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偏愛”中小企業的,不止北交所

    不久前,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門迎客。據悉,北交所定位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聚焦“專精特新”。首發上市的81家公司基本都是中小盤,其中有17家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足以見國家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的速度和決心。

    北京證券交易所揭牌暨開市儀式現場(來源:新華社)

    而北交所的開市,不僅引發了財經圈對中小企業的關注,也讓人注意到中小企業的的背后,新型實體企業的數字技術支持與細分服務已開始走向成熟化、規模化。

    1. 采買:中小企業更要“精打細算”

    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1中小企業數智化發展報告》曾指出,采購、運營、財務已成為中小企業率先推進數字化升級的主要業務領域,51%的中小企業都率先在采購環節應用數字化技術和服務,并尋求更多外部數字技術的支持。

    一般情況下,國內生產企業的采購支出占產品生產成本的30%-70%。按照埃森哲的統計數據計算,一家公司如果其采購物料的費用占到其銷售產品成本的55%,那么采購費用每下降1%,對利潤增長所作出的貢獻,相當于銷售額增加12%-18%所帶來的利潤增長。

    GE前CEO杰克·韋爾奇就曾直言:“采購和銷售是公司僅有的兩個能產生收入的部門。”可見,采購費用的下降對提高利潤率有著巨大的潛力。而在整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最應該作為轉型抓手的就是采購。

    在傳統采購模式下,采購支出不可視不可控、供應商管理困難、工作效率低下、采購成本居高不下等痛點問題。因此,數字化技術與服務在采購市場要發揮出“精準對接”與“高效協同”的關鍵作用。

    一方面,在采購流程上,實現自動完成重復性、常規性采購,以及全流程跟蹤、隨時審批,提高各環節效率和合規性;另一方面,在資源尋找與分配上,要借助前沿技術優化決策,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管控風險,并發掘新價值來源。

    早在2018年的時候,華為曾提出過“戰略采購”這一概念,即以企業總成本最低的計劃采購,以企業歷史數據和公司整體發展規劃為基礎,整合多方供應商資源,以最低價格獲得所需資源的采購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對公司采購業務的重新梳理和流程再造,挖掘出采購支出數據中的有用信息,將資源整合,讓價值倍增。其核心理念講的就是數字化采購。

    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數字化采購不僅可以優化企業采購流程效率,降低經營成本,還可以增強其靈活性,提升抗風險能力的作用更加顯著。

    在采購這一企業日常經營的基礎場景上,京東企業購通過將采購全流程數字化,以“快采購、輕管理、一站式”的數字化采購服務平臺,讓中小企業無需額外投入,便可享受到數字技術帶來的紅利,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企業經營管理。在江西南昌的一個項目中,因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項目相關的本地部署,北京易路商舟數字科技選擇借助京東企業購的數字化采購服務平臺,將過去需要近1個月才能完成的采購周期壓縮至不到一周的時間,大幅度提升了項目落地效率。

    可見,數字化采購并不是簡單地從線下搬到線上,以全流程、全鏈條數字化為主導的采購服務鏈正在向價值鏈延伸。而在這之中,華為、京東等新型實體企業正通過提供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與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廣闊的視角,為采購人員提供業態洞察與數據分析,從而幫助企業提高采購效率、降低采購成本。

    2. 產銷:行業升級離不開科技原動力

    說完了企業采購,再來談談生產與銷售。

    生產與銷售的主角都是產品,而產品的核心價值在于創新力。

    北交所的成立,不僅把整個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發展路徑盤活了,1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也昭告著國家對于“技術創新”這一硬實力的大力支持。

    眼下國內經濟正處于結構升級的關鍵時刻,而行業的升級,離不開科技原動力。所謂專精特新“小巨人”,即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上交所有科創板,深交所有創業板,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其未來也將是攻堅關鍵技術,自主創新企業的孵化地。

    因此,我們能看到北交所首批81家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細分行業的冠軍,各有獨門絕技。例如寧波某電子材料公司研發出制造芯片的關鍵材料;安徽某企業攻克汽車尾氣排放難題;湖南某公司研發的操作系統被應用在神舟十二號......小企業也有大實力,但要想走得更快更遠,擁有強大的產品力只是第一步。

    致力于打造油氣設備領域“專精特新”產品的海默科技,在不久前官宣了新一代油田數字化系統。得益于華為云邊協同技術框架,該系統除了可實現對油井生產狀態的遠程監測及控制外,還可以在邊緣端完成井口設備的預測性維護及生產制度的智能決策,有效提升油井生產效率。

    據悉,應用這套系統每年可節約單井生產能耗成本1萬元以上,油井試井服務成本5萬元,增加單井產量3%至5%,降低單井固定投入1.5萬元,同時增加井口設備使用壽命30%左右。

    有企業在產能上發力,也有企業往銷量上使勁。

    戶外電源是近幾年新興的品類,新興品類普遍存在著用戶基數小、用戶對新產品認知不足等問題。然而,專注戶外移動電源的“專精特新”企業EcoFlow正浩,在今年京東11.11期間,借助京東龐大的用戶群體以及在營銷流量、供應鏈金融、倉儲物流等方面的加持,售賣當天4小時成交額同比增長40倍。

    ECOFLOW正浩中國區銷售總監侯旭表示:“秋冬以來,部分地區限電與國家物資儲備的相關熱點,喚醒了廣大消費者的備電意識。我們聯合京東向用戶傳遞正浩電源產品對家庭應急備電的輔助性,在京東的幫助下提前做好了參加11.11的供應鏈規劃,做好了承接這次消費需求爆發的準備。”

    3. 搭橋:新型實體企業開始發力

    無論是國家、市場還是企業層面,都在引導中小企業向創新領域發展。而在這些中小企業背后,新型實體企業的賦能成為了加速他們數字化轉型的“助推器”,并幫助他們降本增效,將好的產品通過更多場景觸達用戶。

    所謂的“新型實體企業”,本質是數字化運營實體業務和技術性賦能產業鏈供應鏈的結晶,是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典型企業類型,具有實體性、科技性、生態普惠性三大特征。一個月前,在天津舉辦的海河國際消費高峰論壇上,華為、京東、京東方、小米、工業富聯等企業被中國企業評價協會評為“2021新型實體企業百強”。

    新型實體企業可以依托數字經濟起家,也可以是傳統企業轉型而來。在面對數字化浪潮中,很多“不敢轉”、“不會用”、“不能轉”的中小型企業,新型實體企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并積極提供低門檻的解決方案以幫助他們。

    例如今年7月,工業富聯啟動了“燈塔領航者計劃”,表示在未來5年,將與合作伙伴助力10家領軍企業建設成為世界級燈塔工廠轉型標桿,為1000家制造企業導入數字化技術應用,同時也考慮到了眾多的中小企業數字化難題,承諾將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為5萬家中小企業提供產業與技術服務。

    而不久前,京東也發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集團凈收入為2187億元人民幣(約339億美元),同比增長25.5%。過去十幾年來,京東持續不斷強化自身在供應鏈基礎設施的能力,僅過去一年間就新增加了約500座倉庫,截至三季度末已運營1300座倉庫;與此同時,京東對于技術研發的投入也加大力度和深度,從2017年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已投入近750億元。這些供應鏈基礎設施和技術儲備也在面向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合作伙伴,釋放出了巨大的外溢效應。

    目前,京東已服務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2.7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超過3200家,數量均占全國近70%。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零售企業業務事業部總裁李靖表示,京東已成為中小企業走向專精特新、成長為“小巨人”道路上一個重要伙伴。希望通過供應鏈產業鏈協同創新,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標桿模式,特別是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更好的發展生態圈。

    具體表現上,今年京東11.11期間,新增超過30%的中小企業與京東實現供應鏈協同。而京東也為中小商家節省78.5%的基礎運營成本,助力新客轉化率平均提高4倍、庫存周轉天數平均同比下降4.2天。得益于京東自有品牌“產業帶CEO計劃”的精準幫扶,京東自有品牌帶動廣東潮州瓷器產業帶銷量超過6萬單、江蘇南通家紡產業帶超過5萬單.....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中小品牌在京東11.11這個大舞臺上找到消費者“知音”,打開市場新局面,跑出成長加速度。

    4. 融通:與中小企業真正站在一起

    都說商業的最高價值在于賦能行業,服務社會。作為中國最為活躍的經濟單元,中小企業是深入社會和每一個行業末端的“細胞”。有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擁有超過1.2億數量市場主體,中小企業數量占比99.6%,吸納了社會80%的就業人口,貢獻了60%的GDP和50%的稅收。可見,扶持與賦能中小企業具有非常重大的社會意義。

    “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不僅需要自身在轉型升級中提高價值創新能力、聚焦主業增強競爭力,也需要來自大企業的‘助攻’。”京東零售企業業務事業部中小企業平臺業務部總經理羅曉華,在采訪中這樣說道。

    一年前,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聯合京東開展了全國性中小企業服務行動“滿天星計劃”,重點關注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降成本、拓銷路、數字化應用、人才培養等多種手段打造長鏈服務模式,在“輸血”基礎上實現中小企業自我“造血”。目前已覆蓋全國28個中小企業高濃度城市,超過120萬家中小企業從中受益。

    未來的企業競爭會從產品創新、推廣銷售,延伸到整個供應鏈的管理,乃至產業鏈生態的搭建。對于華為、京東、工業富聯這些新型實體企業來說,助力中小企業也不止于在采購、營銷、運營等環節應用數字化工具,而是從全鏈條視角切入,真正與中小企業站在一起,共同構建“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的融通發展新格局。

    正如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所言,京東11.11充分展現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實體企業效能。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充分利用數智化手段,應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與供應鏈建設中,有利于中小企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也將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