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蘋果想重新定義汽車?可能沒那么簡單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最近幾年,關于“蘋果造車”的消息和猜測不時傳出。蘋果也一直在造車道路上做鋪墊,先后申請了眾多汽車領域相關專利,然而,電動車領域競爭激烈,要想分得一杯羹,就要在電池研發、自動駕駛、生產工藝等方面建立特殊優勢。這對蘋果來說,挑戰不可謂不大,本文作者也認為,蘋果可能很難像重新定義手機一樣重新定義汽車,本文來自編譯。

    據傳聞,蘋果正在研究汽車,而且似乎有足夠的證據。如果蘋果公司愿意,它有足夠的現金(超過1500億美元)來做這件事。蘋果造車引發了各種有趣的問題,但我一直在想,應該如何思考蘋果造車如何能夠確保它的市場機會,以及如何看待科技行業對汽車行業的入侵。

    首先,蘋果能像在手機領域那樣,在汽車行業創造新的價值嗎? 通過iPhone,蘋果創造了一個新的價格區間,并且(隨著安卓手機的跟進)使手機行業的收入大大增加,自2007年以來,售出的手機的平均價格增加了一倍多。但是,很明顯,汽車比手機更貴。許多人可以花400美元買一個更好的手機,或者智能手表,但更少的人愿意花4萬美元買一輛更好的汽車,或者像換手機那樣每兩年更換一次汽車,而不是每四年或八年。 如果你買車的預算是2萬美元,那么任何人都不太可能讓你在市場上購買一輛6萬美元的汽車。汽車不是從可自由支配的支出中產生的。

    也就是說,很多人從未想過他們會花額外的錢去買一部iPhone或iPhone的模仿者,但蘋果做到了,而且實際上并沒有多花多少錢。一個億萬富翁和一個青少年擁有同樣的手機。相反,喬納森·伊夫(前蘋果首席設計官)可以發明一輛會飛而且能制作濃縮咖啡的汽車,但如果價格是6萬或8萬美元,那么駕駛二手卡羅拉的人是不會去買的。

    此外,蘋果在手機領域創造了一個高端市場,但汽車領域已經有一個高端市場,蘋果可以從中分得一杯羹,但現在時機已經太晚了。

    因此,至少看起來,增加汽車市場的整體規模比增加手機市場的規模要難得多,這不一定是個問題。主要高端品牌寶馬、雷克薩斯、奧迪和奔馳2013年銷售量為550萬輛,收入約為2200億美元。(總市場約為6500萬輛汽車,另有2200萬輛商用車)。即使不改變整體市場規模,每年拿下2200億美元的份額也是可以的。

    同時,當然也有改變產品和搶占市場份額的空間,事實上,我們現在正在重新思考什么是汽車,這在幾代人中還是第一次。電力導致了不同的制造經濟,允許(潛在的)降低成本和維護成本。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還允許重新塑造汽車,而汽車越來越與軟件相關,人們想知道,如果一家軟件公司從零開始,會對汽車儀表盤做什么?似乎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以重塑相關體驗。盡管我們應該假設蘋果公司將保留高端體驗,但我們可以對價格留有很多想象空間。

    然而,除了電動車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導致了對汽車的重塑:按需服務的興起和自動駕駛汽車的可能性。這些確實有可能改變市場的規模,但卻是使其變小,而不是變大。

    按需駕駛和自動駕駛汽車似乎都會推動汽車數量的減少,當然還有汽車的使用的減少(這意味著更慢的更新換代),以至于它們成為城市景觀的主要部分。這顯然意味著汽車銷售減少,也改變了買什么車。如果你不需要擁有一輛自己的車,甚至可以用之前都不用看到它,那么品牌和造型的重要性就不如效率。如果我們轉向車隊模式(就像許多出租車系統的運作一樣)而不是車主,車隊經理會根據指標來選擇車輛,而不是根據裝配和外觀來選擇車輛,這種影響可能會加強。也就是說,汽車市場將變得更小,而且可能看起來更像企業PC市場。它也可能開始分叉:購買1.5萬和3萬美金汽車的人取代2-2.5萬美金的按需汽車,而高端汽車受影響較小。或者,高端銷售可能受影響最大,如果這些人最有能力完全按需購買。我們不知道,但有很多移動部件,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誰在看到T型福特車后預測了沃爾瑪的誕生?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同時支持汽車的按需模式和AirBnB模式,你的車把你送到工作地點,然后車就自己開到城里去,為其他人開車賺點外快?人們會愿意這樣做嗎?這是否會減少“專用” 按需車輛的機會?誰知道呢。當然,據說自動駕駛技術會在十年之后普及,也可能這個十年后永遠不會到來,就和許多其他人工智能項目一樣。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這些都是對公共交通的拆分。在固定的路線上,沒有大型車輛聚集乘客,而是有許多小型車輛,有許多不同的所有者,在幾乎無限的路線上。

    在所有這些問題中,蘋果和任何試圖制造高級汽車的人面臨的挑戰一樣:是人工智能、路由尋徑(Routing) 和算法的問題,它們是谷歌的問題,不是蘋果的問題。它們將價值從硬件轉移到云端,并將汽車變成一種通用商品。 蘋果并不真正做算法(盡管它做隱私,這可能會變得更加相關)。而與此同時,向自動駕駛和按需服務的轉變恰恰集中在18-35歲的城市人身上,他們是蘋果最好的客戶。

    當然,這一切都有一種反駁的聲音,即智能的正確位置是在你拿手里的設備中,你帶著到處走,每兩年更換一次,而不是你每5年或10年更換一次的大塊移動金屬。汽車是為汽車制造商準備的,盡管蘋果公司可以利用其所有的設計技能和資本制造一個漂亮的汽車,但它也可以制造一個漂亮的零售銀行,或連鎖餐廳,在沒有自動駕駛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種觀點下,汽車應該是笨重的玻璃,所有的智能都在智能手機里。

    當然,這才是真正的問題,預測技術如何發展,往往比如何使用技術更容易。據稱阿加莎·克里斯蒂曾說,她年輕的時候,無法想象可以富到可以有車,或者窮到沒有仆人。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我們又在重新發明汽車,但預測未來比預測人們會選擇什么要容易的多。

    譯者:蒂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