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第一只大學母基金誕生,10億元

    上海交大又刷屏了。

    投資界消息,日前,上海交通大學未來母基金宣告啟動,首期預計規模10億元,用來投資支持交大背景的種子期、成長型科創企業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國內首支由大學發起設立,支持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校友創業的引導母基金。

    近年來,有不少國內高校先后開展校友基金運作,最典型的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目前已作為LP出資數十家創投機構。此外,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也紛紛成立了校友基金,為從這些高校畢業的科學家、創業者等提供資源支持。

    與此同時,在“耶魯模式”的影響下,大學基金近年來也不斷出手投資VC/PE。隨著它們更頻繁活躍地涌現,將帶動募資端一個新LP格局的形成。

    上海交大首期設立10億母基金,聯通產、投、研校友圈

    現在看來,這是一次鋪墊良久的官宣。

    早在10天前,上海交大校友會就在為一場叫做「2021,交大創業者(秋季)大會」的會議預熱,其中提到將邀請曾就讀于上海交大的科學家、創業家、創投家等作為嘉賓,開展深度對話與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和校友創業。

    在活動宣傳海報上,邁瑞醫療聯合創始人成明和、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一齊亮相,而有關成立引導母基金的消息卻毫無半點風聲露出。

    直到12月10日大會舉辦當天,一則重磅消息出爐——上海交通大學未來產業母基金宣告啟動。

    “我們就是要把學術界、創業界和創投界耦合起來,圍繞創新創業創投三要素打造生態,既能促進校友企業的發展,又能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既能推動學校的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更能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上海交大黨委書記楊振斌發表演講時表示。

    據了解,上海交通大學未來產業母基金將依托上海交大深厚的科技成果轉化要素和龐大的校友創業基礎,發揮母基金的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吸引社會資本和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共同參與,首期基金預計規模10億元。通過設立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用市場化辦法,重點支持上海交大背景的種子期、成長型科創企業發展。

    在學生就讀時進行悉心教導,在學生畢業后還能給予資金、資源扶持,這或許是上海交大校友日后無論在創業圈還是投資界,都能成為一個響亮標簽的原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A股、港股、美股上市的交大校友作為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的企業總市值達4萬余億元,居中國大學前列。

    其中,市值超千億的交大校友企業有6家,包括曾毓群創辦的寧德時代,李小冬創辦的冬海集團,成明和聯合創辦的邁瑞醫療,其實創辦的東方財富,沈南鵬、范敏和季琦聯合創辦的攜程,以及季琦創辦的華住,包攬創業板市值前三名(寧德時代、邁瑞醫療、東方財富)。

    此外,投資界也活躍著很多交大校友。包括紅杉中國沈南鵬、云啟資本毛丞宇、海納亞洲創投基金龔挺和王瓊、君聯資本朱立南、軟銀中國薛村禾和華平、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凱輝基金蔡明潑.....不勝枚舉。

    沈南鵬出席會議表示,科學家創業,需要增強對市場、產業的了解,努力讓科研成果得到市場認可,這是前提。同時科學家也應該有創業相關的伙伴們,包括像紅杉這樣的風險投資,共同來推動從實驗室到產品的過程。

    事實上,在未來產業母基金成立之前,上海交大就已經涉足投資,出手了好幾家校友創辦的機構。早在2001年,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正式成立,截至2020年基金會資產規模逾17億元,期間作為LP出資多家交大系GP,不乏紅杉中國、金沙江創投、君聯資本等知名機構的身影。

    學習耶魯大學做投資,清華、同濟、浙大都來了

    在國內高校投資圈,除了上海交大教育發展基金會,最知名的莫過于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于1994年正式成立,是民政部批準成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也是建國后最早正式注冊的大學教育基金會。清科研究中心此前報告指出,清華教育基金會目前屬于世界范圍內管理總規模中等的捐贈基金,截至2018財年其管理資產已經達到12.45億美元(83.67億元人民幣),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高校教育基金會。

    目前,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已作為LP出資數十家創投機構,為國內股權投資市場引入源頭活水。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清華教育基金會已投資弘毅投資、CPE源峰、鼎暉投資、信瑞投資、愉悅資本、英諾天使基金、銀杏華清投資基金、源渡創投、清科母基金、高瓴資本等創投機構。

    與此同時,清華教育基金會在國外同步進行股權投資布局。2018年,該基金會工作報告顯示,目前在國外股權投資項目主要是黑石集團和凱輝投資的美元基金,但占比較少。

    同濟校友基金也是高校投資圈內一股活躍的力量。2017年,正值同濟大學110周年校慶,由同濟大學、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同濟大學校友會及同濟校友聯合發起的同濟校友基金成立,旨在通過市場化母基金的運作,為同濟大學、同濟校友(科學家,創業者,產業資源)等創造更緊密的連接,達成跨界合作。

    2020年,同濟校友基金執行董事史航透露,該母基金已經做了超過10筆基金投資,包括Primary(常規基金)和Secondary(二手份額)。投資的GP既包括高瓴、紅杉這類綜合性白馬基金,也包括源碼、禮來亞洲這類在細分領域表現優秀的行業垂直GP。

    與同濟校友基金成立初衷類似,2016年,浙大校友紫金港未來創業母基金成立,總規模為120億人民幣,旨在以創業創投為手段,整合浙大產學研資源,幫助創業與創投校友更好發展。

    從運作方式上來看,除了提出對校友企業側重外,大多國內高校基金或多或少都有在學習“耶魯模式”的影子。典型的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就被視為國內的耶魯大學校友基金會。

    所謂“耶魯模式”,指的是像耶魯大學捐贈基金(Yale University Endowment)一般,大比例配置另類投資,包括對沖基金,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等,以取得超額回報。

    過去在一代投資大師大衛·史文森的運作下,這種模式造就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規模從1985年的10億美元,增長到2019財年的312億美元,30多年成長近30倍。而據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最新報告,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財年,其已獲得121億美元的投資收益。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成功,由此開創大學捐贈基金配置VC/PE資產的風潮。如今在海外,名校捐贈基金是創投機構的重要金主。在國內,大學基金憑借著資金自有、可長期投資、風險承擔能力強等優勢,也成為了機構眼中的潛在LP。

    隨著本次上海交通大學未來母基金的啟動,預計更多國內高校將設立股權投資基金,而這對于面臨募資困難或融資困難的機構或企業來說,一股新鮮而又親切的活水正在涌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解碼LP”(ID:LPdaily1945),作者:劉凱程,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