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道路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全國各地高速公路、社區村莊、企業廠房、商超寫字樓等出入口,防控人員手持紅外體溫計測量體溫的場景成為一道獨特“風景”。這種非接觸、不到1秒測量體溫的紅外體溫計為疫情防控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核心——傳感器芯片就有很多出自廈門海滄燁映電子。
燁映電子是國內首家掌握紅外體溫計傳感器核心芯片技術的企業,客戶包括魚躍醫療、倍爾康等國內一流醫療器械廠商。燁映電子在廈門落地生根,見證了海滄集成電路產業從“0”到“1”的突破,彰顯了東南集成電路產業新高地建設的“海滄速度”。
海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項目攻堅,多措并舉推動項目復工。士蘭化合物半導體芯片制造生產線建設項目、通富微電集成電路先進封裝測試產業化基地(一期)等一批項目正在加速度、趕進度,延續著“海滄速度”。
去年12月23日,3.22平方公里的集成電路產業核心區,超300億元投資高度集聚,2個項目試投產、1個項目封頂、1個項目開工、1個項目奠基……短短一個上午,展示了海滄過去3年的奮斗成果,也標志著海滄構建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重鎮的藍圖正在加速實現。
士蘭微電子建設是“海滄速度”的生動體現。公司項目經理朱利榮對“海滄速度”贊不絕口,化合物半導體芯片項目從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到拿到施工許可證僅用了5天,項目從開工到封頂僅用了4個月時間。
士蘭微電子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與制造一體化龍頭企業,其技術水平、營業規模等指標都比肩國際知名企業。廈門士蘭12英寸特色工藝半導體芯片制造生產線建設項目是國內首條專用于生產高端模擬芯片的12英寸特色工藝半導體芯片制造生產線,建成后將打破國內長期以來在12英寸制造技術領域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局面。
隨著這些重大項目投產,海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駛入良性循環軌道。廈門海滄IC基地負責人石峰介紹,經過3年培育發展,海滄引進集成電路制造業項目5個、設計類項目30余個,集聚產業人才超過千人,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工藝、封裝測試、設計為主的產業鏈布局,實現了從“0”到“1”的發展,在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版圖中形成了區域特色,占據了一席之地,初步形成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海滄區提前布局,按照“全市一盤棋、差異化布局、錯位發展”的理念,在細分領域打造比較優勢、價值鏈優勢,重點發展以產品導向的特色工藝、先進封裝測試和集成電路設計產業,支撐帶動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物聯網、5G和光通信等新興市場。
“雖然我們選擇了‘先制造后設計’這條相對難走的路,但這是一條能走得更遠、更穩的路,努力讓產業‘扎根’,這是海滄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初心。”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海滄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章春杰說。
為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海滄區陸續出臺《海滄區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辦法》《海滄區引進與培育集成電路產業人才暫行辦法》等產業及人才政策。先后成立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區委財經委員會,建立“政府+園區+平臺公司+基金+專家委員會”的產業發展機制。經過3年探索,海滄已經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式的產業服務體系。
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海滄區委書記林文生表示,未來海滄將繼續堅持以國際化視野從長遠大勢審慎看待形勢,堅定不移地把集成電路作為主導產業加以提升提速,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專業化道路,推動海滄集成電路產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