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保護用戶隱私 其實蘋果數據跟蹤花樣也不少
蘋果總是公開宣稱保護用戶隱私,限制應用程序濫用數據,稱不會利用用戶個人信息。但事實上,蘋果也通過各種新方法來跟蹤用戶。
在諸多科技大企業中,蘋果堅持宣稱提供用戶隱私保護功能,而不是加入競爭對手的行列,通過各種方式利用用戶的個人數據。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最近與Facebook就這些問題發生過沖突。在一次采訪中,他強調要保護用戶隱私,抵制社交網絡依賴大量數據的廣告模式。當涉及到隱私問題時,蘋果慣于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好人。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蘋果最近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安全功能:蘋果設備現在可以屏蔽嵌入電子郵件中的跟蹤元素,告知用戶某個應用程序訪問位置等個人信息的次數,利用中繼來屏蔽網絡流量,并允許用戶創建唯一的電子郵件別名。
更重要的是,作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蘋果正在用事實說明隱私可以變成真金白銀。但蘋果的許多最新功能都是關于加強跟蹤的,只是蘋果永遠不會這樣說而已。iOS 15系統更新可以將照片中的文本數字化,讓用戶可以從圖片中復制和粘貼文本,或者撥打圖片中出現的電話號碼。使用iPhone掃描附近的建筑可以讓蘋果地圖進行識別,并自動生成步行路線。系統算法還能夠在實時視頻中識別特定物體,并將照片轉化為增強現實的3D模型。所有這些特性都增加了收集的用戶數據量。
蘋果還積極從事利潤豐厚的醫療保健業務。人們可以使用iPhone和蘋果手表跟蹤自己的步數、心率和步頻等信息。健康應用程序中新增的共享標簽可以讓用戶與家人和護理人員分享他們的健康數據。即便所有的數據都是安全的,一旦個人擁有的信息能被輕松收集和共享,數據問題隱患就會隨之而來。
事實上,一旦開始觸及相關領域,蘋果在侵入性技術的發展和跟蹤用戶方面的作用就變得顯而易見。蘋果開發了藍牙信標,通過連接到用戶手機,可以追蹤商店、健身房、酒店、機場等場所的用戶。蘋果將Face ID作為解鎖iPhone的一種方式,也推動了面部識別技術的應用。公司的AirTag是一種可以拴在個人小物件上進行跟蹤的設備,這也讓部分人覺得AirTag能用于跟蹤用戶。作為市場上最先進的可穿戴設備,蘋果手表可以讀取生理和情緒特征,同樣能跟蹤用戶數據。
在用戶隱私問題上,iOS系統在消費者中享有比Android更好的聲譽,Siri數字助理對Alexa、Safari瀏覽器對Chrome也是如此。但這并不意味著蘋果可以用設備麥克風、攝像頭和傳感器隨時跟蹤用戶。現在看來,蘋果一直在同時玩兩種游戲:保護隱私和開發跟蹤工具,但其只承認了前者。
如果蘋果公司真的認真對待用戶隱私問題,就應該為隱私保護意識強的用戶提供這樣一款iPhone:一款沒有面部識別的iPhone,一款可以很容易遮蓋攝像頭的iPhone,一款麥克風可以通過機械方式關閉的iPhone。
本文來自“騰訊科技”,編譯:皎晗,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