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無國界,讓科學的思想自由流動

    媒體報道,美國奧維德治療公司首席執行官杰里米·萊文8月21日在“自然研究生物工程社區”網站上發表一份聲明指出,(美國)政府機構和高校最近針對中國和華裔科學家采取的種種行動,可能會威脅到美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領導地位。大約150名美國科研領軍人物在這份聲明中署名,反對美國政府和一些高校近來排擠、打壓中國和華裔科學家的行為。杰里米·萊文在聲明中指出,全球生物醫學界面對的共同敵人是癌癥、免疫系統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和傳染病等。美國有關機構將矛頭指向華人科學家的做法是把勁兒用錯了方向。

    這樣的懇切呼聲近期在美國遠不止于此。8月12日,包括美國大學教授學會、美國大學協會在內的20多個美國高等教育、公益維權組織聯合發布聲明,對當下美國華人科研群體的現狀表示不樂觀。在此之前,包括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15家美國知名高校發表聲明,支持公平對待華人學者、研究人員和反對種族歧視。6月25日,委內瑞拉裔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雷歐·拉斐爾·萊夫在一篇名為《移民如同氧氣》的致全校成員的公開信中寫道,他為麻省理工學院華人成員所遭受的痛苦境況感到沮喪,他們遭到了不公平的審查,并被邊緣化,而這僅僅因為他們有中國背景。雷歐·拉斐爾·萊夫進一步寫道,“我相信這一事件所表現的趨勢與美國獲得成功的原因不一樣,而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的成就也并非源于此類政策。讓科學的思想自由流動具有巨大價值。”

    讓科學的思想自由流動,是推動人類科技事業不斷進步、造福人類的重要動因。歷史上,美國曾經大力倡導“科學無國界”,并且從中受益頗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由于種種原因,全世界很多最頂級的科學家陸續來到美國,是美國成為全球科研創新中心的重要成因。他們當中,出生于德國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典型代表。在此之后,“科學無國界”成為全球科技界的共識,并且推動著各國科學家攜手破解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題。

    但現如今,美國一些人卻試圖與這一全球科技界的共識逆流而動,他們抱著冷戰思維,想要遏制中國科技發展,對中國在美的留學生、訪問學者、科技交流人員,甚至是美籍華裔科學家,進行無端指責和騷擾,嚴重干擾了中美科技交流與合作。對此,美國科技界不少有識之士痛心疾首,并提出質疑。

    確如上述美國科學界人士所言,美國有關機構捕風捉影,搞得風聲鶴唳,不僅限制了學術自由,而且也影響到美國教育產業的發展,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據《洛杉磯時報》網站7月發表的文章報道,人們擔心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打壓正在導致對華裔學者的歧視性種族評判,有損美國的國家形象和國家安全。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前院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伊利亞斯·捷爾宏尼7月5日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名為《中國科學家和安全問題》的文章,抨擊美國多家科研機構以所謂“中國試圖盜竊美國知識產權、先進技術和商業機密”為由解雇多名華裔科學家的做法。這位科學家指出,美國的科學技術確實在全球領先,但美國本土科技領域的研究型人才數量并不足以支持美國的研究,大量的先進技術都是來自于包括華裔科學家在內的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的突出成就。當下美國這種帶有歧視性的科研氛圍,不利于科學家在美國繼續做研究,只會導致人才的流失。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6月發表調查報告指出,“美國正在新的紅色恐慌中清洗華人科學家”。該雜志的封面以“如何不去治愈癌癥”為醒目標題,其文章指出,2016年美國啟動抗擊癌癥的“登月計劃”,推動癌癥研究的快速發展。該計劃有一個著名的口號叫“癌癥無國界”。但美國目前把華人科學家從癌癥研究領域“清洗”出去,中斷國與國之間正常的科研合作,使得原本的國際協作變成了一國的單打獨斗,無疑會影響到研究的效率,這將是全人類的損失。

    “這將是全人類的損失”——此話何其中肯。美國一些人理應改弦更張,不要再為中美科技交流與合作添亂,多做些有益于人類科技進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