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純技術領域對人類幾乎是零貢獻?別用斷章取義來嘩眾取寵
最近,“蘋果在純技術領域對人類沒什么貢獻”這一論調很火。
而對這一論調追根溯源,則落到了自稱繼承了喬布斯衣缽的羅永浩身上。
但說來非常可笑的是,自稱病毒營銷傳播大師的羅永浩,可能也是為了實現病毒傳播效果,他的“蘋果貢獻論”事實上也被這些傳播者給斷章取義了,歪曲了羅永浩想要表達的本來意思。
斷章取義的論調來源
對于羅永浩所言的“蘋果貢獻論”,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其接受《壹度》雜志訪談時談及手機行業的訪談片段。
當時羅永浩的完整表述是:“科技公司分兩種,一種是純技術驅動型的,這種公司的老板如果不是技術男或科學家就沒戲。但像蘋果這種大眾消費品公司,在純技術領域對人類沒什么貢獻。蘋果對人類的貢獻很大,是因為它把別人的技術拿過來整合打造出完美的消費品,用來改善人類的生活。
所以,我可以做蘋果,你會發現除了蘋果,這個領域所有公司都是笨蛋。它們不具備生產大眾消費品的美學能力,它們能解決的都是基本技術問題。只有喬布斯是聰明人,多數理工男對美是無感的,對人機交互無感,對人性無感。不是說他們智商低,而是在做感性、美學方面是低能的,歸根結底是左右頭腦哪個更發達的問題。”
在此,羅永浩要表達的主體重點究竟是說蘋果在技術領域沒貢獻,還是說蘋果通過技術整合打造完美的消費品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對人類貢獻很大,其實不言自明。
當然,羅永浩更想借此說明的是,憑借自己的技術整合能力,他是能夠成為蘋果公司的。
羅永浩第二次談及“蘋果貢獻論”則是在羅振宇的《長談》中,當時羅永浩在《長談》中談及這一話題,依舊是想以此來論證自己的能力是適合手機行業對創始人能力需求。
羅永浩在視頻中的原話是:
“我認為工程、科技研發這樣的東西,如果我們做的是技術領域的,前沿突破那種,做一個全人類沒有做過的東西,這種企業的老板,必須是科學家出身,否則他連方向都沒有。這個必須是這樣的。但是另外一種呢,就是做產品的企業,比如像蘋果,蘋果在純技術領域里,對人類幾乎是零貢獻,它沒有發明任何東西,他發明的科技前沿的東西,要么買來的,要么借來的,要么偷來的,他就沒有自己。
純技術領域里,他是沒有發明的,都是買回來的,他是個方案的整合商,因此在硅谷有人說喬布斯不是創新者,他是一個tweaker。
就是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調一調,改一改,整理整理,他是做這個的。
這個說法雖然說刻薄了一點,但本質是對的,喬布斯本質上不是innovator,但是tweaker和innovator,對這個世界的貢獻同樣大。
所以我只是反對他們因此認為他(喬布斯)不偉大,這個我是反對的。”
所以在看完近期一些自媒體炒作的所謂羅永浩談蘋果在純技術領域對人類沒什么貢獻,很明顯其實只是這些人在進行斷章取義,以博人眼球,吸引流量,并試圖以此否定蘋果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
在此想想倒也挺可笑的。
即使是在純技術領域,蘋果的貢獻依然存在
事實上,即使在純技術領域,蘋果公司也不是這些自媒體口中所言的在“蘋果在純技術領域對人類沒什么貢獻”,相反,雖然蘋果公司作為電子科技公司,其在純技術領域也有這自己的貢獻。
在此,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一是True Type字體,作為一種新型數字化字形描述技術,它由蘋果和微軟聯合研發。廣泛應用于Mac OS、Windows、Linux等系統中,成為標準字體。而這對于推進人類在電子產品上進行順暢閱讀,顯然是起到了推動作用。僅此一點,也能看出蘋果在純技術領域對人類的貢獻。
二是聯合創立ARM公司。
ARM公司,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芯片技術提供商之一,其可以說構建了當今移動世界的底座基石。數據顯示世界上超過95%的智能手機采用ARM設計的處理器——海思麒麟、蘋果A系列、高通驍龍、三星獵戶座、聯發科系列等均是采用了來自ARM的底層架構。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蘋果公司也曾是ARM公司的創始合伙人之一。而若沒有蘋果當時的投資入股,那么ARM又是否有今日之強大,或也不可知。
那么從這個角度來說,算不算蘋果公司在純技術領域對人類作出的又一點貢獻?
在此之外,蘋果的A系列處理器、Mac OS、iOS操作系統、整體的研發理念、產品打造方式、人機交互創新、用戶體驗打造等等方面給業內帶來的影響,雖然說這些可能不是純技術上的,但相對于純技術而言,這些對于促進整個行業創新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更為重要。
這事實上也是蘋果對人類的貢獻所在。
將不同屬性公司強行對比本就可笑
事實上,將模棱兩可的概念套用在不同屬性公司,而后進行強行對比,本就極為可笑。在這出被一些媒體斷章取義搞出的所謂“蘋果在純技術領域對人類幾乎是零貢獻”的論調,就是這種強行對比的又一典型案例。
所謂模棱兩可,事實上羅永浩在采訪中談及的“純技術領域”,事實上目前并沒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權威定義,所以所謂純技術領域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
而若以羅永浩將搜索、電動汽車這些稱之為純技術領域,那么以此類比,則能發現蘋果在軟件創新上的貢獻并不少——Mac OS、iOS等就可稱作是蘋果對人類的貢獻。
而將不同屬性公司強行對比,這其實很好理解。
眾所周知,蘋果公司的基本屬性是電子科技公司,其定位是通過電子技術打造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優質電子科技產品。而對純技術的研究,顯然不會是蘋果這類電子科技公司該做的事情,而應該是科研大學、教授、國家前沿實驗室等該做的事情,蘋果公司們該做的事情是善用前沿技術,將其轉化為可供普羅大眾使用的消費級技術,推進技術落地,進而造福人類。
但這些媒體的用心險惡之處則在于刻意、強行將不同屬性的公司進行對比,完全忽視了專業分工、術業專攻的基本行業規律。這種強行類比就好似將蘋果公司和食品公司相對比,然后看到蘋果公司不會造面包,所以得出蘋果公司沒貢獻的結論是如出一轍。
事實上,若一定要說對人類真正有貢獻的純技術,其實似乎也只有“電力、藥物研發、疫苗、糧食生產技術”這些東西,其余的你能說對人類有多大貢獻?
綜上:
所以透過上述種種,我們不難發現,羅永浩說出“蘋果在純技術領域對人類幾乎是零貢獻”這一言論的目的,并不是要以此否認蘋果的行業地位和偉大性,而是試圖以此論證自己能力符合手機行業需求。
而一些自媒體對羅永浩言論斷章取義,將不同屬性的公司進行強行對比,試圖借此來否定蘋果作為技術創新企業的本質,也只不過是嘩眾取寵——且不說帶領人類進入個人電腦時代和智能手機時代的歷史貢獻,僅就Mac OS、iOS 、A系列處理器、M1芯片、生態打造等,都足以讓蘋果公司成為歷史中閃亮的星了。
而這又豈是電子消費品行業內其他公司可比擬的?
這也是為什么蘋果公司至今仍是行業追趕對象,依舊站在金字塔尖的原因所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鄰章”(ID:TMT317),作者:鄰章,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