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被血洗的行業被遺忘的巨頭,手機火了賣手機的不行了?

    深圳房產中介一度引發網友廣泛關注,這是因為,僅僅是今年前9個月,深圳就有642家中介門店關停,大量中介人員不得不辭職,“去送快遞,或者賣保險”。

    深圳房產中介門店紛紛關停“鬧”出不小“動靜”,有的行業門店卻在無聲無息中敗退,其中較為明顯的一個行業,當屬手機賣場。

    談到手機賣場,很多網友對它的印象是:一般開在街邊,里面售賣的手機品種琳瑯滿目,生意也比較火爆,有時還需要排長隊。

    現實確實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手機賣場遍布城鄉,撐起了中國手機銷售的“天下”。

    然而,近些年來,手機賣場越來越冷清,媒體稱,已有超萬家手機賣場關門,銷售人員被迫改行,即使有些門店仍然在堅守,大多也處于虧損狀態。

    手機市場“至暗時刻”背后,是利潤的急劇下滑。

    從事手機賣場生意的谷城對媒體坦承,他從事手機銷售15年來,見證了一臺手機的銷售利潤從400多元降到如今的100多元,自己的凈利潤也從高峰期的50多萬元,滑落至十來萬元。

    谷城直呼:“現在做手機生意壓力大,毛利低,銷量下滑也厲害。”

    媒體稱,谷城的手機賣場位于某中部省份一個縣城,賣場規模不小,卻頂不住銷售下滑頹勢。他透露,“因為價格戰、銷量下滑、廠商和運營商補貼降低等因素,當地三成左右的中小手機賣場沒有扛過去。”

    手機賣場敗退,并不代表手機生意衰落,恰好相反,手機生意仍然蓬勃發展。

    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3.17億部,同比增長12.8%。其中,5G手機出貨量更是達到2.39億部,同比增長65.3%,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5.3%。

    撇去蘋果、三星等國外品牌手機,國產手機出貨量也在快速增長。今年前11個月,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累計2.75億部,同比增長10.5%,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6.7%。

    國內手機出貨量尤其是國產品牌出貨量都是億量級,且在增長態勢中,按理說,手機賣場可以繼續斬獲一波“紅利”,銷售和利潤為何反而一路下滑?

    一個重要原因是,線上渠道的崛起,換句話說,電商帶走了大部分生意。

    要知道,在此之前,在手機賣場買手機是“主流”,電商起勢后,不管是手機品牌在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等自營渠道,還是中間商做網銷,都對手機賣場形成強大沖擊。

    媒體數據顯示,到2020年底,街邊手機賣場或者獨立通訊門店只貢獻中國大陸市場約30%的銷量,電商成為手機銷售最強渠道。

    新冠疫情這只“黑天鵝”的到來,則凸顯手機賣場的脆弱性,加深了生存危機。

    一位業內人士從事手機渠道業務近20年,在北京、河南、山東等地擁有多家線下渠道門店,新冠疫情之后,他的線下門店銷量不足平常銷量的10%。但同時,銷售運營人員加房租,每個月要支出超100萬元,“幾乎是‘純流血經營’”。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他只能裁員、減薪。“活下來是最重要的,不然公司倒了大家都會受損。”

    即使是迪信通這樣的全國手機連鎖巨頭,同樣難逃一劫。

    2015年,迪信通全國門店超過3000家,全年進店達1億人次,到2019年,只剩下約1500家門店;凈利潤也從2015年的3.57億元,滑落到2020年的7978萬元。

    今年六月,迪信通更是悲催“賣身”,華發集團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不難看出,主流渠道的變革、疫情“黑天鵝”的沖擊,是手機賣場步履艱難的主要原因,加上有些手機賣場為了銷售額,悄悄售賣假冒偽劣產品或二手翻新機,與顧客之間的信任慢慢被稀釋,種種不利因素疊加,積重難返。

    對于手機賣場從業者來說,或許和房地產中介一樣,都需要重新審視社會大勢和商業熱潮,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畢竟,挑戰之中,往往孕育著機遇,抓住了,就有可能迎來“新生”。

    【參考資料】

    1.《深圳“中介改革”背后:9個月關店642家,不吃差價怎么活下去?》,中國新聞周刊

    2.《手機賣場生意慘淡,門店曾開遍全國各地,如今不少從業者虧本撤離》,夜闌財經

    3.《被遺忘的手機連鎖巨頭:迪信通易主珠海華發,3000家門店僅剩“一地雞毛”》,時代財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ID:hstl8888),作者:吳蘇,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