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盤資源經常被和諧的你,可能真的需要一套NAS
說到有哪些大家又愛又恨的互聯網服務,微信要是認第二估計也只有百度云網盤敢認第一了。作為其中一個「元老級」互聯網品牌,在敏銳地察覺到貼吧用戶分享文件的需求后,百度迅速推出了自己的免費網盤產品。在短短一年里,百度云的用戶數就突破了一億,同時百度云也在積極拓寬自己的業務覆蓋面,力求覆蓋更大的用戶群體。在多年的持續運行下,更名為百度網盤的百度云已經成為了中國大陸最大的網盤服務商之一。
但在百度網盤發展的同時,百度網盤的一些舉動也引起了用戶的不滿。2016年,百度云推出超級會員服務,只有超級會員能享受百度云的加速權益。同年,百度云宣布停止舊客戶端的服務。用戶需要使用最新的客戶端才能正常使用百度網盤。
2019年,百度網盤推出了用戶激勵計劃,旨在利用用戶的閑置網絡資源加速網絡下載。采用P2P技術加速下載,對用戶來說確實能起到加速的效果。但問題是P2P下載技術不僅占用了用戶的網絡資源,同時對用戶的信息安全也構成了不小的威脅,再加上這個選項被設置成默認開啟,用戶激勵計劃一經公布就引起了爭議,直到百度宣布停止用戶激勵計劃,爭議才告一段落。
盡管百度云一直為用戶長期提供免費的網盤服務,但依舊有部分網盤用戶轉投其他網盤。另一些則認為「求人不如靠自己」的用戶,將目光放到了NAS上,這也有了最開始的那個問題:「百度網盤那么便宜,為什么還有人自建NAS」?
NAS與網盤最大的不同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么是NAS。NAS全稱網絡附加存儲(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本質上是一種通過網絡存取的硬盤。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NAS確實也屬于網盤的一種。但不同于百度網盤這類網盤服務商,NAS中的N(Network、網絡)并不一定要是公開網絡或者說互聯網,即使在完全內網接入的環境下,NAS也能正常工作。
打個比方:百度網盤等網盤服務就像是你把數據存放在別人的服務器內,盡管數據還是你的,但由于你上傳下載都要用到服務商的網絡帶寬,也就是說你是用的是百度提供給你的服務,這意味著服務商完全有權對你上傳下載的行為進行限速,甚至要你付費購買某些「增值服務」。
其次,你的數據上傳到網盤供應商里的只是副本,而在相關的協議下,服務商有權利對你的數據進行「處理」,前幾年百度網盤將用戶的某些視頻文件擅自更換為8秒教育視頻就是做好的例子。沒錯,你存在本機的數據網盤動不了,但你存放在網盤里的數據,那可輪不到用戶做決定了。
NAS本質上是對數據的絕對掌握
說到底,之所以有人在網盤時代選擇自建NAS,其實是對自己數字財產的重視。相信很多人都有「網絡歌單變灰」的經歷,在流媒體時代,我們所購買的已經不再是歌曲或者電影的「物權」,而是「使用權」。即使你已經為專輯或電視劇付過費,只要版權方一聲令下,無法播放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而作為本地硬盤的延伸,NAS沒有這種「版權方」的擔心。本質上,NAS與你電腦內的硬盤并無不同,只不過一個通過PCIe、SATA或USB存取,而NAS通過網線存取。
「自己掌管數據」的特性也讓NAS適用于許多數據敏感行業。比如某些視頻工作室會建立內網NAS或內網文件管理服務器,處于內網的設備可以輕松存取這些內部機密數據。但由于內外網隔離的原因,這些機密數據只可以從內網訪問,從而保證數據安全。
即使你想通過外網存取數據,NAS也可以接入外網,讓你在無法連接內網的情況下訪問NAS。雖然說接入外網的NAS可能會面臨更多的數據安全風險,但由于NAS和內部的數據依舊是你自己的數字財產,即使你在NAS中放滿了自己的學習資料,也不用擔心某天晚上它們全部變成健康的教學影片。
NAS未來的發展
盡管現階段一般用戶對NAS的認可度并不高,但從長遠來看,NAS可能是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最大受益者。5G時代運營商喜歡以遠程醫療、遠程駕駛、5G云游戲等場景作為噱頭,但考慮到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通訊能力與光纖傳輸的固有延遲,這類需要雙向數據溝通的場景即使是6G時代也不一定有落地的一天。但如果只是單純的數據存取,那NAS可以說在適合不過了。
作為邊緣網絡存儲的代表,接入外網的NAS可以作為家庭的下載、存儲與娛樂中心。只要在手機上一點,NAS就可以自動在后臺下載電影,而保存在NAS里的視頻可以用手機、電腦通過網絡直接訪問。這樣的設定顯然更符合未來「云終端」「瘦終端」的構想。云終端不一定非要將所有運算都放到云端處理的設備,對于視頻播放,文件編輯等輕度應用來說,云端數據本地操作顯然是更合理的實現方式。
總結
盡管我認為每個網盤用戶家里都應該有一臺NAS,但不得不承認,即使消費級NAS已經非常普遍,但對于一個對電腦0基礎,只用過手機云存儲的一般用戶來說,NAS依舊有一定的上手成本。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向看問題,易上手的NAS的空缺,意味著市場給NAS品牌留下了入市的機會。誰能拿出更易用的NAS產品,誰就有能力拿下消費級NAS的巨大市場。
在微信等小而美App占據越來越多手機空間的情況下,移動設備的存儲壓力已經出現了瓶頸。但即便如此,依舊有不少用戶寧愿購買512GB、甚至是1TB的手機,也不愿意使用網盤服務。這一方面是用戶對網盤服務不信任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用戶對自己數據重視的體現。
如果未來的手機品牌能與NAS進行合作,讓用戶自己保存自己的重要數據,相信有朝一日,我們不再需要花1小時的時間轉移微信數據,而64GB的手機也有機會重出江湖,讓手機電腦的內存溢價退出歷史舞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雷科技”(ID:leitech),作者:雷科技數碼3C組,編輯:一位天明 ,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