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邊上課邊吃飯?這幾位“另類”老師上榜《新聞聯播》

    6月24日的《新聞聯播》看了嗎?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堂引起了聯播君的注意。

    一群年輕人圍坐在房間中,每個人面前都擺著飯菜和水,墻上的投影儀還播放著PPT。

    這是北京師范大學的一堂思政課。坐在這群年輕人中間的,正是他們的老師溫靜。

    人如其名,這位老師乍一看完全不像人們印象中的大學教授形象,而像是一位氣質溫和的鄰家姐姐。

    “邊吃邊聊”的午餐會,是她“發明”的特色思政課形式。從“老師在上、學生在下”的課堂,轉變為“師生同坐”的餐敘,每隔兩三周,午餐會都會舉行一次。溫靜認為這種親密互動可以拉近思政課與學生的距離。

    在課上,一個大四的妹子說自己現在快畢業了,正在糾結要不要回到家鄉新疆就業。溫靜老師沒有直接給出回答,而是對她說,“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結合起來,是最好的一種人生選擇。”

    課堂上時而有老師充滿鼓勵的眼神,時而有同學陷入思考,時而陣陣掌聲。試問誰會不喜歡這樣一節輕松有趣,還能一起探討人生難題的課堂呢?

    那些妙語連珠的“網紅”思政課老師

    溫靜不是《新聞聯播》報道的第一位思政課老師。

    最近幾年,高校思政課越來越接“地氣兒”,迎合潮流、主動求變,有意識地設計課堂內容。一些學校的思政課不僅現場座無虛席,場場爆滿,甚至還成為了“網紅”課,為同學們答疑解惑、指點迷津的主講老師們,也開始在課堂之外被更多人熟知。

    “愛情就是兩個不完美的人,創造一個完美的體系。”

    “要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溫暖別人……”

    這些金句都出自在短視頻平臺抖音爆紅的復旦教授陳果,她同樣是一位思政課老師。陳果是一位“金句”大師,學哲學出身的她對人生與自我有著多重體悟,再加上外形時尚干練,讓許多學生感慨,這才是“內外兼修”的“女神”。

    陳果講課的小視頻被上傳網絡后,網友也變成了她的“粉絲”,感慨“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稱十分羨慕復旦大學的學生,可以和這樣一位有趣、睿智的老師面對面互動。

    還有一位在網上知名度較高的思政老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徐川,許多人都對他的“成名作”《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印象深刻。

    徐老師在這篇文章中寫學生們的入黨動機:“很多同學一談入黨動機都是套話連篇,動不動就‘從小爺爺對我說’。要么是,從小爺爺對我說,吃水不忘打井人;要么是,從小爺爺教育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一度深深地懷疑,大家擁有同一個爺爺……”

    這段生動又不乏幽默的話,指出了很多大學生的痛點:在選擇信仰時十分迷茫。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徐川經常在課堂上結合自己和身邊人的故事,引導學生們端正入黨動機。“是否入黨是你自己的選擇,不應該是別人告訴你一定要入黨,也不僅僅是你要考公務員才入黨;入黨意味著責任、讓步和犧牲。”

    據說徐老師的課通常10點開始,9點40不到,可容納400人的階梯教室就坐滿了學生,遲到就只能站在走廊里,有人干脆直接坐在臺階上,只為了不錯過這節充滿歡聲笑語和掌聲的思政課。

    “不端”、“不裝”的思政課學生最喜歡

    老師在臺上振振有詞,同學們在臺下昏昏欲睡,是大多數人對思政課的刻板印象。作為一門基礎必修課,思政課長期被邊緣化、虛置化是一個普遍現象。老師抱怨學生不重視,學生抱怨課堂內容沒意思,最后只落個考前畫畫重點,就算課程上完的結局。

    但聯播君提到的幾位老師無疑打破了這個困局。他們身上一個最明顯的共同點,就是打通了與同學們溝通的橋梁。跳出課堂和書本的桎梏,老師就像一位充滿智慧的朋友,用思想理論知識為迷茫的學生指點迷津。

    大學時期是塑造年輕人品格靈魂的重要階段。每個學校都有一群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時而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時而迷茫踟躕、充滿疑問。

    關注到這些現象,并且結合課堂內容,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去引導學生,是思政課上出效果的關鍵所在。

    徐川老師曾總結,思想教育工作就像談戀愛,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三件事:第一,知道別人要什么;第二,知道自己有什么;第三,知道東西怎么給。

    也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不端不裝”、有趣有品的思政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