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全民模式”啟動 垃圾分選怎么才能做好?
“通俗來講,垃圾分類,就是分好了再棄掉,目的是減輕城市生活環境污染壓力,為垃圾再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垃圾分選,則是要‘選’,是為了選好之后直接用做生產。相比垃圾分類,垃圾分選技術要求更高,需要更精準、更細致。”近日,一項全自動生活垃圾分選工藝落戶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某環保企業,目前已由設計階段進入中試生產。工藝發明人、中國環境行為法學會特聘專家張志剛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這項工藝可以自動將生活垃圾分選為滲濾液、有機物、無機物、金屬和塑化劑垃圾五大類,國內未見相同工藝的相關報道。
張志剛表示,垃圾分類是城市垃圾治理的源頭,以此為基礎走向垃圾再利用,還有很長的路。而垃圾分選,則可以在生產領域快速實現生活垃圾的分類、篩選,隨即投入下游生產。
“對于垃圾分類,我們目前做到了將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開投放,而垃圾分選,在分類上就要更加精細。五大類,是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最高級別的分選,也可以滿足目前生活垃圾處理產業的基本需求。”張志剛說。
張志剛的分選理念為時下我國垃圾處理提供了一個新的啟示:垃圾滲濾液作為生活垃圾中長期厭氧發酵產生的廢液,毒性大、污染性強,但是只要集中處理,可將其轉化為生物速酵肥,國內已有較為成熟的技術;金屬的回收再利用對于我國目前的垃圾處理來說并不存在太大問題;而有機物(食物殘渣、排泄物、木制及紙質垃圾等)則可用相同方式制備有機肥料;對于無機物(建筑垃圾、玻璃等)的還原處理,我國也有較為成熟的技術。
“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含有塑化劑的垃圾分選。首先,這類垃圾是必須分選的,其次,這也是一個世界難題。因此,我們急需一種系統性的、專門針對垃圾處理下游的分選理念和分選設備。目前,我們的新工藝已經基本攻克了這一難題。”張志剛說。
目前,垃圾處理有3種主要途徑:填埋、再生產、焚燒發電,顯然,填埋并不是長久之計。自深圳市建立全國首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以來,全國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已達400多座,成為垃圾處理的主要力量。
中科院循環經濟與環境評估預測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歡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垃圾分類沒有做好,對于混合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就是焚燒。”
“國家一邊對垃圾焚燒企業給予補貼,一邊嚴格控制相關標準,可以說已經做到了事無巨細。但是這仍然無法保證焚燒排放的煙氣絕對安全,主要原因是塑化劑垃圾無法被精確、完全分選出來。”張志剛說。
張志剛坦言,很多垃圾焚燒發電廠周邊的居民對發電廠持排斥態度,這是有原因的。即使有再嚴格的標準,只要塑化劑垃圾分選不徹底,發電廠就會或多或少產生有害物質,比如二(口惡)英。
“即使二(口惡)英排放符合標準,也會讓人心生忌憚,因為這類物質太可怕。生活垃圾污染物的治理,只能從源頭開始,也就是生活中要做好垃圾分類,生產中要做好垃圾分選。我們的長期實踐證明,以力學、化學、溫度濕度控制為理論基礎,深鉆細研,這一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張志剛說。
張志剛表示,垃圾還原處理作為一項日益成熟的技術體系,正在將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變廢為寶,毒性降解作為生活垃圾處理的世界性難題,正在一點點被攻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日常生活中會越來越多地使用到以生活垃圾為原料的產品。(張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