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手冊·德國篇|工業4.0先驅之國,一文速覽德國科創生態
訪問36氪出海網站letschuhai.com,獲取更多全球商業相關資訊。
在國內互聯網紅利見頂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開始關注“全球化”。2021年,36氪出海將繼續推出全球化手冊,為讀者逐一解讀歐洲市場中諸國的基本面貌、人文環境、市場特點與創業機遇。
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GDP 位列全球第四,在英國脫歐之后,更將在歐盟市場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德國以制造業享譽全球,并率先提出工業4.0的概念,其科創市場又可以給我們提供哪些啟發?
全球化手冊的德國篇將從歷史、人文、教育等維度一覽德國概況,并介紹德國的經濟和創投生態。
國家基本情況
地理環境與歷史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地理位置上位于歐洲中部,與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瑞士、奧地利、捷克和波蘭接壤。
圖片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當代德國全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首都柏林。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分裂又統一的過去,依然影響著今天的德國。
人口與年齡
德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現有人口為8300萬(含外國國籍)。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城市人口為6400萬,約占總人口的77%,略高于歐盟平均水平74.9%。
德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根據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2021年的數據顯示,德國人年齡中位數為在47.1;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德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21.7%,美國占比為16.6%,中國為11.9%。
教育
德國各州的教育系統各不相同,大體可以分為初級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中等教育主要包括文理中學(Gymnasium)、綜合中學(Gesam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和基礎中學(Hauptshule),后兩者為職業教育導向;高等教育機構包括大學(Universit?ten)、專業學校(Fachhochschulen)和音樂藝術學校等。
德國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水平都較高,20-24歲年齡段中,53%的人擁有高等教育入學資格。德國高等教育機構多為公立,本科課程和大多數碩士課程免收學費。
德國的職業教育制度也備受認可。德國設有“雙軌制”學習項目(vocational and edu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s,VET) ,將學位學習與職業實踐相結合,學生上學期間也作為學徒在企業工作,學習結束后同時獲得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且約七成獲企業留用。在此制度下,德國15-24歲的青年失業率為7.5%,在歐盟國家中僅高于捷克。
語言與宗教
德國的官方語言是德語,超過95%的德國人母語是德語。德語在中歐地區也被廣泛使用,除了德國,也是奧地利、瑞士、比利時、盧森堡和列支敦士登的官方語言。
根據全球宗教未來項目的數據,德國66%的人是基督教徒,6.9%是穆斯林,26.3%不屬于任何宗教。
政治
德國是一個議會共和制國家,立法權屬于議會。國家元首是總統,僅承擔象征性作用。政府首腦是總理,由總統提名、議會多數票表決選舉,負責領導政府、制定政策。自兩德統一以來,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德國社會民主黨 (SPD)一直是德國的兩大主要政黨。自2005年起連續當選德國總理,執政16年之久的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為基督教民主聯盟成員,接任默克爾的將是社會民主黨人奧拉夫?肖爾茨(Olaf Scholz),據報道有望在12月正式上任。
經濟情況&創業生態
經濟概況
談到歐洲經濟,德國是無法忽視的支柱存在。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GDP 位列全球第四、歐洲第一。德國收入水平較高,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0年德國人均 GDP 為46208美元,高于歐盟平均水平34114美元。
德國收入差距也較小,根據 OECD 數據,2018年基尼系數為0.289 (1=收入完全不平等,0=收入完全平等),收入差距小于加拿大和法國。
德國是制造大國,其制造品牌享譽全球,擁有奧迪、寶馬、戴姆勒、大眾等世界領先的汽車制造商,西門子、AEG 等知名電氣設備制造商。除機械制造、汽車、電氣工程外,德國的重要產業還包括化工、食品加工等。
2020年受疫情初期經濟低迷影響,德國進出口均創自2009年金融和經濟危機以來最大同比降幅。但中國仍然保持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地位,兩國雙邊貿易額達2121億歐元。中國對德國出口商品主要包括數據處理及電子光學設備、電氣設備、 服裝、機械設備、金屬產品等。中國自德國進口商品主要包括汽車及配件、機械設備、數據處理及電子光學設備、電氣設備、化工產品等。
外國投資情況
德國對外國投資者總體較為開放,2020-2021年,德國在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中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和加拿大。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德國的營商環境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22位。
但近兩年德國外商投資相關法規條例經歷多次修訂,要求部分領域外國投資需經強制申報,具體包括關鍵基礎設施(能源、IT和電訊、食品等)、特定醫療保健(如PPE)、關鍵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半導體等)。基于《對外貿易和支付法》和《對外貿易條例》,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有權對外國公司收購德國公司進行審查。
據《202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2020年,中國流向歐洲投資126.9億美元,其中德國占13.8億美元,位列荷蘭和瑞典之后。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發布的《2020年外國企業在德國投資報告》顯示,2020年共有1684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落戶德國(包括綠地投資、擴張和重遷,不含并購),與2019年相比減少9%。其中中國對德國投資項目數量為170個, 名列第三,僅次于美國(254個項目)和瑞士(219個項目),項目數量同比增長10%(2019年為154個)。
報告稱,中國企業投資的主要行業為機械制造與設備(14%)、消費品食品(13%)、電子與半導體行業(12%)、健康制藥與生物技術(11%)、商業與金融服務(11% )、信息與通訊技術與軟件(10%)。中國企業所投資的業務最多的領域為銷售與市場支持(42%)、制造與研發(19%)、零售業(17%)、商業服務(9%)。
創業生態
相比而言,德國的創投市場仍然年輕。2020年,德國初創企業共吸引了64億歐元(約75億美元)風險投資,較前年增長20%,同年英國數據為150億美元。據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數據,德國風險投資2017-2019年間約占 GDP 的0.047%,而英國約占0.1%。
得益于聯邦和州的眾多公共資金項目,起步階段的德國初創企業能夠獲得較多本地資金支持,但后繼乏力,當企業成長,海外投資占比越來越大。德國初創企業種子輪和A輪的投資多由本地投資機構主導,而超過5000萬美元的融資輪中,據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數據,半數完全由外國投資者領投,僅5%由德國投資機構領投,45%為混合國內外投資者。
2020年疫情沖擊之下,為資助初創企業、激活風投市場,德國聯邦政府在德國復興信貸銀行設立20億歐元的“未來基金”(Future Fund),覆蓋初創企業的各個發展階段。 后又計劃再次向該基金追加100億歐元。
具體到地區,據《2021德語區科技創投報告》引用 Invest Europe 的數據,自2007年以來,德國及其主要城市柏林和慕尼黑是資金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2007年至2015年期間,僅流入柏林的歐洲風險投資資金占比就從2.4%增長到了8%。到2020年,柏林和慕尼黑分別是歐洲融資金額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城市,位列倫敦和巴黎之后。
活躍投資機構
PitchBook 曾在2019年按投資數量統計了2014以來最為活躍的10家德國風投機構,具體如下(括號內為統計時的投資數量):
High-Tech Gründerfonds (284),高新技術初創企業種子投資 Global Founders Capital (155) ,種子和成長投資 HV Holtzbrinck Ventures (116) ,投資零售、快消、軟件和基礎設施等 Point Nine Capital (113) ,B2B SaaS 和 B2B 電商種子投資 Earlybird Venture Capital (103) ,投資歐洲科技創新 Rocket Internet (98) ,投資互聯網和科技企業 btov Partners (95) ,投資早期企業,總部位于瑞士 IBB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86) ,投資種子輪、早期和發展后期企業 Deutsche Telekom Capital Partners (82) ,德國電信旗下 Project A (77) ,投資早期企業安永《2020年的德國風投和初創企業》報告中也列出了部分在德國活躍的知名投資機構:
LGT Lightstone(英國)著重影響力投資,領投 Infarm 1.7億美元C輪融資,聯合參投 Lilium Aviation; Atomico(英國)五期基金8.2億美元為歐洲創投屆規模最大之一,領投 Scoutbee 6000萬美元B輪融資,參投 Lilium 和 Infarm; Index Ventures (美國),2019年領投 Raisin D輪融資,2020年參與規模前100融資輪中的3起:Personio、Taxfix、Cargo.one.; Earlybird (德國)2020年進行了超過30次投資,投資的德國初創企業包括 Isar Aerospace、Getsafe 和 Simscale; 騰訊(中國)2020年領投 N26 的1億美元D輪融資,2021年領投 Clark 8100萬美元C輪融資; Redalpine(瑞士),2020年對德國公司進行了數次千萬級投資,包括 Taxfix 和 Zenjob。2019和2020年的德國投資基金規模(左)和數量(右)變化 來源:安永《2020年的德國風投和初創企業》
熱門賽道
2018年9月,德國聯邦政府頒布《高科技戰略2025》,將健康護理、 節能環保、智能交通、城市與鄉村、安全、經濟和勞動4.0等12個領域作為重點,并承諾到2025年,將科研創新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至 3.5%。
根據安永《2020年的德國風投和初創企業》報告,金融科技、出行(Mobility)、軟件和數據分析(Software & Analytics)領域是德國創投的熱門賽道。近年來B2B模式也日益受到關注,2020年累計融資最多的100家初創企業中,40家是B2B服務提供商,共計獲得融資41億美元。Price f(x)、Personio、LeanIX、Contentful 等企業在2020年均完成了超過五千萬美元的融資輪。
電商、食品配送等在疫情期間獲得發展機遇。位于柏林的 Gorillas 獲得45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SellerX 和 Razor Group 等亞馬遜并購運營公司建立了“收購并建造”(buy-and-build) 模式,收購亞馬遜賣家并促進成長。疫情也暴露了醫療系統數字化不足的缺點,增加了風投對于健康科技的興趣。12%的融資輪投資在數字醫療初創企業,包括 PlusDental、Kaia Health 和 Temedica 在內的五家公司獲得超過2000萬美元投資。
大公司和獨角獸
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有29家是德國企業,包括大眾、戴姆勒、安聯、寶馬、西門子、博世、SAP 等。
根據 CB Insights 數據,德國目前(2021年11月數據)有21家獨角獸企業,13家是2021年新晉;金融科技領域最多,共有6家。
既是奧迪、奔馳等知名汽車品牌的故鄉,又吸引到特斯拉設立超級工廠,德國這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制造大國,創業生態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介紹完德國,全球化手冊的下一站將繼續去往“自由的創業國度”法國,敬請期待。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中,亞洲領先的新商業媒體和企業服務平臺 36Kr Global 通過調動亞洲各地的生態資源和服務經驗,幫助亞洲各地區的創新能力跨越國界,在更多市場得到應用實踐和檢驗。2021年,為了能夠在更大地理范圍內提供連接的價值,36Kr Global 成立了歐洲站 KrEurope 和澳洲新西蘭站 Kr-ANZ,旨在與當地合作伙伴一起,助力更多亞洲公司拓展歐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同時幫助海外公司進入亞洲,在更大地理范圍內促進亞洲和海外地區的商業合作。如果您的公司有合作意向,歡迎聯系 zhaoxiaochun@36kr.com 進行詳細咨詢。
文|施憶
編|趙小純
LET"S CHUHAI CLUB 出海東南亞沙龍-北京站
12月16日,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與36氪出海聯合主辦的“LET"S CHUHAI CLUB-出海東南亞系列沙龍” 第四站將來到北京。本次活動將圍繞企服公司在東南亞市場策略、跨國企業如何突破文化壁壘等熱門話題展開交流與分享,共同探討企業出海東南的商業機遇與挑戰,打造出下一代全球化企業。
歡迎掃碼填寫表單,報名參加活動。
尋求報道、與作者交流、商務合作、投稿轉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36氪出海”,點擊菜單欄-聯系我們-合作需求,掃碼填寫表單,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