為新冠劃上一個句號,這仍然是個問號,但醫藥企業在其中的作用必然不可忽視。
(作者系《財經》研究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財健道”(ID:ArtofWealthandHealth),作者:安富建 ,制圖:李紫雅、安富建,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