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井噴的新能源汽車賽道,明年還能如此堅挺嗎?
市占率、估值、話題熱度,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都遠超想象。
2021年前9個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15.7萬輛,同比翻了近兩倍;市占率也進步很大,從2017年的不到3%,提升到最新的11.58%。
資本聞風而動。國證新能源車指數(399417.SZ)從年初開盤的3631.06點直至10月28日的5225.58點,累積上漲了逾三成。而且投資范圍逐漸縱深,今年最火熱的賽道既有整車,也有動力電池、智能座艙等核心部件集成商,甚至是產業鏈更上游的礦、鋰電設備等。
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發布,其中提到要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展望2022年,一邊是需求的不斷增長,一邊是供給的持續放量,500萬輛的翻倍銷售目標是共同的預期。
以動力電池為代表的產業格局正在悄然生變,如何既要擴產又要保障多元化穩定供應,又如何在規模生產與技術革新中找到平衡點,是值得每個電池企業和車企深思的話題。
井噴的新能源汽車還能堅挺多久?如果說短期的影響因素眾多,至少放眼五到十年,業內普遍堅定看好。
現在這個市占率出乎意料
在汽車市場整體下滑的背景下,2021年新能源汽車保持高速增長。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216.6萬輛和215.7萬輛,同比累計增長分別達到184.5%和185.3%。
其中,純電動車型產銷量分別為180.28萬輛和178.86萬輛,插電混合動力車型產銷量分別為36.24萬輛和36.71萬輛,燃料電池車型產銷分別為879輛和906輛,均呈現較大幅度增長。
▲數據來源:中汽協制圖:邱瑤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是更值得關注的指標。從2017年不到3%,到2020年5.40%,整體保持平穩增長,而2021年前9月,中汽協數據顯示,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11.58%,而近兩月來,這個數字更增長更為迅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已經接近20%。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在2020年底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要達到20%左右,從新能源汽車當前發展趨勢來看,這一目標有望提前完成。
▲數據來源:中汽協制圖:邱瑤
▲數據來源:中汽協制圖:邱瑤
“下次換車,我們在家門口裝個充電樁吧,整輛特斯拉。”上海市民張先生作為一位資深豪車銷售,在過去的一年里,他從看衰新能源汽車只能靠政策存活、根基不牢,轉變為愿意體驗和接受電動汽車。雖然現在他還看不上除了特斯拉的其他品牌。
無論是合資企業、自主品牌、還是造車新勢力,均加大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力度。其中,大眾等企業紛紛加快了在中國市場的新車投放速度;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城汽車等自主品牌市場成倍增長;造車新勢力中,蔚來、小鵬汽車月銷量已經破萬。
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市場滲透率大增背后存在一定偶然性。
不過,市場滲透率數值大增不乏一定偶然性因素。受疫情影響,今年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全球重要芯片生產地多次出現因為疫情感染導致的停工停產,博世等重要芯片供應商紛紛“中招”,包括豐田、通用、福特、日產、沃爾沃、寶馬、蔚來在內,多家車企出現因為缺芯而停產的現象,導致汽車產量大幅下滑。
芯片短缺,對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造成的影響有所不同。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因為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在智能化和網聯化方面發展水平不同,兩者使用的芯片有明顯差別,前者相對低端,后者更加高級。而本次芯片供應短缺難題更多暴露在低端芯片供應上,對燃油車市場打擊更大。
因此,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占率大幅增長,有一部分是建立在燃油車產量下降的基礎之上,隨著疫情緩解,芯片供應問題得到解決,燃油車產量恢復之后,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或許會有所下降。
崔東樹預測,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批發量)有望突破330萬,整體市場滲透率將達到13%左右,而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有望達到16%~17%。
在他看來,在未來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經歷高速發展階段以后,將進入平穩增長期,而這個時間拐點應該在2024年左右。“根據國家發展規劃,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要達到40%左右,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9年時間里,需要平均每年增長3~4個百分點。為了平衡油電車發展,后續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持會逐漸減弱,因此在2023年之前新能源汽車的增長速度會比較快,后期會相對平穩。”崔東樹告訴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
市值攀升,投資人抱團入局
“新能源,新風口!新能源α獵手,重磅發行中。”上海核心商圈寫字樓的電梯里,碩大的廣告版上,藍色底、白色字醒目的配色,搭著一個青年精英,這又是一個新能源主題公募基金的廣告。
無論是商務樓電梯,還是家里的餐桌上,全社會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認知正在逐漸轉變。自去年開始,新能源汽車板塊資本的活躍,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向這里扎堆。
基金抱團現象再次涌現,在過去的三個季度里,新能源汽車產業板塊風光無限。受此影響,有的基金經理對過往重倉的賽道產生了懷疑,轉向看好新能源、半導體等熱門行業。
某過去重倉白酒、醫藥的百億級基金經理,三季度重倉股大換血,開始配置新能源、通訊行業個股,表示看好半導體、光伏、軍工等此前較少布局的行業。
據《中國證券報》統計,3971份主動偏股型基金三季報中,“新能源”三個字被2105只基金提及,成為當之無愧的“C位”。
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巨頭比亞迪(002594.SZ)為例,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整體增持比亞迪。與去年年底對比,共增持1866萬股,占流通股比也從7.72%進一步提升至9.27%,參與的基金數量從735只增長至889只。持有比亞迪的基金公司共有121家——這意味著全市場的公募基金或多或少都買了比亞迪股票。
新能源汽車板塊還能不能漲?資本玩家心里未必有堅定且統一的答案。
2020年四季度、2021年一季度,公募基金曾大幅減倉新能源整車企業,又在2021年年中大舉重倉,遷移如同候鳥。
若將新能源指數成分股拆開細細來看,新能源汽車猶如一棵大樹,資本從樹根到樹干,再逐漸向樹梢前行。今年最火熱的賽道不再是整車,而是動力電池、智能座艙等核心部件集成商,甚至是產業鏈更上游的礦、鋰電設備等等。
伴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及儲能需求的放量,鋰電池廠商開始擴產,業內普遍認為由于鋰電生產裝備多為非標產品,或將迎來更高收益。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1年1月-9月動力電池累計裝機量達92GWh,同比增長169.1%;9月單月裝機量達15.7GWh,同比增長138.6%,環比增長25%。
截至10月28日,動力電池頭部企業寧德時代(300750.SZ),從年初的357.93元/股漲至607.2元/股,被業內外戲稱為“鋰電茅臺”;新能源材料企業天齊鋰業(002466.SZ),也從年初的39.95元/股,漲至91.83元/股;新能源裝備制造商先導智能(300450.SZ),從年初的52.64元/股,漲至78.49元/股,漲幅普遍過半。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產業對于上游和中游品種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從目前行業發展來看,新能源車會經歷電池化、智能化、網聯化等階段,不同階段的研究范圍和投資重點是不一樣的,目前我們還處在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燃油車的電池化階段。”國泰基金基金經理王陽告訴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
電池擴產,磷酸鐵鋰卷土重來
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全球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達406GWh,而動力電池供應預計為335GWh,缺口約18%。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到約40%。
在這一背景下,2021年動力電池行業卷起了一股“擴產潮”。僅在三季度,寧德時代、中航鋰電、蜂巢能源、國軒高科(002074.SZ)、億緯鋰能(300014.SZ)等十余家企業相繼宣布投建鋰電池項目,合計新增規劃產能385GWh,已公布的總投資金額約1650億元。
整個1月-9月,中國鋰電池合計新增規劃產能超過1TWh,全產業鏈投資金額已達8846億元。照此趨勢,今年鋰電產業鏈擴產投資總額將超萬億。
鋰電擴產有多瘋狂,從寧德時代備受爭議的582億巨額定增中可見一斑。8月12日,寧德時代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不超582億元,主要用于產能擴張,擴產幅度達137GWh。
公告一出,業內嘩然。據Wind數據統計,582億元的募資金額不僅超過了寧德時代上市期間股權、債權融資總額,也超過了寧德時代2020年全年營收的503.19億元。在44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僅有不到10%的265家公司市值超過582億元。
9月30日,深交所向寧德時代發出問詢函,詢問在持有大額貨幣資金、較高現金流入,且持續大額對外投資的情況下,融資的必要性及規模合理性。
萬億市值仍無法斷奶,寧惹爭議也要融資擴產,寧德時代的擴產規劃直接反映了動力電池產能競賽的夸張程度,而這也正是整個動力電池產業當下的真實寫照。
在擴產的同時,動力電池產業的基本面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備受關注的能量密度不再是電池產品最重要的指標,取而代之的是成本控制及穩定的持續供應能力。
行業內的直觀反應是,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反超了成本相對較高的三元鋰電池,在剛剛過去的9月,磷酸鐵鋰裝機量超過三元鋰電池50%。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1年9月,三元電池共計裝車6.1GWh,同比上升45.6%,環比上升15.0%;磷酸鐵鋰電池共計裝車9.5GWh,同比上升309.3%,環比上升32.3%。
很顯然,電池成本已然成為當下電動汽車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國軒高科工程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徐興無向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表示:“按照目前全球規劃,鈷資源可用20年,鎳資源可用30年,鋰資源可用600年。”
稀缺意味著昂貴,也意味著價格受供需關系影響巨大。原材料漲價是今年全球汽車工業的主旋律之一,動力電池亦不能免俗。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之上,車企更青睞使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
從電池特性來看,三元鋰電池的質量能量密度和低溫性能更為出色,磷酸鐵鋰電池則在壽命、體積能量密度、熱穩定性、成本上更有優勢。于大多數電池企業而言,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都是常備技術,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控制以及持續供應能力更為重要。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員肖成偉向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表示,“從2020年純電動乘用車電池系統能量分布來看,140-160Wh/kg中很大一部分是磷酸鐵鋰電池,160Wh/kg以上以三元電池為主。”
需要指出的是,磷酸鐵鋰的復蘇,并不意味著三元鋰電池的沒落,兩種不同的技術路線滿足用戶不同的出行需求。
對于電池主流路線的選擇,戴姆勒集團的詮釋更為直觀。10月27日,戴姆勒集團CEO康林松(Ola Kallenius)表示,其豪華汽車品牌梅賽德斯-奔馳考慮在入門級車型中使用更便宜的磷酸鐵鋰電池,將從2024年在其下一代車型如奔馳EQA和EQB中使用磷酸鐵鋰電池,而EQS等高端車型仍然使用NCM三元電池。
在電池產能緊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可以預見的是,磷酸鐵鋰電池將在后續一段時間內獨占鰲頭,多元化仍是電池技術永恒的主題。
當下動力電池產業也面臨技術革新的關鍵時期,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等技術路線都走到了產業化的門口。一旦技術革新,舊有產能的廢棄將是一筆巨大的浪費,如何在擴產與技術革新中找到平衡點,是每個電池企業都應深思的話題。
2022年,資本大概率退燒,銷量仍會上漲
2022年,隨著一眾具有競爭力的電動車和混動新車上市,業內普遍預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和滲透率還將繼續走高。
“今年新能源汽車賣得比較多,而油車銷量下滑了,所以比例就上來了,隨著芯片供應問題得到緩解,市占率會有所下滑。不過從大方向上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也是可以達到20%的,但是需要一定的市場周期。”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同樣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增長到20%只是階段性表現,而具體什么時候能夠達到這個水平,暫時還不能確定,可能要等待一段時間,也有可能很快就到。
2022年500萬輛是不少機構共同的預期。中金公司判斷,全球汽車電動化已突破臨界點,或進入陡峭增長期,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達到20%,對應銷量500萬輛,全球合計銷量劍指千萬,同比增速將達70%。
具體到細分市場,10萬-20萬元車型的放量,對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至關重要。目前新能源銷售主力集中在10萬元以下的小微車型,以及20萬元以上的中高端車型,銷量占比都超過三成,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紡錘形市場格局。10萬-20萬元的車型上市,將有力帶動增量市場。
從供給端來看,伴隨著短期缺芯問題的緩解,因缺芯而積壓的需求將得到釋放,總體銷量也會有所增長。中長期來說,新能源汽車行業三電系統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智能化配置下放,也將助推明年全年銷量超過500萬輛。
同時,來自政策等方面的影響因素仍在。此前財政部聯合工信部等四部門的官方公告顯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至2022年底到期,2021年-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原則上每年補貼規模上限約200萬輛。
天風證券預計,明年的補貼將繼續退坡,退坡金額預計約占車價的1%-5%。
全行業的增長是確定的,但在當下火熱異常的資本市場,退燒概率逐漸加大。
“現在整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相對于傳統汽車還是影響比較小。經過最近一個多月的震蕩消化,新能源板塊的估值相對合理,拋開上游偏價格周期的因素不談,電池材料和核心股票如果再往下跌,其實比較難了。”王陽對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表示。
王陽判斷,往上漲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第一是市場的流動性水平如何,第二是行業中觀層面,是否有一個大板塊能承接大體量的資金。
沒有人能預測短期,但諸多分析師普遍表示,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新能源產業鏈都將是非常有投資前景的賽道。
“新能源產業處于一個剛起步的階段,資本市場對它的關注度很高,現在的股價包含了對明年的樂觀預期,但這個行業的產業周期比較長,沒有完全透支。”中信保誠基金研究員王冠橋告訴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目前的市場情緒處于高亢狀態,中長期往上走,但其間會受到政策、經濟等各種變量的影響。
銀河證券策略分析師曾萬平也對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表示,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還比較低,需要觀察滲透率能不能提上來,這是判斷未來新能源汽車股價表現的主要指標之一。只要這個過程沒有結束,新能源汽車長期看漲的邏輯就不能被證偽。
(本刊記者黃慧玲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作者:李皙寅 李陽 邱瑤,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