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折疊屏是又一個8848?

    一個人一天要在手機上花費多少時間?截至今年9月,這個數字是6.6個小時。

    作為對比,4G鋪開前夜的2013年,近80%的網民使用手機的時長不超過4個小時。

    用戶停留時間從短到長的過程中,屏幕始終是最重要的感官入口。

    回溯手機產業(yè)發(fā)展史,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娛樂需求,手機廠商圍繞屏幕做了諸多嘗試,在一輪又一輪內卷中,他們讓屏幕變得足夠大、讓屏占比越來越高。

    再到這兩年,手機廠商們齊沖高端,折疊屏作為一個新物種走進了他們的視野。但自2018年誕生以來,折疊屏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至少到目前為止,它的市場潛力還遠未爆發(fā)。

    折疊屏也陷入了真?zhèn)涡枨蟮臓幾h,持不看好態(tài)度的人們質疑,為了更大的屏幕,喪失掉手機原有的便捷性是否必要,何況還要付出更高的價格。

    這種爭議用四個字可以完美概括:華而不實。在過去,身背這個爭議的是8848,它一度是全球手機市場的價格天花板,追求“實用奢華”,講究材質稀有、手工工藝,定位高端人群,但這種定位與市場需求產生了偏差,最終慘淡收場。

    那么問題來了,折疊屏手機到底是不是“華而不實”?它又會不會成為下一個8848?

    01內卷:屏幕戰(zhàn)事

    智能手機發(fā)展初期,屏幕并不是重要的賣點。

    2011年小米1的發(fā)布會上,雷軍重點宣揚的賣點有兩個:一,最好的安卓系統(tǒng)手機硬件,國內雙核1.5核,全球主頻最快;二,首款以互聯(lián)網模式開發(fā)的手機操作系統(tǒng)MIUI,千變主題和首創(chuàng)的百變鎖屏。

    再比如,那段時間vivo的主打賣點是音質+拍照、還未死掉的金立主打賣點是續(xù)航和超薄。

    2016年之后,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結束高位增長狀態(tài),銷量的復合增長率,從前幾年的22.4%,跌落至后面五年的5.7%。

    這意味著手機市場邁入成熟期,進入存量階段,行業(yè)也體現(xiàn)出了新的特征:

    一是產品同質化趨向嚴重,2015年雷軍就曾對媒體表示,智能手機的創(chuàng)新到了瓶頸期;二是廠商的差異化賣點消失了,競爭真正進入拼刺刀的階段,產品側的核心賣點集體轉向用戶體驗。

    屏幕作為人機交互的最核心入口,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關于屏幕的戰(zhàn)事也走向激烈。

    我們可以將這場屏幕戰(zhàn)事分成兩種來看:一種是顯性的戰(zhàn)事,體現(xiàn)在屏幕尺寸、形態(tài)、屏占比等方面;另一種是隱性的戰(zhàn)事,主要體現(xiàn)在顯示面板上。

    先來看顯性的屏幕戰(zhàn)事。

    第一個階段是大屏手機成為趨勢。三星在2011年底發(fā)布了5.3英寸的GalaxyNote,定位是介于大屏幕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間的行動通訊產品,憑借著大屏手機,三星奠定了安卓旗艦地位。

    再到2015年9月,蘋果發(fā)布5.5英寸的iPhone 6s Plus,大屏手機正式迎來春天。iPhone 6系列也因全面擁抱大屏實現(xiàn)了創(chuàng)紀錄的銷量增幅。

    很快,一眾手機廠商加速追趕大屏潮流。東吳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2015年5.5英寸屏幕以上的手機占比不足20%,如今這個占比已經接近一半。

    第二個階段是全面屏成為新的焦點。小米MIX是潮流引領者,它的屏占比是91.3%。

    圍繞屏占比的提升,市場上有兩種主流方案:基于屏幕顯示方案優(yōu)化ID、通過曲面屏實現(xiàn)無邊框。

    在對ID的優(yōu)化上,手機廠商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將攝像模組置于屏幕下側、隱藏式攝像頭、滑蓋式設計、雙屏版、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等。

    但這些嘗試后,他們大多數都沒有實現(xiàn)產品迭代,僅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成了較為主流的市場選擇。

    對曲面屏的追逐則成了手機廠商的標配,這就回到了我們上文提到的“隱性戰(zhàn)事”——顯示面板之爭。

    眾所周知,顯示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是從LCD(液晶顯示技術)到OLED(有機發(fā)光二極管顯現(xiàn)技術),至少在2016年以前,LCD都統(tǒng)治著手機屏幕,OLED則主要應用在播放器、數碼相機、隨身聽等小尺寸顯示器件上。

    OLED面板有個最大的優(yōu)勢,它可以實現(xiàn)曲面顯示。

    2010年以后,三星SDC大舉推進OLED技術,并在自家的高端手機領域廣泛應用。再到2016年,蘋果宣布采用OLED屏,并與三星簽訂了每年采購一億塊OLED面板的合同,OLED開始取代LCD成為主流的顯示技術方案。自此,AMOLED屏幕開始在手機行業(yè)大規(guī)模商用。

    當然蘋果至今仍未推出曲面屏手機,它看中的是OLED屏幕更佳的顯示效果,但國內的手機廠商們,瞄準的是曲面屏市場。

    當時三星在整個AMOLED屏幕市場幾乎壟斷,2016年市場上99%的AMOLED面板出自三星,尤其是柔性屏。這一年全球柔性屏AMOLED屏幕一共為0.6億片,三星自己就用去了五分之一,它還要向蘋果供應部分柔性屏。

    供不應求的局面下,在供應鏈管理上出現(xiàn)漏洞的廠商很快遇到了危機。

    典型如小米,由于當時供應鏈的負責人得罪了三星高管,對方決定不再向小米供應屏幕,這導致小米曲面屏手機note 2的發(fā)布推遲了一年,轉而選擇其他供應商。

    結果這款手機發(fā)布后,出現(xiàn)了暗斑、陰陽屏、側面漏光等屏幕品控問題。雷軍后來親承,當時的小米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02折疊屏:是不是最佳形態(tài)?

    關于屏幕顯示的體驗優(yōu)化,到曲面屏這里并沒有結束。

    一方面,廠商們想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接近百分百的屏占比,比如已經量產的小米MIX 4的屏下攝像頭方案。

    另一方面,屏幕尺寸幾乎沒有增加空間的前提下,他們的選擇是,增加一塊屏幕。

    2018年柔宇科技發(fā)布第一款折疊屏手機FlexPai后,2019年初三星發(fā)布首款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僅僅四天后,華為也發(fā)布了首款折疊屏手機Mate x。同期,小米、蘋果乃至微軟等,都已經在儲備折疊屏的相關技術。

    當時市場上有分析稱,2019年會是折疊屏的爆發(fā)元年。

    按現(xiàn)在的進展來看,外界對折疊屏的樂觀預期是一場誤判。DSCC預測的數據顯示,2021年折疊屏手機的出貨量預計超過900萬,其還預測2022年的全球出貨量將增至1800萬至2000萬臺,但即便如此,折疊屏的市場滲透率仍只有2%。

    這個滲透速度有多慢?我們可以做個簡單對比:

    自2016年OLED屏幕流行以來,到2018年,OLED屏幕生產面積便占到了總手機屏幕生產面積的30%;預計到2023年,這一比例將達到50%。

    導致折疊屏市場進展緩慢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技術不成熟;

    市面上的折疊屏方案大概分為屏幕外折、屏幕內折、屏幕向下彎折、折三折這幾種方案,為了讓屏幕能實現(xiàn)180度彎折,有兩點尤為關鍵:屏幕本身及鉸鏈技術。

    目前來看,柔性OLED面板是折疊屏的唯一屏幕方案,但柔性屏幕在高頻率、長時間的彎折下,也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傷,進而影響屏幕的使用壽命。

    再加上OLED屏模組本身薄且多層結構的特性,要實現(xiàn)出色的可折疊功能,需要在盡可能降低屏幕模組厚度的前提下,增加各層結構強度,比如偏光片、屏幕蓋板、薄膜、OCA膠等,技術難度較以往更大。

    鉸鏈面臨的最大難題,則是如何保證在更高頻率的使用程度下,依舊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果。

    第二,高成本低良率;

    一方面,AMOLED面板本身成本較高。據DSCC數據,三星Display7.3英寸AMOLED可折疊面板目前的生產成本接近180美元,預計到2022年將降至90美元。

    廠商不同的設計語言也決定,顯示器制造商只能為一個品牌開發(fā)一次,模型無法復用,進一步抬高了屏幕開發(fā)成本。

    另一方面,OLED屏幕從直面屏到曲面屏再到折疊屏,生產量率是逐步下降的。有媒體報道稱,國內OLED面板良品率高的在80%左右,曲面屏則在40%-50%左右,而難度系數更高的折疊屏良率只會更低。

    比如京東方在2018年三季度時,6.39寸QHD+柔性AMOLED面板良率僅僅超過10%,到四季度改善至30%。

    以上也是當前折疊屏手機售價高昂的主要原因。

    第三,應用適配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OPPO前副總裁沈義人曾提到,手機操作系統(tǒng)對于分屏的應用、高分辨率的應用、多信息處理的優(yōu)化,實際上還未完全跟上。

    這進而導致,如果折疊屏手機缺乏足夠的出貨量,應用開發(fā)者很可能缺乏為折疊屏進行優(yōu)化的動力,因進一步影響折疊屏手機的使用體驗。

    一旦折疊屏缺乏與硬件相適配的軟件生態(tài),這將成為它最大的軟肋。

    03供與需:誰才是折疊屏的命脈?

    來到今年下半年,折疊屏手機市場開始變得火熱起來。

    先是OPPO在12月中旬發(fā)布了首款折疊屏手機FindN,緊接著,榮耀在12月22日官宣即將推出首款折疊屏手機magic V,華為新一代折疊屏手機P50 Pocket也將在12月25日發(fā)布。

    此外,小米MIX Fold2消息不斷,vivo傳出將于明年初發(fā)布首款折疊屏手機,蘋果也有望在2023年發(fā)布首款折疊屏手機。

    至此,手機行業(yè)的主流玩家都加入了這場新的屏幕戰(zhàn)事。但影響戰(zhàn)事走向及折疊屏滲透率的,在短期內很可能不是手機廠商,而是產業(yè)鏈上游的供應商。

    我們在上文中提到,技術難題、高開發(fā)成本、低良品率,是制約折疊屏手機發(fā)展進程的重要原因,這些難題統(tǒng)一集中在生產端。也就是說,當前折疊屏手機最大的痛點,并不是能不能賣出去,而是能不能穩(wěn)定供貨,以及把質量提上來、把價格降下去。

    折疊屏手機的核心在于屏幕,柔性OLED面板又是當前唯一的屏幕方案,因此,OLED面板產業(yè)將成為關鍵。

    這就涉及到兩個變量:一是行業(yè)供給格局如何變,影響的是產能;二是良率爬坡的速度有多快,影響的是產品本身。

    2016年以前,全球柔性OLED面板產能幾乎全部集中在韓國三星顯示手中,市場份額超90%。

    柔性OLED產線具有資本開支大、技術難度高、良率爬坡時間長等特點,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的面板廠商目前已基本退出柔性OLED領域的競爭。

    在整體趨勢上,中國OLED面板廠商將加速搶占市場。我國自2018年起OLED份額便不斷提升,未來柔性OLED行業(yè)的競爭,將集中在中韓兩國之間展開。

    現(xiàn)在,最有可能打破三星一家獨大格局的是京東方。2020年,中國AMOLED面板在全球的市占率是13.2%,京東方柔性AMOLED面板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則高達86.7%。

    從產能來看,興業(yè)證券在今年8月的一份研報中指出,當前全球范圍內有25條OLED生產線投產。其中,京東方規(guī)劃中的AMOLED產線共計5條,4條已經建成投產,仍有一條重慶的B12線在建,規(guī)劃總產能為252K/月。

    研報同時指出,若已投產產線均能達到滿產,大陸產能將達到602K/月,預計占全球產能的41.7%,而若所有產線能達到滿產,大陸月產能將達到922.5K/月,占全球50%左右。

    也就是說,未來在柔性AMOLED面板制造環(huán)節(jié),國產化極有可能成為趨勢。此前華為Mate X及Mate xs所采用的折疊屏幕便由京東方獨家供應。

    但OLED本身的材料構成中,發(fā)光材料占據生產成本的31%左右——在上游材料供應環(huán)節(jié),美、日、韓在市場上仍處于壟斷地位,較難實現(xiàn)國產化。

    拋開上游材料供應環(huán)節(jié)不談,隨著越來越多手機廠商進入折疊屏手機市場,預計上游面板廠商的產能利用率會持續(xù)走高,良品率也將在不斷試錯中實現(xiàn)提升。

    當產品成熟度逐漸提升、供應更加穩(wěn)定,手機廠商的成本隨之降低,終端價格也極有可能實現(xiàn)下降。

    據DSCC數據,三星Display7.3英寸AMOLED可折疊面板目前的生產成本接近180美元,其預計到2022年可折疊屏生產成本將降至90美元。

    現(xiàn)在折疊屏產品的降價信號已經開始顯現(xiàn):一兩年前,折疊屏手機的發(fā)售價普遍在15000元以上,去年底,小米MIX Fold的價格是9999元,再到剛剛發(fā)布的OPPO Find N,價格已經下探至7699元。

    但折疊屏手機依然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號:它到底是不是偽需求?又能不能擺脫“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在OPPO Find N發(fā)布之前,小米MIX Fold是市面上價格最低的折疊屏手機,如今它發(fā)布不足一年,但在電商平臺上的售價已經跌去了超過3000元。

    最直接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賣不動。

    有媒體報道稱,在二手交易平臺,曾有不少人以近10萬高價求購華為折疊屏Mate Xs,它的官方最低售價是16999元,但如今消費者以3000-6700元就能買到。

    如此一來,關于折疊屏,擺在廠商面前的實則是一道選擇題,折疊屏手機到底是一款該走量的產品,還是一款戰(zhàn)略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產品?

    選前者,他們要擔起賣不動的風險;選后者,他們無異于承認,折疊屏手機的大熱是一場虛假繁榮。

    參考文獻:

    [1]《OLED產業(yè)的材料機遇》,方正證券;

    [2]《智能手機深度:“消費升級+創(chuàng)新周期”,手機供應鏈迎來供需革命》,東吳證券;

    [3]《面板行業(yè)周期弱化,京東方未來可期》,興業(yè)證券;

    [4]《智能手機AMOLED大勢所趨,顯示面板行業(yè)觸底回升》,國金證券;

    [5]《折疊屏手機即將爆發(fā),零組件多環(huán)節(jié)受益》,光大證券;

    [6]《折疊屏手機的三重難關:量產、降價、應用生態(tài)》,界面新聞;

    [7]《華為1.8萬元折疊屏手機能否力挽危局?》,財經;

    [8]《眾所期待的折疊屏手機,為啥卻是被“詛咒”的?》,虎嗅;

    [9]《華為P50 Pocket發(fā)布前夕:折疊屏手機價格跳水,賣場每月銷售不到10臺》,時代財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張擇瑞,36氪經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