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年輕人第一次投資基金,被AI割了韭菜?

    瞄準年輕人的智能投顧集體摁下了暫停鍵。

    包括招商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近期發布公告,暫停旗下智能投顧產品的購買功能。

    當下的年輕人,似乎一切都在被各種算法“算計”著,從網購、找餐館、看資訊、刷短視頻,再到投資理財,莫不如此。

    專門服務“小白”和“懶人”的算法也就層出不窮了,就拿投資理財來說,不論是銀行、券商、基金公司還是互聯網平臺,都設計了自己的算法,給用戶推薦投資組合,行業內將這類產品概括為“智能投顧”。

    過去幾年,智能投顧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等概念的加持下,借著政策鼓勵試點的東風,可謂風生水起,是各大機構主推的明星產品,其入口往往被放在各家APP的顯眼位置。

    但是,關于智能投顧到底是真智能,還是借智能之名行銷售渠道之實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由于各家機構的智能算法并沒有經過公開論證,其有效性和潛在的風險同樣不能忽視。經過5年的試點,智能投顧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走?

    01銀行踩下智投“剎車”

    近期,招商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紛紛發布公告,宣布暫停旗下智能投顧產品的購買功能。

    其中,招商銀行的摩羯智投是國內最早的銀行智能投顧產品之一,在公告中,招商銀行表示,為了配合監管要求,已暫停摩羯智投的購買功能,但原持倉客戶的贖回及調倉交易不受影響,存量客戶可繼續持有。工行、農行的公告也指出,本次叫停是出于監管與合規改造的原因。

    目前,各家機構的智能投顧產品底層資產由貨幣基金、債基、股基、黃金等幾個大類組成。以招行摩羯智投的“靈活配置組合”,就由34.87%的混合基金、39.9%的債券基金、13.67%的股票基金和11.56%的貨幣基金組成。

    選擇智能投顧產品的用戶多為理財小白,其中以年輕人居多。一位買了銀行智能投顧產品的90后告訴《豹變》,他之前投資都是聽人推薦,最后買了快20只基金,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這些基金有什么不同,有的持有幾個月還是虧的,體驗感不好。相比之下,智能投顧產品會穩一點。

    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在我國公募基金各渠道銷售占比中,銀行渠道占到了約四分之一的份額。臨近年底的跨年行情,銀行此時叫停智能投顧產品,對相關產品的銷售帶來不小影響。

    一位國有大行浙江區域經理告訴《豹變》,很多銀行、互聯網平臺都有做智能投顧,他們之前銷售的一款智能投顧產品賣的很不錯,規模大概有200億,現在也被叫停了。

    (圖說: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我國募基金行業規模,兩年增長72%,單位:億元。數據來源:基金業協會)

    “問題可能出在智能投顧的算法是機構自己設計的,但又沒有經過權威認證。其實市面上已經有FOF基金了,跟很多智能投顧產品的邏輯、形式很像,后面智能投顧類產品可能都要轉為FOF基金,要不然可能就做不了了。”他說。

    FoF(Fund of Funds)基金是一種專門投資于其他基金的基金,并不直接投資股票或債券,通過持有其他基金而間接持有股票、債券等資產。FoF將多只基金捆綁在一起,投資FoF等于同時投資多只基金。這與銀行主流的智能投顧產品的設計思路如出一轍。實際上,不少機構智能投顧團隊是從FOF基金團隊發展過來,或者由FOF團隊兼著做的。

    但與FOF基金相比,智能投顧產品的門檻更低,適合投資小白,因此一些機構的產品并不像行業主題基金那樣突出賽道和明星基金經理,而是突出收益率、投資場景和目的。

    一位頭部基金公司經理表示,監管叫停表面上看是在整頓基金投顧、是金融行業的事,但實際上是互聯網玩法在金融領域還沒法真正做到精準服務客戶。投資需求是多樣、復雜的,機構有限的策略組合難以覆蓋所有用戶。

    另外,現在的智能投顧產品還有很多漏洞,往往重點突出預期收益和歷史業績,但很少提示風險。“各家在宣傳時過于重視技術,基于一些基礎的數據分析,就給投資者推薦產品,這種方式其實很不精準。”她說。

    02年輕人成主要用戶

    千禧一代的年輕人是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更習慣在線理財,是智能投顧產品最重要的用戶群體。支付寶的智能投顧產品“幫你投”披露的數據顯示,其用戶中一半為90后,一二線城市用戶占比超過一半,近4成用戶的職業為白領。

    中歐財富發布的《試點一周年:公募基金投顧白皮書》顯示,在其投顧產品用戶中,90后占31.98%、80后占31.42%、00后15.91%。而且年輕人更喜歡All in,近32%的用戶基金投顧資產占總資產50%以上。

    年輕人還有一個特點是手頭“余糧不多”。證監會在今年7月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首批18家智能投顧試點機構合計服務資產已逾500億元,服務投資者約250萬戶。據此推算,戶均投資金額在2萬元左右。也正因為客單價不高的原因,年輕人享受不到銀行高凈值客戶的專屬服務,去智能投顧產品找溫暖也就順理成章。

    90后小林告訴《豹變》,去年有一波年輕人買基金熱,他看到一家智能投顧平臺的推薦,去年年底買了富國基金旗下的一只混合型基金,到現在還沒回本,雖然只有3000元的本錢,但還是讓他很失望,畢竟是他人生買得第一個基金。

    我國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辦法》明確,私人銀行客戶門檻為金融凈資產達到600萬元。而智能投顧的門檻則低得多,中國銀行的中銀慧投門檻低至1000元;江蘇銀行的阿爾法智投門檻為2000元;招行摩羯智投的門檻高一些,為2萬元,之后再次購買5000元起。

    較高的收益和更為穩定的業績也是智能投顧吸引用戶的兩個賣點。目前,各種“寶寶”類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不到3%,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2%左右,相比之下,各家機構的智能投顧產品宣傳的年化收益普遍要比這個高不少。

    其次,智能投顧把幾大類資產打包,也起到了平滑收益波動的效果。看幾家機構智能投顧類產品的收益曲線,相對而言比行業主題基金更平滑,呈現穩定向上的態勢,即使有回調,跌幅和持續時間都要小很多。但如果放到三至五年的時間來看,整體收益還是比不上主流賽道的熱門基金的。

    (圖說:《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白皮書》顯示,持有時間越短,虧損幅度可能越大,隨著時間的拉長,出現大幅虧損的人數銳減,獲得高收益的概率上升)

    上述銀行經理表示,由于智能投顧產品的底層資產比較單一,一些高凈值客戶不太接受這種標準化的產品。

    03真智能還是智商稅?

    當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人,只要打開他的淘寶、抖音、小紅書就可以了,算法會把他最近的購物需求、感興趣的內容推送過來。在這類APP上,每個人被打上了幾十上百個標簽,推送的內容也是千人千面的,算法的威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智能投顧也把算法作為賣點,主打個性化定制。然而,現階段的智能投顧產品卻難以做到真正的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從本質上看,智能投顧產品仍然沒有跳出按客戶風險等級匹配相應產品的套路。

    《豹變》體驗了幾款主流的智能投顧產品,系統首先會要求用戶做風險測評,題目大多在10道左右,問題也大同小異。測試在三五分鐘內就能完成,之后用戶會獲得系統給出的風險評級,就可以去購買相應的產品。其中,中銀慧投提供15種策略、支付寶幫你投有10種、招行的摩羯智投只有3種。

    “為了購買更高收益的產品,客戶在做測評的時候可能會說謊,去勾選風險更高的選項。”一證券公司客戶經理說。“不論是誰,只要他測評的結果是相同的,系統推薦的產品就是一樣的,還做不到真正匹配客戶的需求。”

    實際上,系統推薦產品后,具體買哪個產品、買多少、什么時候買,都還要用戶自己做決定,智能投顧只起到投資推薦的作用。

    “智能投顧不能只是互聯網與投顧概念的簡單相加。金融服務需要了解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風險收益預期,不是簡單地通過算法抓取幾個標簽就能給出方案的。很多機構推薦的都是同質化的低風險產品,是各種‘寶寶’類產品的替代者。現在互聯網退潮,真面目就出來了。”一頭部基金公司經理說。

    其次,智能投顧產品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雖然收益總體向上,但是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該回撤還得回撤。例如,摩羯智投在今年春節后的那波回調中,一個月時間里回撤幅度就達到了17個百分點。

    用戶在選購產品時,往往只會關注長期的收益而忽視了短期的波動。“有的客戶投資經驗不足,遇到這種幅度的回調就嚇壞了,或者需要急用錢,忍不住割肉,就會造成損失。”上述證券公司經理說。

    當然,最可怕的還不是投資波動,而是購買了不合規智能投顧產品,最后血本無歸。相對來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產品合規性、風控水平更好,但是一些互聯網平臺的路子非常野。

    2018年,網絡借貸還是比較流行的投資理財方式,行業門戶網站“網貸之家”旗下平臺——投之家,就上線了所謂智能投顧產品。那年“逃廢債”成風、虛假標的、自融等違規操作導致行業發生系統性風險后,投之家最終在2018年7月爆雷,借貸余額近29億元,撕下了互聯網平臺智能投顧虛假的外衣。

    智能投顧的本意是想改變機構傳統的收取交易傭金的服務模式,讓機構和投資人的利益更一致,發展長期的投資者,減少用戶過分關注短期收益、追漲殺跌的情況,改變基金賺錢但是投資人不賺錢的怪象。但如果智能投顧只是借智能的外衣,變身為一個理財銷售渠道,恐怕離初衷漸行漸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楊光,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