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萬員工的字節跳動如何做績效管理?
字節跳動是如何給來自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11萬員工打績效的?
僅從 2017 年至今,這家公司的員工數便從幾千人迅速增長至 11 萬人。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沒有好的績效評價體系,那么管理能力的規模化將成為十分棘手的問題。
“你很難給十多個國家的同事培訓,你也很難給幾千甚至上萬的管理者去講怎么做績效管理,我們當時就認為,公司的高速發展,必然要用一個高效的工具和系統來承載我們的績效管理理念、方法與實踐。”字節員工表示。
五年前,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字節跳動開始在內部嘗試創新的績效管理工具,后來這就成為了飛書績效最初的模型。
2021年,飛書績效正式開啟商業化,其應用外溢到更大范圍,理想汽車、小米紛紛成為了嘗鮮者。在更多從業者看來,這個脫胎于管理十幾萬人實踐的工具,帶來的可能不只有績效管理的方式,更有“績效”這個管理難題的有效解法。
環境變了 績效管理的方式也要變
2021年6月,在接任字節跳動CEO后,梁汝波首次對外公開亮相。 他在2021源碼資本創業者年會上談及了一個有趣的話題: 如何管理一家業務遍布全球200多個城市,擁有超10萬名員工的大規模、業務多元且快速發展的公司。
他給出的答案之一是工具。2016年,字節跳動的員工人數來到了四千人,管理的壓力在肉眼可見地增加,公司也希望更加科學地評價員工業績,更有效地激勵員工。
當年9月,飛書績效的前身正式在字節上線。與所有的產品一樣,飛書績效的首個版本遭到了字節員工的集體吐槽。“這是給HR做的產品,而不是給員工做的產品”、“過于專業視角,看不太懂”、“產品設計復雜,需要操作很多次”。這樣的反饋在群聊中不絕于耳。
頂著初期的不佳反饋,飛書績效的迭代仍在持續進行。“時代的要求變了,我們管理的方式也要相應做出變化。”飛書績效的產品負責人表示。
在進入信息化時代后,中國公司開始雇傭越來越多的知識型員工,邁入現代化管理。傳統的績效考核應該怎么打,大部分公司仍在沿襲一種唯指標論:既然企業的經營活動是圍繞目標展開的,那么績效就該考核目標的達成率。比如年初定的營收目標是100萬,年底完成80萬,完成率是80%,績效得分就是80分。
但到了當下,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也開始迅速變化,考核目標完成率的績效模式開始顯露弊端,其中尤為顯著的問題是:企業越來越難以預測未來業務的變化方向,也越來越難以預設一個“正確”的目標,很容易出現績效目標與實際業務脫鉤、偏離等問題。
那僅僅靠設定一個目標,年底再去看看完成情況,這樣的績效管理科學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為了應對這個問題,一種新的績效管理辦法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現代公司采用:即通過搜集關于員工的全方位信息(如工作產出總結、目標完成情況、協作同事的評價等)對人才進行綜合判斷,更真實地反映出員工實際產出對組織的價值貢獻。
這成為了字節跳動在開發飛書績效時的基本理念。考核一個員工,光有一個目標和基于目標的數字指標是不夠的,如何完整地呈現一個員工的價值,管理者需要更多的信息。
更現代的績效管理 需要一個輔助駕駛系統
員工的評價信息收集夠了,但要更科學地進行績效管理,字節想的還有更多。
2017年,字節開始使用OKR。OKR鼓勵員工挑戰高目標,專注于業務增長和創新,如果績效評估僅僅觀測OKR的完成率,那結果一定是不會有員工挑戰高目標。
飛書績效對此做出了大膽的改變:讓績效評價不完全參照KPI或OKR目標。“如果績效評價要考核目標,員工自然就不敢設置高目標,自然也不會鞭策自己去追求高產出了。”飛書績效負責人表示。
因此,字節的績效評估不看員工的OKR完成了多少,而是看員工的實際產出有多少。這里既包含一些量化數據,比如產品的DAU、營收額,也包含一些不太容易量化的產出,比如推動一個重要項目落地的各種付出,但一定不是簡單的OKR完成率。
“這一系列的考慮其實都是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他們面對的不是員工有沒有完成指標,而是員工在工作中的一個綜合表現。如果一個團隊負責人要管幾十個人,他/她怎么知道某個員工的綜合表現?信息從哪來?這都是問題。他們需要輔助駕駛系統。”飛書績效產品負責人說。
對此,字節的解法是進化一版“360反饋”。
360反饋,意思是你的上下左右,只要和你協作過的同事,都可以參與你的評估。360反饋最大的好處,就是收集了多方的信息反饋,盡可能真實還原一個人的績效表現,而不是只憑借員工的“自賣自夸”,或者上級的印象。
360反饋并不是市場的新鮮發明,飛書績效基于自己的能力在傳統的360系統上做出了眾多變化。比如在很多公司,360反饋容易變成拉幫結派,員工只拉跟自己關系好的人對自己進行打分。但飛書績效目前能基于后臺數據,根據協作的緊密程度,智能推薦反饋人,用數據過濾了人的主觀偏差。
為了保證績效結果的公允,飛書績效在360反饋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一項功能——“績效校準”。
心理學中有一個認知偏差叫“多看效應”,指的是:我們會對熟悉的人與事,產生過多的好感。引用到績效評估當中,一些不成熟的管理者,可能就會把高績效給自己更“熟悉”的員工,而不是基于員工們的業績產出進行判斷。
因此,在上級評估完員工績效后,飛書績效又增加了一輪績效校準,相當于是多上了一重保險。
借助績效工具中的報表和矩陣,管理者可以綜合全方位數據進行校準、查看公司的整體績效分布情況。如果將自己團隊的績效情況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板中,管理者便能判斷團隊的績效分布是否合理。
同時,管理者可查看不同分類下的績效分布。比如,打開“司齡”分類,便可以查看老員工和新員工的績效分布:老員工是否持續保持高績效?新員工是否因為剛來,就被迫背了低績效?
在歷經這些帶有字節跳動獨特管理思考的迭代后,如今的飛書績效已經是字節進行員工評價最關鍵的組成部分,即使從硅谷跳槽來的中層管理者們也表示,這是他們用過最好的績效系統。
字節的管理理念 開始走出字節
許多管理者在離開字節以后,會時常詢問:“飛書績效什么時候能對外商業化?”
今年5月,得到App開始使用飛書辦公,與飛書一起進入得到的,便有飛書績效。
公開數據顯示,成立四年,得到App用戶數突破了3870萬,這與近年來知識經濟大爆發不無關系。但增長背后,得到App也面臨著員工數量增多,業務需要層層突破的困擾,尤其需要一款更有針對性的管理工具。
飛書績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得到人力部門的痛點,首先是將全部績效管理工作進行線上化與數字化遷移。“以前用Excel,我們監測不到反饋情況;現在,系統就能顯示,誰的績效1v1溝通過了,對我們的管理工作有很大提升。”最終,這極大地釋放了HR的人力效率。
過去每到年終考核時期,HR部門就尤其繁忙:要在Excel表格里,按職級,按序列,把每一位員工分門別類,給到各層leader。各層leader完成校準工作后,HRBP再收集起來,以此進行復雜的績效校準工作。
但飛書績效可以把這一流程進行“產品化”,具體來說就是,在績效校準上,校準權限可以自動分配給管理者,HR可以在其中靈活配置各種條件。簡單來說,其各項功能都讓績效管理工作的流程更透明,信息更直觀。
除了得到,作為造車新勢力代表的理想汽車也在今年引入了飛書績效。
理想汽車從2020年就開始使用飛書,據理想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飛書績效也很好地秉持了飛書一體化體驗的理念,在每個績效啟動季自動進行提醒,還直接調用OKR系統中的OKR及復盤內容,可以直接將相關工作總結遷移到績效考評中。
理想汽車采用的是承諾型OKR,在飛書績效里員工們不需要寫個人工作總結,管理者主要基于每個周期的OKR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也就是說,自評、360°環估、上級評估,以上信息都會自動沉淀在飛書系統中,生成不同維度的校準報表和矩陣,再由相關管理者進行討論、調整、共識,達成績效校準。
在理想汽車相關負責人看來,這種模式使用越長,系統內沉淀的企業相關數據越豐富,也就越有利于管理者判斷員工能力并進行相關輔助。
“按照飛書績效的邏輯完整走一輪360環評后,能讓人跳出日常工作去思考背后的本質”。一位飛書績效的使用者如此評價道。
對許多管理者而言,飛書績效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體會到,重視管理,乃至采用更加高效科學的管理,可以為企業發展帶來更多的助力。
如何科學地評估員工的工作,打出一個公平的績效,不論是字節跳動還是初創型企業,都是一個科學難題。工具,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