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上市背后的微博之困
七年之后,微博再次上市,但開盤首日即遭遇破發。
12月8日,微博正式登陸港交所,股票代碼“9898”,最終發行價定為每股272.8港元,預計籌資13.83億港元。截至當日港股收盤,微博報253.2港元/股,市值為593.9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83.92億元)。
回看美股,微博自2014年在納斯達克上市至今,股價從2018年初的300億美元高點,降至如今的33.48美元,市值不過78.54億美元,較高點時跌超三分之二。
十余年來,微博成長為中文互聯網最大的公共討論空間,在輿論場中占據重要位置。但隨著短視頻直播興起和行業環境的快速變化,如今的微博步履沉重。
獨占賽道
一家公司就是一個賽道,這樣的案例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互聯網領域并不多見。
微博是為數不多將產品品類作為公司名的公司。其成立于2009年,當時還叫新浪微博。成立之初,憑借微型博客、支持評論轉發的產品形態,加上大量明星、名人的入駐,新浪微博給了普通用戶和名人直接互動的機會,短時間內積攢了大量的人氣。
次年,網易、搜狐、騰訊全部入場,相繼推出自家的微博,微博大戰一觸即發。盡管騰訊微博手握大量資源攻勢兇猛,甚至日活曾超過新浪微博,但最終因為缺乏良好的社區互動氛圍而逐漸暗淡。
先發優勢、強勢的明星策略以及踩中移動互聯網風口,成為新浪微博制勝的關鍵武器。2014年3月,“新浪微博”干脆掐掉“新浪”只取“微博”之名,直接宣告了圍繞在新浪、騰訊以及網易、搜狐等門戶網站間“微博”大戰的結束。
更名一個月后,微博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一眾高管和作為微博用戶代表的明星姚晨、王力宏等人在納斯達克一起敲響了上市鐘聲。這一年,網易、搜狐兩家微博相繼關停,而騰訊微博也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不再進行版本更新。
只是上市未能壓制另一個社交巨頭的快速崛起——微信不僅瘋狂瓜分著用戶的使用時長和注意力,微信公眾平臺更成為極少數能與微博對壘的“廣場式”造V平臺。2014年,微博月活用戶為1.757億,而微信(合并wechat)月活已達到5億。
與微信的激烈交鋒,迫使微博及時調整了自身的定位和發展策略。微博董事長曹國偉曾公開表示,微信是社交網絡,微博是公開的社交媒體。他將重點放在微博的公開性、媒體性和傳播性建設上,并向三四線城市延伸,實現了“二次崛起”。
此后,微博在輿論傳播中占據了重要陣地,成為不可忽視的公共討論空間,也是娛樂、體育、社會等諸多領域的熱點風向標。
招股書中,微博將自身定義為供人們創作、發現和傳播內容的社交媒體平臺。“微博改變了人們在公共互聯網空間表達自己和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任何用戶都可以創作和發布內容并附加多媒體或長篇內容。任何用戶都可以關注其他用戶并在轉發時添加評論。”
根據微博最新財報,截至2021年9月,微博的月活用戶達到5.73億,平均日活躍用戶為2.48億。
商業化困境
龐大的流量為微博構建了足夠深的護城河,也為微博的商業模式奠定了基礎——其收入主要來自廣告及營銷收入以及增值服務收入。
2018年至2020年,微博收入分別為17.19億美元、17.67億美元和16.9億美元,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收入有所下滑。2021年前三季度未經審計收入約16億美元。2020年及今年上半年,廣告及營銷服務產生的收入占微博收入總額的比例分別為88%及86%。
微博2012年開始商業變現,用時兩年實現扭虧為盈。但查看招股書會發現,微博2018年-2020年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呈現出下降趨勢,分別為5.72億美元、4.95億美元、3.13億美元。而在今年1-9月,該數字為3.1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84億美元,只實現了小幅上漲。
微博的廣告收入增長也出現了下滑。這部分收入主要包括第三方廣告客戶收入、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新浪的廣告收入以及其他關聯方廣告收入。2018年至2020年,來自第三方的廣告收入分別是11.72億美元、12億美元和12億美元,整體的廣告收入分別是15億美元、15.3億美元和14.86億美元。
阿里巴巴是微博最大外部機構股東,持股29.6%,同時也是微博最大的客戶。微博來自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2018年至2020年分別是1.17億元、0.98億元1.88億元,2021年上半年達到1.1億元。
顯然,微博對阿里巴巴高度依賴。2013年至2015年,與阿里巴巴進行戰略合作的所得收入占微博總收入的30%。在2016年戰略合作協議到期后,微博采取收入多樣化戰略,阿里巴巴的收入貢獻占比有所下降,但仍是微博的最大客戶。
另外來自新浪的廣告收入,2019年達到1億元,2020年大幅下滑為4835萬美元,2021年上半年微增。來自其他關聯方的廣告收入在2018年和2019年都超過1億美元,2020年也大幅下滑為4649萬美元。
微博目前正面臨廣告主數量下降的挑戰。聆訊后資料集顯示,2018年至2020年,微博的廣告主(不包括阿里巴巴)數量逐年下降,分別為290萬、240萬和160萬。2021年上半年,這一數據為60萬,相較去年同期的120萬又減少一半。對于下降的原因,微博在招股書中提到,主要是因為中小型企業客戶以及個體客戶流失。
不過,來自每個廣告客戶(不包括阿里巴巴)的平均支出呈現增長趨勢,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470美元、593美元和825美元。2021年上半年每個廣告主的平均支出則達到1379美元,2020年同期為454美元。
伴隨知乎、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社交社區產品的崛起,用戶不斷向更細分的平臺分流,廣告主不僅選擇變多,還進一步強化了對廣告效果的追求。也因此,微博亟需提高在廣告市場上的競爭力。
踏空風口,監管不斷
市場和行業環境的變化并不會因微博而放慢腳步。
外部來看,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乘著短視頻和直播的風口,搶占了越來越多的用戶時間,并且完整構建了短視頻以及直播帶貨等各種新商業模式。
更讓微博倍感壓力的是,在聚攏大量流量之時,同樣是去中心化的廣場,抖音、B站等平臺也逐漸在輿論場中開始扮演“放大器”的角色,在公共討論空間中占得一席之地。
靠移動互聯網紅利迅速成長的微博,卻連續踏空了這些新風口。早在2013年,微博就已開始布局視頻產品,從“秒拍”到“小咖秀”再到“一直播”,它們都曾為微博在視頻生態內容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受到了很多博主的認可。但由于入局過早,短視頻相關產品很快失去了聲量。
而當短視頻和直播真正步入舞臺中央時,微博卻只能拼命追趕。2020年下半年,微博啟動視頻號計劃,通過流量支持來激勵微博的頭部內容創作者轉向視頻創作,推動視頻創作生態的發展。直播方面,推出直播連麥等功能,幫助創作者進行直播互動。
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在于,當微博不斷拓展邊界之時,已經在不自覺中變得臃腫無比——社區廣告數量增多,用戶體驗下降,社區氛圍備受詬病。由于公共廣場的屬性、龐大的用戶基數,微博社區治理的難度陡升。在吸粉變現這條成熟的營銷運行邏輯下,微博甚至成為了一部分黑灰產的溫床。
在知乎問答“新浪微博是如何一步步衰退的?”問題下,一位答主這樣評價當前的微博社區:“刷微博時,時間線出現廣告,關注名單里被暗塞買粉號,評論里充斥著小廣告,熱搜版全是明星緋聞,時不時還有僵尸號要求互粉。”
監管部門正對微博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此,微博相應調整其產品和運營策略,第三季度,微博飯圈專項共清理違規微博近5萬條,清朗行動專項永久封禁違規賬號1175個,未成年保護專項處置違規賬戶18萬余個;同時調整熱搜規則,降低娛樂內容的占比,目前已經從去年的30%-40%降至25%左右,并提升了熱搜內容的多元化。
面對不斷趨緊的合規要求,在三季度財報會上,微博CEO王高飛坦承,過去一年微博的文娛流量過多依賴少數綜藝節目和少數明星,內容頭部化影響微博作為社交媒體的內容多樣性。他還稱,娛樂行業長期在微博以內容合作形式做營銷,并不算是廣告客戶,“對我們收入的影響不像其他同業那么高。”
據王高飛介紹,在微博今年的產品研發工作中,投入了較多精力在業務合規領域,并和政府保持溝通,及時調整產品運營策略。在此次調整半年前,微博就已經針對經紀公司和粉絲賬號發布了相關行為指引,以促進粉絲生態健康發展,將粉絲治理的合規影響降到最低。
微博在招股書中提到,截至2021年6月,根據其數據分析結果,微博75%的月活躍用戶是Z世代。在剛剛閉幕的2021年微博紅人節上,微博方面披露,截至2021年三季度,微博活躍用戶中15-24歲的用戶占比40%,25-30歲用戶占比30%。
在行業整體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如今微博面對的是變遷后的新一代年輕人,不斷趨嚴的行業監管以及日漸下滑的口碑。
此次二次上市,微博資金用途說明中提到,將有45%的資金用于持續擴大用戶群及提升用戶參與度,以及改善微博的內容生態系統;約25%用于研發以提升微博的用戶體驗及變現能力;約20%用于有選擇性地尋求戰略聯盟、投資和收購,以及約10%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這也印證了微博當下最關鍵的任務:二次上市后,改善內容生態、提高用戶體驗,是微博捍衛自己最大中文社交媒體的必由之路。
本文來自界面新聞,作者:姜菁玲,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