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杭州40多位爸爸親自上陣 只為送孩子一個棒球場

    球場動工時的樣子。

    兩年前,本報曾報道過杭州良渚文化村的親子棒球隊,這是一對臺灣夫妻Wendy姐和Jack叔叔成立的非盈利性質的球隊。他們用棒球改變著家庭和鄰里,尤其是“爸爸加入,小朋友才能加入”的規矩改變著爸爸和孩子的相處模式。

    如今,他們又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大事——球隊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倉前吳山前村、夢想小鎮旁建造了一座棒球場,這是浙江省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標準棒球場,也是球隊里40多個爸爸送給孩子們的一份禮物。

    40多位爸爸親自上陣

    只為送孩子一個棒球場

    2014年11月,Jack叔叔和兒子在定居了一年的良渚文化村做了一次關于棒球的宣講,當時場下只有十幾個人。發展至今,球隊已經穩定在了40余個家庭,大家因棒球凝聚在一起。

    說起建造球場是如何動念的,Jack叔叔的答案和當初回答為何會建立球隊一樣,“因緣際會”,“機緣湊巧”。“球隊成立5年,其實我們一直有這個想法,但是很多時候大家都是開開玩笑,不敢真正去觸碰。”

    球隊最初是在村內河邊的一塊草地上開始,后來村內的安吉路良渚實驗學校施以援手,將操場在周日免費提供給他們使用。但由于學校自身的發展,球場使用從去年開始有了一些問題。

    “出發點就是為了孩子,不希望看到他們在棒球上獲得的快樂和成長因為場地原因無法繼續,‘爸爸給你一個球場’,這就是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于是,這件不論是棒球界還是球場建造界都無比詫異的事情,就這樣自然而然發生了。

    40多個爸爸各司其職:建筑設計師爸爸設計圖紙,工程管理爸爸負責監工,財務爸爸管理經費,勘探爸爸完成衛星定位……而球隊里的孩子和媽媽也都沒閑著,孩子們會把場內的小石子一個個撿出去,保持場地平整,媽媽們則負責后勤。

    從開始尋找場地、談判拿地,再到籌集資金、設計建造,球隊的爸爸們用自己的專業、自己的資源,再加上所有人的熱情和理想,在一片荒草之上造起了這座充滿父愛和家庭溫暖的球場。

    設計過幾十個小區的“土豆爸”

    最滿意球場這個作品

    “土豆爸”是小隊員“土豆”的爸爸,也是這次工程的總設計師——棒球隊中,大家都喜歡以小朋友的小名來互相稱呼,爸爸們也就成了“土豆爸”、“蘇蘇爸”。

    本身就是建筑師的“土豆爸”,設計過小區,設計過學校操場,但是棒球場還是頭一遭。“我們查了很多相關資料,也去無錫的棒球場專門考察,去年在臺灣,也特意留意那邊的棒球場都是怎么樣的,還會請教景觀、水電方面的朋友。”

    因為大家都是初次試水,設計圖也是邊造邊改,不知改了多少稿。但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想過要把這件事情外包給專業團隊。“土豆爸”因此犧牲了很多業余時間,而“土豆媽”也付出很多,“除了畫圖,我要經常去球場查看,第二個孩子才一歲多,土豆媽媽也很辛苦,但她也是球隊經理和拉拉隊隊長,所以我們都很支持。”

    自己的爸爸要為自己設計一個球場,“土豆”自然也特別關心。平時爸爸畫圖,他都沒興趣,但是這次畫圖,“土豆”總是喜歡跑過去看看,關心一下。而“土豆爸”也會簡單地給兒子介紹一下棒球場是什么樣的。

    加入球隊三年,棒球成為了父子之間交流的主要媒介。“以前我比較宅,現在不僅認識了很多鄰里朋友,也和兒子有了共同話題,經常兩個人打打球、聊聊球。”

    如今球場建成,“土豆爸”說這是他最滿意的一個建筑作品。“設計過幾十個小區,怎么也有兩百多萬平米,但這21畝、14000平米,是我最滿意的。”

    增加的一點點教育理念

    讓這支棒球隊與眾不同

    球場落成,球隊給它起名“舉父”。舉父是《山海經》里的神獸,善投擲,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棒球的最佳代表。而這座“舉父”,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它是舉眾父親之力建造起來的。Jack叔叔笑著說,“太不可思議了,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

    7月20日,這座球場將迎來開幕式,同時也將進行浙江省第一屆棒球聯賽的揭幕戰。屆時,會有一個特殊儀式,Jack叔叔說這個儀式就叫“爸爸送你一個球場”。“爸爸們會交給孩子們一個紀念球棒,球棒上會有‘舉父球場’的字樣,這是一個禮物,也是一個傳承。”

    這也是這支棒球隊核心理念的一次升華。從成立之初,Jack叔叔和Wendy姐就一再強調爸爸們的領頭羊作用。“爸爸不加入,對不起,小朋友也不能來。”“爸爸不會棒球,沒關系,我們教爸爸,再由爸爸教孩子。”

    在這個父親缺位教育普遍存在的時代,這支棒球隊通過棒球重塑了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與地位。“爸爸是孩子天生的教練,我們也成立了‘爸爸教練團’,別的球隊都只有一兩個教練,而我們是一群,每個孩子的教練就是自己的爸爸。”

    5年來,球員進進出出,如今,球隊已經穩定在100多人。“我們不追求量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從公益出發,追求質量,追求對理念的堅持。”即使有些家庭無法堅持下去,他們依然會被授予榮譽球員、榮譽家庭,如果球隊需要幫忙,他們依然會加入進來。

    Jack叔叔說,他們與那些純商業的棒球隊不同,增加了一點點教育理念進來。但正是這“一點點”,讓他們“大大地”與眾不同,更純粹。就像為什么建球場?只是為了孩子、為了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