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那些年的國產日化品牌,是怎么敗給外資企業的?

    “不會倒閉,賣的便宜是因為產品定位是大眾消費,蜂花10年僅漲2元,未來也不會因為火了就漲價?!边@是蜂花官方針對倒閉傳言,做出的回應。

    而倒閉傳言起因是國貨蜂花護發素發布新品,卻遭到包裝設計難看、售價低的吐槽。網友紛紛擔心,不依靠產品設計和廣告營銷的蜂花會倒閉,于是幫其出各種主意。

    而蜂花回復“這個要花錢吧”、“我們本來就很廉價”讓不少網友心疼。

    其實,網友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在十幾年前,中國日化曾遭遇過“大潰敗”。

    彼時,中國日化用品領域,寶潔、聯合利華兩大國際日化巨頭憑借多樣化品牌,在洗發水、沐浴露等細分領域占據絕對優勢,并通過極高的營銷投入力度,幾乎做到了壟斷。

    那些年的國貨品牌,是怎么敗給外資企業的?

    彼時,外資品牌快速搶占了國內市場空白,雖然國內也有一些日化品牌如上海家化等,但迫于技術、市場營銷等方面都明顯落后于外資品牌,存在感并不強。

    寶潔主打價格戰,2003年,寶潔的玉蘭油、舒膚佳、激爽平均分別降價20%、25%、30%。洗衣粉領域,汰漬甚至一度降到3.5元。

    趁著價格優勢,寶潔借力大肆推銷自己旗下的汰漬和碧浪,汰漬和碧浪在中國銷量與日俱增,而彼時的國產品牌熊貓卻從年產6萬噸,下降到了4000噸。

    在洗發水市場,寶潔推出9.9元的飄柔洗發水等,競爭對手雕牌和奇強等品牌毫無招架之力,這也讓寶潔們迅速占領中國市場。

    到了2013年,這些國外巨頭又率先聯合,將日化產品價格頻繁微幅上調,被一眾網友戲稱為新的“日不落”。

    寶潔、聯合利華在中國的第二個突破口,就是收購。

    比如在中國市場寶潔收購本土日化品牌“熊貓”,1994年,寶潔以65%的股份實現控股,并花1.4億元買斷了“熊貓”品牌50年使用權。

    正值國有企業改制浪潮,彼時還是市場頭部的中華牙膏,當時面臨著缺乏先進技術的問題,抱著“以市場換技術”的想法,上海牙膏廠和聯合利華合資成立了上海聯合利華有限公司。聯合利華入股1800萬美元,取得了中華牙膏的控制權。

    和熊貓進行合并后,寶潔并沒有大力發展熊貓這個牌子,在聯合利華的經營下,如今的中華牙膏,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不足10%,與其鼎盛時期的狀況相去甚遠。

    此外,還有美加凈、小護士、大寶等國產品牌,都被外資收購,賣身之后,這些本土品牌的表現似乎都有點水土不服,不少品牌如今在市場上更是幾乎銷聲匿跡。

    另外,無論科技,產品歷史,銷售經驗,人才儲備上,寶潔們都有很大優勢,這些導致外資日化把本土日化品牌打得落花流水,寶潔們逐步向寡頭壟斷趨勢發展。

    風水輪流轉。

    2001年,國產企業納愛斯成立,從一塊小小的肥皂做起,1992年6月,雕牌超能皂誕生,推出了“雕牌百萬大贈送”活動,并借助電視廣告,很快就在全省拿下了不小的市場份額。

    隨著國內肥皂行業再無對手,1999年納愛斯再將目光盯上洗衣粉,后面的雕牌洗衣粉大賣,2000年銷量就突破40萬噸。

    1994年創立的立白,選擇了差異化策略——天然洗護,從設計、功能、配方等方面進行產品升級,研發生產出立白天然皂液、立白不燙手洗衣粉、立白食品用配方洗潔精等產品,在一眾洗護品牌中脫穎而出。

    1992年成立的藍月亮,則從洗衣液做起,讓人們接受用洗衣液洗衣習慣以后,后面又進軍洗手液領域,在多個領域迅速奠定了藍月亮的市場領先地位,躋身洗護市場前列,成為洗護業的另一巨頭。

    這些成功的國產品牌的最大優勢在于本土化,憑借對中國人洗護習慣的了解,近20年來,不少本土品牌加速崛起,2017年更是被業內稱為本土日化企業上市年,這一年,拉芳家化、珀萊雅、“蒂花之秀”母公司名臣健康等諸多本土企業相繼登陸主板……

    目前,在國潮崛起的當下,國產日化品牌的市場占有率較高。根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家庭日化產品市場前三位全部是本土產品。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資品牌越來越“難過”。

    2013年起,寶潔的全球銷售額幾乎停滯甚至下滑。2013年,寶潔全球凈銷售額為739億美元,而到2017年,僅剩651億美元,同比下滑13%。2019年,寶潔被爆3月6日自巴黎泛歐交易所退市。

    數據顯示,寶潔的日化用品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曾一度高達47%;據媒體報道,2019年,寶潔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縮減至30%。

    曾經窩囊輸掉的,今天中國又拿回來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華商韜略”(ID:hstl8888),作者:程錦 ,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