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加碼電商業務,看起來在對標亞馬遜,其實是學抖音
前不久剛將公司名更改為Meta的Facebook,現在正在為下一個階段布局。據新浪科技報道,內部文件顯示,Meta計劃從明年開始,將通過旗下眾多App“直銷更多商品”,包括不同功能屬性的Facebook、Instagram和Messenger等熱門產品。
Meta最近的步伐似乎讓人有些看不懂,前段時間是為了追逐元宇宙而改名,現在卻又要擴大平臺的賣貨屬性。Meta旗下主流App偏向社交,電商并非是自己擅長的業務,這一領域在國外還有亞馬遜和eBay等平臺,此時Meta加大對電商的投入主要用意是什么?難道是想要在未來的Meta元宇宙中增加些購物入口?
現實太近,元宇宙太遠
關于Meta加大對電商投入的原因,內部文件給出的答案與蘋果有關。今年4月下旬,因蘋果在iOS/iPadOS系統中增強了用戶的隱私數據保護,實行“應用程序跟蹤透明度”(ATT)策略,廠商想要跟蹤用戶在App內的瀏覽行為時,需要先得到用戶的同意。
這么一來,一旦App廠商抓取用戶信息時受到系統阻礙(被用戶拒絕跟蹤),就難以獲取完整的用戶畫像,進而影響到個性化廣告的推送精度。對于Meta這類靠社交積累用戶數據再賣廣告的公司來說,ATT策略的存在一方面會降低平臺對廣告主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會增加用戶畫像的分析成本和廣告的投放成本。
Meta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廣告業務是公司營收的支柱,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97%(總營收290.1億美元,廣告營收282.8億美元)。在蘋果修改隱私保護策略后,廣告技術公司Lotame做過估算,包括Facebook和YouTube在內的幾大平臺,將會在今年第三和第四季度損失約12%的收入。
蘋果ATT策略的對Meta的影響是長期的,以蘋果公司的行事風格來看,它不會輕易修改自己曾推出的隱私保護方案。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蘋果的出手可能會影響到同行未來的隱私保護舉措,若一眾安卓廠商也采用蘋果類似的做法,將直接影響到Meta等公司的收入。
元宇宙作為Meta的詩和遠方,在這條路上的長期投入仍需大量資金,扎克伯格曾表示,公司預計在2021年對Facebook Reality Labs(AR和VR技術)投入百億美元,這一數字未來還將繼續增長。面對蘋果ATT策略和燒錢和元宇宙,Meta需要拓展營收渠道,而流量的終點是變現,與廣告相比,電商的變現方式更直接更高效。
Mate的優勢是流量,旗下的多款社交應用均擁有很高的日活量,其中Facebook日活為19.3億(今年三季度),算上Instagram和WhatsApp等應用后Meta旗下App日活用戶達到28.1億。社交平臺的流量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或稱外部經濟或溢出效應),一旦平臺用戶數達到一定規模,用戶的遷移成本就會隨之增高,給其它競品留出的市場空間也會越小,這使得有規模的社交App天然的適合在平臺上做加法,畢竟流量池穩固且導流成本低。
元宇宙+電商?
Meta此前就嘗試過發展電商業務,不過該業務在市場上并未激起太多水花。在新的內部文件中,Meta著重強調將在2022年優先投資“現場商務與購物”(on-site commerce and shopping)。
去年,Meta正式上線Facebook Shop和Instagram Shop功能,通過在應用內增加線上購物入口的方式布局電商。經筆者體驗后發現, 這兩款App內的購物板塊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在線商城,它的功能相對單一,只是提供給賣家商品展示的服務入口,這可能也是Meta稱其為“現場商務與購物”的原因。
如下圖所示,在PSG和利物浦的Instagram官方賬號中,會直接顯示“逛店鋪”功能板塊,點進去后可以瀏覽具體的商品,但當點擊下一步想要購買商品時,程序會提示需要到品牌官網查看。這套購物邏輯的特殊之處在于,點擊官網購買后不會直接跳轉到第三方購物App或瀏覽器(也可另外選擇),而是直接在Instagram應用內打開品牌官網進行下單,在線支付用的是PayPal。同理,在Facebook上的購物體驗也是類似的情況。
能夠看得出,Meta既想要拓展旗下社交平臺的電商玩法,但又不想成為其它專業購物平臺的單一引流工具,所以干脆來了個Meta產品App+品牌官網的購物模式,為合作方的官方商城導流。與亞馬遜等電商平臺相比,在Mata電商模式下商鋪是分散了, 平臺只是告訴用戶商鋪的路要怎么走,而亞馬遜和淘寶等平臺像是專門建了個大商場,里面劃分好專門的店鋪位置,并配備有官方客服和統一的廣告營銷系統。
其實Meta提供有自己的支付工具,不過商家似乎只是將Facebook當做引流和商品展示的平臺罷了,結算還是靠PayPal等老牌支付工具。
此次Meta加大對電商的投資,釋放出了“去中心化”的發展信號,Meta廣告和商業平臺副總裁Dan Levy表示:我們需要朝著“我們的應用成為商業主要目的地”的愿景努力,并取得進展。不只是上文提到的兩款應用,Meta旗下的App未來都有可能擁有獨立的購物入口,當用戶對某款產品產生興趣時,只要當前正在使用Meta旗下任意一款App即可打開對應店鋪,不需要重新退出另找其它App。
事實上,目前Meta已實現了部分去中心化購物的場景,如想買一件利物浦的球衣, 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都能找到利物浦賬號并在應用內跳轉到其官網購買,核心策略是N對1,多平臺都提供同樣的購物體驗。在這套模式下,倒逼著廠商去優化自己的官網,確保使用體驗接近專業電商平臺的購物界面。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平臺發展線上購物業務似乎都不太順利,不管是Facebook、微信還是QQ都遇到過種種問題。以當前的視角來看,在領域專業性上社交平臺直接做電商不如專業電商平臺,Meta的購物策略有優勢也有劣勢,需要依靠用戶對某款商品的興趣進行搜索,用戶的使用成本較高,不如傳統電商的商品貨架展示來得方便和普適。
其次,社交平臺發展電商的前提是守住流量和用戶停留時間。隨著短視頻在全球范圍內的流行,正不斷爭奪其它應用的流量和用戶使用時長,在國內,極光大數據顯示即時通訊類應用的網民使用時長連續多個季度降低,而短視頻則相反,今年第三季度時網民每日使用時長占比超三成。所以本質上Facebook以前推出的Watch視頻,以及微信的公眾號和視頻號其實都是在爭奪用戶使用時間,靠社交流量做加法。
聯想到未來的元宇宙,Meta此時的發展策略是以攻代守,就像短視頻突然爆火起來一樣,僅靠社交軟件形成的護城河還不夠寬,下一個十年沒準還會出現新的應用。去中心化購物理念也與元宇宙的發展有關,使用戶不需要糾結軟件平臺而是專注于購物本身,若元宇宙要發展為全息的虛擬空間,大概率也需要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基礎之上,類似于比特幣,讓用戶更專注于元宇宙空間。
Meta的電商之路并不好走
元宇宙和電商均是市場的熱門領域,一項是市場的新風潮,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追逐,各家都根據自己的優勢領域進行布局;另一項是已有市場巨頭的老牌領域,誰都知道電商賺錢,但能真正能發展起來的新興平臺并沒有多少。
電商平臺的外部性雖不如社交平臺,但勝在規模經濟優勢和成熟的平臺運營體系,在許多行業里,規模優勢就是最大的行業壁壘,這道鴻溝并非一朝一夕能跨越。
可能是因為技術和市場等緣故,內部文件顯示,Meta短期內還沒有投資元宇宙電商的打算(至少在2023年前不會)。明年Meta主要是培育旗下社交平臺的電商發展,積蓄“基本”的電商發展基礎后或才會與Oculus的VR設備結合,組成以社交為主電商為輔的元宇宙形態。
與國內的平臺相比較,Meta的購物方式與抖音有一定相似之處,都有“興趣電商”的屬性,廠商能在賬號內開設專門的購物頁面,主要區別是抖音有自己相對完整的電商配套模塊,包括抖音小店、巨量系列營銷工具和物流面單系統,深入到電商的多個關鍵環節。
在社交領域的做加法層面,Facebook與微信也相似的地方,都不甘于社交流量,在平臺集成短視頻、直播和支付等功能。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應對短視頻的競爭,Facebook在底欄開設短視頻一級入口,體驗上是“無斷點”的豎屏瀑布流形式,進入短視頻頁面后是精選內容,與抖音一樣更在意公域流量。
Meta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同時擁有好幾個不同屬性的社交軟件,不同平臺間所形成的串聯購物體驗更統一,在內容分享方上更便利和無感,國內部分平臺則相互屏蔽,要么直接無法分享內容,要么就是火星文,跨平臺使用感比較割裂。隨著國內不同“系”應用屏蔽外鏈的舉措正逐漸被解除,若能將國內不同頭部平臺的流量接入到某個通用入口,或能帶來遠優于Meta的串聯體驗,當然,要達到這一效果,需要廠商們求同存異才能完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鋒見”(ID:feng_keji),作者:半個月亮,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