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效值回票價”!中國科幻電影的下一步該往哪走?
今年電影七夕檔最出圈的營銷推廣文案是這樣的:有一種極致浪漫來自元宇宙。一句話高度概括了近期電影市場的科幻濃度。
沈騰飾演的獨孤月在《獨行月球》里拯救人類,古天樂監制并主演的《明日戰記》開啟了機甲捍衛地球的最新任務,算上帶著點地外文明元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暑期檔具備科幻元素的影片的票房總和已突破了24億元。提振市場的好消息外,許多觀眾在分享三部新片的觀后感時有著相似措辭:“視效值回票價”。更有年輕UP主道出讓他為之熱血的一幕——三部新片的片尾字幕里,特效團隊寫著密密麻麻的中國名字。這樣的視效班底為大銀幕上的浩渺星辰、機甲戰士打上中國烙印,讓人振奮,數位學者認為,在視效層面中國電影已有可比肩世界一流的水準。
令人關注的是,對科幻電影的思考也隨之而來,最顯見的命題已從重工業體系的建設遷徙到——視效達標后,中國科幻電影的下一步該往哪兒走?
“科幻+”還是“+科幻”,這是個問題
正在上映的三部科幻元素相關影片在特效上的努力成果肉眼可見,“值回票價”誠不我欺。
《獨行月球》的特效鏡頭含量超過90%,背后的特效公司上兩次參與的大制作分別是《流浪地球》和《刺殺小說家》。新片里的浩渺星辰、星際往來、生物特效,較之三年前都有一目了然的躍升?!睹魅諔鹩洝反虺鰢鴥鹊谝徊繖C甲大片的名號,屬于實至名歸,監制古天樂不惜代價——包括時間和資金,兩年攝制、五年后期,十足誠意成全了影片十足的特效內容,外星生物來襲,機甲面具下的英雄不再是托尼·斯塔克,而是古天樂,此情此景值得一書,中國電影需要這樣有情懷又真誠的創作者。即便被視作兒童片的《外太空的莫扎特》,電影視效亦毫不含糊,現場動作捕捉和虛擬拍攝結合的手法,開了國產片先河。更遑論,地外文明到訪的設定下,陳思誠在真人電影里濃墨重彩呈現出北京的瑰麗和詩意。
但有評論認為,在炫目視效以外,2019年《流浪地球》打開的中國科幻電影之門,暫時還沒有變得更為開闊。回望《流浪地球》,重工業視效在三年前的國產大銀幕上讓許多中國電影人看得熱血沸騰。三年過去,當我們以“事后之明”再審視,不難發現,影片真正難能可貴的在其主旨。
太空電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關于“龐大之物”的哲學電影。東西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下,以技術為核心分別對人類世界、宇宙進行哲學省思。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院張慧瑜認為:“西方的太空故事里,向外部空間擴展的殖民主義精神色彩濃郁,他們往往重視太空歷險,講如何向外探索。”正是在太空敘事幾乎被西方定義為“走,去往未知空間”的背景下,《流浪地球》主張的卻是逆向旅途,哪怕地外生存已到了第N代,地球仍是我們的永恒鄉愁。同樣區別于西方思維,《流浪地球》里的劉培強不是孤膽英雄。為拯救我們共同的“小破球”,全人類投諸了“飽和式救援”,5000臺發動機運送7萬個火石,派出了40萬余支隊伍,共計150萬人……電影里雖只講一個小隊的奇跡,但背后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影片也由此成為中國思維貫穿其中的科幻巨制。
對暑期檔的這三部影片,界定是“科幻+”還是“+科幻”,這是個問題。就細分類型而言,它們分別在太空敘事、機甲和外來生物的分支上開出新花;在類型上疊加了本土意味濃郁的麻花喜劇、探險宇宙;在內核上凸顯出平凡英雄、兄弟情義、中國式家庭教育以撼動“情動經濟”,可主題內容上,并沒有突破性的驚喜。
科學與人文的高度融合,才是想象力創作的真正本源
探討科幻,言必及想象力。可想象力的邊界,僅僅取決于科技的上限嗎?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學部長、教授丁亞平的觀點是:“類型上看,科幻電影往往炫目,擁有視覺上的奇觀。但好的科幻電影不止于此,它不應該止步于對科技力量的無限認同,不應該服從于星辰大海的叢林法則。”在他看來,好的科幻電影應該是將終極關懷的哲學命題置于新的場域中進行探討,即,技術帶來的探討場域變了,但電影對人性的審視不該轉移。
對照這樣的標準,以《明日戰記》為例,片中,地球因環境污染而蕭條,此時,一顆隕石帶來了外星生物潘多拉,它雖能凈化空氣,但這植物遇水瘋長、殺傷力極強。人類科學家找到馴服改造潘多拉的方法,一支精英部隊身穿機甲上陣,需要在潘多拉摧毀地球前對它完成基因改造。這樣的設定,其實有望成為一則蘊含了哲學思辨、人性審視的好文本??上?,影片繞開了可以制造迷人科幻文本的路徑,只是借了災難和機甲的科幻外殼,回到了最熟悉的“警匪片”原點,讓人類英雄套上機甲,在警與匪的邏輯中大戰三百回合。有評論家認為,一部好的科幻電影,一定要有比生存更重要、更具有超越性的關注視角。惟其如此,科幻電影才可能突破科學或技術上的未來性,進而獲得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價值。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研究員孫承健說,當代科幻電影在影像表達和情節敘事層面所創構的視覺意象與審美屬性,既蘊含當代科學的理念,更攜帶人類對自身、對現象世界甚至超驗世界的認知渴望與人文反思。“科學與人文之間、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高度融合,構成了想象力與創作力的真正本源。基于科學認知基礎上的人文思想與精神的表達,是未來中國科幻電影發展所必須要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