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動全民直播 直播帶貨或將被VR購物取代
羅永浩直播帶貨首秀,嘮嗑3個小時,賣了1億多元。我的一個朋友盯了全程,一件沒搶到。她要買東西的理由聽來有些奇葩:“羅永浩創業經歷太‘悲慘’,我就是想支持他。”
疫情之下,多個產業“云復工”、消費者“云購物”,助推全民搞起了直播。薇婭賣起了火箭,縣長們親自出馬推銷土特產,路人甲也坐在地頭上賣蔬菜……然而,由于這陣風刮得太快,又夾帶著夸大宣傳、私下交易等新問題,人們開始懷疑,這陣風還能刮多久?
主播們扯著嗓門大聲吆喝,確實讓人擔心有喊啞的一天。但透過表象,直播帶貨火熱有其內在邏輯。
首先,技術的進步催生了直播帶貨。有了智能手機,才能做直播;網速夠快,才能不掉線;畫質夠清晰,體驗才更真實。
其次,還得有基礎設施配套。比如物流。前段時間,我在網上買了一箱芒果,由于疫情,快遞慢了幾天,到貨時,芒果已經發黑不能吃了。可見,沒有物流,直播帶不起貨來。
再有,有人賣還得有人買。當下,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人們社交、購物都已離不開手機。商家在手機里想掙錢的辦法,直播火了一段時間后,利用“直播+電商”來掏我們的腰包,順理成章。
于是,“口紅一哥”李佳琦5分鐘賣出1.5萬支口紅,“直播一姐”薇婭在2018年收獲了27億元的銷售額,一眾明星也加入直播帶貨行列,這放大了直播帶貨的聲量。
數據顯示,直播電商的規模在2016年開始的3年之內就增長到了電視購物10倍以上的體量;2019年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已達4338億元,預計今年行業總規模還將擴大。
認真觀察體驗后,我發現,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模式創新,實際是在盡力解決以往網購中存在的一些痛點。比如,羅永浩賣一款辦公椅時,讓同事坐在椅子上體驗給大家看,挨個部位介紹椅子的功能——這跟線下大賣場銷售員的推銷方式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地點搬到了直播間里。而直播解決了以往網購中存在的體驗感差的問題。
從實體店購物到網絡購物,再到直播帶貨,每一種方式都是時代的產物,也都在努力解決過往買賣中的痛點。網絡購物擺脫了實體店購物空間、時間的限制,直播帶貨在保持即時優勢的同時,又在努力跟線下體驗逐步趨近。移動互聯網讓買賣方式的更迭速度變快,但交易的本質沒有變,買賣雙方的初衷沒有變——賣家想多賣貨,買家想買物美價廉的商品。
中消協的調查顯示,消費者選擇觀看直播最主要的原因是想了解某一商品的詳細信息和商家做活動的優惠信息。
所以,“全網最低價”成了主播們的口頭禪。而火爆直播間的“OMG,買它”聽起來新鮮,本質上其實是線下服裝店里“這衣服你穿顯瘦”的進化版。消費者在“買它”的鼓動下豪爽下單,跟聽到“這衣服你穿顯瘦”的贊美后買單有著一樣的快感。
消費升級趨勢下,人們越來越注重購物體驗。這幾年,很多線下賣場通過打造IP等方式,將流失的消費者給奪了回去。未來,直播帶貨或許將被體驗感更強的VR購物取代,或許多種購物方式并存。所以,何必在意直播帶貨這陣風究竟能吹多久?消費者要的是好商品、好體驗,哪家強就選哪家。
作為新生事物,直播帶貨出現的新問題需要直面,有關部門也在加強監管。不妨以更包容的態度鼓勵這種創新,審美疲勞的消費者也需要供給側不斷創新的刺激。
當看到老家的縣長用“六安普通話”在直播間里賣“黃芽茶”時,我點了個贊——畢竟,這背后是茶農的辛勤勞動成果以及每家好幾口人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