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小苗朗程方正浩:怎樣抓住碳中和數字化方向的百萬億投資機遇 | 36氪To B下午茶第二期

    2021年11月28日,36氪「數字時氪」XGoogleDevFest聯合舉辦「數字低碳進行時」主題活動,本次活動也是「數字時氪」第二期To B下午茶,在上海浦東喜來登由由大酒店舉辦。

    在本期To B下午茶活動上,來自業界和學界的專家學者在雙碳政策背景下,對鋼鐵能源企業如何在節能降碳的同時,實現企業增產增收進行了討論。與會演講嘉賓上海優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聯合創始人李克斌、清華大學水木學者&水木清碳CEO郭睿、極熵科技創始人孫東來、上海小苗朗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方正浩分別做了4場主題演講。

    其中,小苗朗程管理合伙人方正浩以“雙碳政策下,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投資邏輯”為主題,分享了雙碳政策給產業鏈帶來的數字化新機遇,以及其在生產端去碳、使用端減碳、碳支撐體系三個方面上的數字化投資邏輯。

    小苗朗程投資人方正浩

    以下是本次演講嘉賓部分精彩觀點:

    首先是關注整個碳中和的周期和主題下哪些方向是最值得我們去布局和投資的,所以對我們來說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要把“碳”和“能源”的消耗和釋放從前端的生產端、到終端的使用、再到下游的碳的封存、捕集,做一個非常系統的完整的梳理。第二點是我們要在其中找到一些相對來說規模比較大,而且投資的確定性比較強的一些方向。根據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及高盛研究報告,碳中和投資規模均在百萬億人民幣級。創投更加聚焦資金使用效率高和確定性大的新技術和模式。能源的終端應用場景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新需求、新產品、新模式迎來巨大發展機遇,包括清潔能源、節碳減排、CCUS、碳交易、ESG等。整個能源系統的復雜度也是在大幅度提升的,企業的經營方式也受到了各類政策的推動,傳統的生產運營和管理方式受到挑戰,如果我們只是依靠新能源裝機提升來做整體能源結構的優化,是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和問題的,所以隨著可持續、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持續提升,未來數字化帶來的效率成本的優勢將會成為低碳轉型增長的一個核心推動力。未來,我們關注的能源結構方面的變化以及投資的重點方向一定是在數字化領域,數字化帶來的效率成本優勢將成為低碳轉型持續增長的一個核心推動力。在工業領域,電力、交通、建筑、農業和負碳排放等多個領域,其實都在不斷的涌現新的數字化技術和模式,相應也會孕育出新的投資機遇。

    小苗朗程合伙人方正浩演講實錄,經36氪編輯整理:

    大家好,我是小苗朗程的合伙人方正浩,非常感謝今天有這么一個機會,也非常感謝 36 氪數字時氪欄目組的邀請,今天有機會向大家來匯報一下我們在雙碳政策下關于行業數字化轉型投資的一些探索。

    首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公司,小苗朗程是一家 2015 年成立的專注于投資科技方向的早期投資機構,從成立到現在公司已經在信息科技的大主題下累計投資了超過 80 家創業公司,包括剛才演講的優也的李總,我們也是他們公司的早期投資人,我們是優也A 輪的領投方。實際上我們基金從2015年到現在這六七年的時間一直都在關注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的主題,能源方向也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重點,我們在去年的三四季度開始已經對國內的能源方向做了一個相對比較系統的摸索和梳理,并且在這個領域投資了一批企業。

    接下來我來講一下作為一個投資機構在這件事情上的一個整體思路。

    首先我們關注的在整個碳中和的周期和主題下到底哪些方向是最值得我們去布局和投資的,所以對我們來說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要把“碳”和“能源”的消耗和釋放從前端的生產端、到終端的使用、再到下游的碳的封存、捕集,做一個非常系統的完整的梳理。第二點是我們要在其中找到一些相對來說規模比較大,而且投資的確定性比較強的一些方向。

    其實關于碳中和這個大主題,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沒有太多的分歧了,從去年的三四季度開始到現在,碳中和的投資主題在國內屬于一個愈演愈烈的狀態。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在去年 10 月份發布的《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報告》來看,整個碳中和的投資規模應該會達到一個百萬億量級的水平。另外,也結合了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俊及高盛研究報告,同樣提到了碳中和的投資規模均在百萬億人民幣量級。

    那么作為VC來講,我們重點關注確定性趨勢下帶來超額收益的新技術和新模式,面向碳中和的投資方式包括債權、碳基金、信托、創投等,我們作為創投,其實就是找其中資金使用效率最高和確定性最大的新技術和新模式。

    在今年11月13號聯合國COP 26 剛通過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也意味著全球的碳交易大宗市場的打開,確定了多種低碳技術創新合作,各項低碳承諾也達成了共識。其實從去年的第四季度開始,國內的各項政策也緊鑼密鼓的出臺。隨著碳中和成為全球共識之后,“去碳化”也成為了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在這幾個大的主題下,包括清潔能源、節碳減排、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之一)、碳交易、ESG(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首字母縮寫,是提倡責任投資和弘揚可持續發展的新興投資方式)等這些新的應用場景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新需求、新產品和新模式都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過去的低碳路徑主要是靠光伏、風電這些新能源的裝機并網,但是像剛才極熵的孫總提到的,風電和光伏的裝機并網對發電端、對電網、對電機運輸、對終端其實都帶來了非常巨大的挑戰。隨著能源供給的豐富,能源系統的復雜度也大大提升了。

    過去的能源行業,從上游的生產到終端的使用,其實大部分的高耗能行業和高能源的生產企業基本上都是以國企為主,但是隨著新能源化的逐步推廣,我們可以看到在上游也出現了各類像隆基股份、陽光電源這樣的大型民營企業,能源終端的新能源車企的市場化和民營化的趨勢也同樣是越來越越明確,整個系統從過去的壟斷經營到混合經營之后,我們發現整個能源系統的復雜度也是在大幅度提升的。

    企業的經營方式也受到了各類政策的推動,傳統的生產運營和管理方式受到挑戰,如果我們只是依靠新能源裝機提升來做整體能源結構的優化,是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和問題的,就像剛才極熵提到的在終端、在電網并網的時候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隨著可持續、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持續提升,未來數字化帶來的效率成本的優勢將會成為低碳轉型增長的一個核心推動力。

    碳中和路徑與數字化轉型

    從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從能源的生產端到能源的使用端再到能源的支撐端,我們做了一個比較系統的梳理。第一部分是在生產端,我們重點關注一次能源結構、二次能源結構和支撐體系的對應變化,從設計、生產到運維等各個環節中找到低度電數字化的實現路徑。第二部分是在使用端,我們重點關注“能源”和“碳”的高能耗行業和高排放的行業。我們在關注了里面的大行業之后,去找到在生產原料端,在生產過程端和在最后的捕集端的低碳和零碳的數字化的實現路徑。第三部分是支撐體系,我們需要去找到碳管理、碳交易、ESG等新的支撐體系有什么新機會,它們未來也會成為低碳經濟的新的數字化底層的基礎設施。這個是我們對的一個行業梳理。

    在生產端,我們關注的是能源結構的變化帶來的數字化機遇,首先是一次能源的結構會從現在的化石能源為主轉向以新能源為主,第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去重點關注從作為早期投資機構哪些方向可能是值得投資的。我們整理了三個方向,分別是在效率工具、智能生產和智能運維三個方向。

    效率工具端,我們重點關注怎么樣去提高一次能源的生產轉化效率,這對應的是技術的快速迭代,包括光伏電池從 P 型到 N 型再到半開礦所帶來的電池迭代管理的需求,對于這方面我們也會去重點關注一些領域,譬如說電池的性能管理工具、性能監測軟件,我們認為都會有新的行業機會出現。

    智能生產端,生產端就是新型一次能源所帶來的新的生產類機會,包括一些生產工具類公司、生產設備類公司以及檢測類的、效率工具類公司。

    智能運維端,因為隨著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的逐步鋪開,那么在這個系統中,未來的集中式電站和分布式電站都會在運維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我們也會去重點關注一些能夠提供智能運維軟件和服務的公司,可以滿足復雜調度、現貨交易等新的數字化需求。

    在使用端,我們重點關注的是幾類比較大的高耗能和高排放的行業,我們認為在使用端的關鍵詞是重塑,我們要去找到一些能夠重塑傳統企業生產流程,使他們轉型升級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首先在電力行業,我們會從發電的效能提升、售電的效能提升、調度的能力重塑和碳交易分析工具這四個大方向去尋找一些投資機會,我們也列了其中的一些細分的領域,我就不再一一去展開了。電力是一個非常龐大且傳統的行業,隨著碳中和的推進,在各個環節上都會有一些新的數字化的投資機會。

    其次是在鋼鐵冶金行業,也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流程制造業,這個方向節能降碳的機會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在去年的第四季度找到了優也,并且投資了它。

    最后是在化工行業,也有一些新的機會,包括很多新的化工生產方式,它會相比傳統的生產方式會有非常大的效率提升以及降碳的提升,典型的像最近天工所他們推出的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這個生物合成方法,類似于這種新的生物、化學合成方法其實都是能夠顯著降碳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去重點看從人工智能、從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角度有什么方式能夠切入新型的化工生產方式,以及我們會重點關注綠氫、 AI 材料、循環經濟等新技術和新模式。

    使用端的另外幾個比較大的方向包括交通、建筑和供熱。交通方面,我們重點關注動力電池和新能源車的整個產業鏈,其中,包括新電池技術研發管理工具,新能源汽車檢測服務平臺、新電池的回收技術,以及船舶、航空的電氣和數字化交通領域,實際上這幾個方向上我們已經投資了幾家標的了;在建筑方向,我們從里面篩選出了一些投資方向,包括設計工具和零工廠BIPV運營;在供熱方向,我們找到了原網端的供熱管理平臺這樣一個的投資方向。

    綜上所述,在使用端,我們重點關注的是有什么方式可以用數字化去重塑傳統企業的從設計到生產到運維的幾個鏈條上的業務流程。所以我們針對每一個細分領域的分析方式都是先拆它的產業鏈,拆完之后去看到底哪些方向可以用數字化去改造。

    在支撐體系的數字化中,我們重點關注是碳中和主題下會催生哪些新的模式。像水木清碳做的其實就是這個主題,從碳管理、碳交易和 ESG 這幾個方向上,我們都在去摸排國內的一些新的技術領域和方向。

    首先是在碳管理方面,在碳中和的主題下,碳的核查追蹤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主題,我們需要知道碳的排放來自于哪里,在哪些過程當中會產生多少碳,隨著時間的變化,它的排放、去除和排放量會變化的怎么樣;第二個是在碳的資產管理上,其實國內有一些公司已經在為一些大型的企業去做全套的數字化碳賬簿,幫助企業的各個部門和環節以及生產鏈條上,哪些地方可能會產生碳,相應的資產是什么樣的,做一個比較系統的梳理。第三個是在碳排放預測模型,我們的核心是去尋找在企業的每一個環節中哪些可能會產生碳,那對應的它的排放隨著時間的變化到底是怎么樣的?然后去生產出對應的基礎模型。

    在碳交易和 ESG 這兩個方向上,其實在歐洲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不錯的公司,比如說在ESG方向,歐洲有一家公司叫Ecovadis,這個公司現在在歐洲已經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之一,為像 MSCI以及金融數據平臺提供關于ESG以及能源、數據相關的服務。我們相信在國內,這個領域里一定也會有新的投資機會。

    最后我再做一個總結,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持續提升,固定資產投資難以維持高速增長,增速拐點也逐步逼近,尤其是像新能源結構當中,其實只有光伏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像水電、風電和核電的本身的天花板和未來的增速都是顯而易見的。

    未來,我們關注的能源結構方面的變化以及投資的重點方向一定是在數字化領域,數字化帶來的效率成本優勢將成為低碳轉型持續增長的一個核心推動力。在工業領域,電力、交通、建筑、農業和負碳排放等多個領域,其實都在不斷的涌現新的數字化技術和模式,相應也會孕育出新的投資機遇。我們基金圍繞著這幾個大的領域,已經布局了多家企業,從去年開始,我們在上游能源生產端、中游能源生產端如基礎工業、交通、化工等方向投資了多家雙碳數字化項目,未來我們也希望攜手更多的優秀創業者同行,如果在座有哪位是從事這個方向的創業項目的,我也非常希望會后有機會進一步交流。

    關注「數字時氪」,微信id:digital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