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爐班”潦草收場?
“如果打分,我會給回爐班打零分。”“我不想談這個事情,我現在就是個普通老百姓。”“這個事情對我的家人、生活影響很大。”
事過兩年,爭議依舊,在旬陽當地談及“回爐”,仍然是一個“燒腦”話題。曾經被標榜“基層治吏樣板間”的“干部回爐班”,也因遇到了種種現實困難而在舉辦第一期后,夭折了。
2017年,陜西原旬陽國土局黨組班子因長期不團結,內耗大等問題被集體免職。有人拍手稱快,基層問責“快狠猛”,是一次大膽嘗試;有人質疑作秀,批評問責欠缺“準頭”。基層治理,歷來錯綜復雜,一次嘗試需經時間淬火,效果檢驗。
曾經被寄予厚望,以期在基層推廣的“回爐班”究竟如何?回爐的干部,是否真的“重生”?為何在一期之后戛然而止?
回爐:重生,還是斷崖?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明顯感受到當地干部在談到回爐班時的“防備”態度,有人暗示,“進了那個地方,政治生涯基本結束,并不會再有前途。”
多番聯系后,記者才見到了原旬陽縣國土局局長李鋒。從“一把手”掌舵全局,到基層被指派任務,面對落差極大的崗位調整,這位別人口中的“硬派”局長見到記者時,有些尷尬。
在接管國土局之前,他便聽說過這個班子是個難管的“硬茬兒”,紅頭文件當欠條、農民工掛歷討薪、購置超標車......幾乎無人愿趟這灘“渾水”。2015年,素有“救火隊長”之稱的李鋒接受任命,但2年的管理卻差強人意,不僅亂象未除,李鋒自己也負面不斷。2017年,隨著陜西全省從嚴治吏的發條擰緊,問題重重的旬陽國土局領導班子被集體免職,李鋒也被一起送到了“回爐班”。
重新學習黨史黨章、觀看專題片、參觀革命基地、結業考試、簽訂承諾書......“回爐鍛造”之后,李鋒和另外3名原黨組成員調離國土系統,安排至基層崗位。如今,李鋒在旬陽縣委督查室負責扶貧督查工作,雖然身份的轉變造成了心理的落差,但他表示,“現在深入基層工作,讓我更腳踏實地。”
與李鋒同期“回爐”的還有高波,繼續留任原崗的他,樂觀坦然了許多。“組織把我繼續留下,就是對我的信任和肯定,我就要比原先更加努力負責。”在國土系統工作32年的高波,剛升任黨組成員后不久,就遇上了“集體免職”事件,牽涉甚少的高波面對這場風暴選擇坦然接受改造。在回爐班的結業考試中,高波以第二名的成績順利“畢業”,和其他2名原黨組成員回到原先工作崗位,不再擔任黨組成員職務。
記者從回爐干部的領導和同事的口中得知,大部分“問題干部”都有一定提升,能迅速投入工作,對他們的評價也頗高。但并非每個問題干部一朝“回爐”就能鍛造得“爐火純青”,最終能否“淬火成金”,關鍵還在干部自身。
在采訪中,有些干部表明,“回爐班”雖然初心為治吏,但在現實操作中,“能上能下”的機制在基層的著陸還是有些差距,“基本上不會再被重用,畢竟是問題干部。”明顯的抵觸,甚至談及而色變,是采訪中最突出的表現。
“回爐班”潦草收場?
對于回爐班,一些干部有了思想包袱,他們認為“回爐”不僅會丟面子,還會被打上負面標簽,政治生涯就結束了。
“不想談及這個問題”、“這個事之后就不愿與人接觸了”、“現在我不想再去擔任任何的領導職務”、“我已經被貼上了這樣一個標簽還談什么前途”......
顯然,干部“召回”引起了大反應,說明造成了壓力,帶來了殺傷力。“換個角度看,這些干部愛面子也是好事,說明他們還有自尊心。”陜西省社科院政治與法律研究所副所長陳波解釋道。不知恥,則不知勇,不明差距,則不知奮進方向。抓住干部的這種心理,倒逼其正視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實現“缺什么補什么”的最佳目的。
但實操過程,困難重重。記者了解到,至今,旬陽干部“回爐班”僅開辦一期便無疾而終。
“第一期辦完后,影響比較大,我們也想繼續辦,但是在后續的回爐班人選上遇到了困難。”鄒世海道出了困境。兩年來,“回爐班”門庭冷落,旬陽依靠各級黨組主動上報入班人員名單,都一無所獲。
如果下“硬”指標,每個單位必須報幾個,難免會造成“冤假錯案”,淪為形式主義;下“軟”命令,將選人這樣棘手的事情“甩鍋”基層黨組,依靠各單位自查自糾,又讓“回爐班”形同虛設。
“家丑不可外揚”、“不將矛盾交給組織”的傳統觀念下,各單位更愿意“將問題化解在內部”。這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小矛盾,但降低了干部的犯錯成本,形成相互包庇的現象,讓大問題不斷發酵,最終導致類似原旬陽縣國土局班子集體免職這樣的局面。
同時,問題干部不分輕重一股腦都被送去“鍛造”,有干部覺得委屈,有干部抵觸。
“一個單位,有表現好的,也有表現差的,你要把真正不干事的人送去回爐鍛造,可以。但如果不是出于這個目的,我認為是變味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當事人再提起此事時,仍然情緒激動。他對當年被送進回爐班耿耿于懷,質疑評判標準。
另一方面,記者也注意到,一些干部的干事熱情并不高。“我現在就是個平頭老百姓,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我只想在這個崗位上平平安安的到退休。”這樣的回爐效果,難免讓人唏噓。
究其原因,無非是一些人認為,被“回爐”就等于“沒前途”,“一身清白的干部都擠破頭往上沖,我們犯了錯的干部哪還有機會”鑒于這種思想,他們認為,再努力組織也不會考慮提拔了。
同治病救人一樣,手術之后的“縫合”與“恢復”同樣重要。然而,后續沒有科學嚴謹的跟蹤回訪,也成了回爐班的“隱形傷口”。雖然容錯糾錯保住了工作,但仍感覺“被組織拋棄了”“被同事看扁了”“影響家人了”,工作、心理、家庭方面的落差,大多靠自己消化。
“回爐”思路可取,制度還需完善
兩年后,再看陜西旬陽集體免職、回爐鍛造事件,已并非個案新鮮事。“召回”問題干部成為了各地政府治疴的利器,“回爐班”遍地開花了。
備受推崇的深層原因在于,制度上,它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慣例,是執政思路的創新;對于“問題干部”,回爐班既是一道“警示線”,又是干部犯錯后的“緩沖墊”,是干部“容錯糾錯”“能上能下”機制落地基層的新探索。
“實際上,不僅是被回爐的問題干部本人接受了教育,這次‘回爐’事件對于旬陽整個干部隊伍都是一種教育、一種警醒,這之后我們整體干部隊伍的作風和干事熱情都得到了激發。”旬陽縣紀委副書記曹家興認為,回爐班帶來的改變并不止于個人。
從這個角度來講,“回爐鍛造”起到了警示作用,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知恥知止。這既是對黨的事業負責,也是對廣大黨員干部的關心愛護。但遺憾的是,這種“創新”在執行中卻變成了“嘗新”。
出于種種原因,旬陽的“回爐鍛造班”僅開辦一期便告夭折。那么,回爐班的難點與阻力究竟在哪里?無疾而終的回爐班是否還值得推廣?
官方認為,是“回爐”二字負面輿論較多,讓干部思想壓力太大,擔心挫傷干部干事熱情,但專家學者們卻有不同的看法。
“個人面子重要還是行政作為重要?”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侯學華表示,問題干部的“回爐再造”,對個人來說有失“面子”,但關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要求的“底子”。所以,該“回爐”的時候那就要“回爐”,并且要“回”得有效。
“干部回爐班沒有辦下去,本身不在于名稱這些形式的東西,而在于它整體運作機制的不完善。”侯學華指向更深層:旬陽“回爐班”缺少“支撐點”。
他認為,旬陽干部回爐班的思路可取,它有點子、有做法、但是沒有制度配套,“它實際上需要建立完善的‘回爐’機制、科學的評價機制,同時也需要構建大眾公共文化去支撐行政人員敢作為敢擔當。”
那么,不讓“回爐”流于形式,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專家建議,回爐班要繼續辦,還要辦出實效,就要由政府建立科學而嚴密的名單篩選流程,制定一個細化且可操作性強的標準:哪些問題可以自查自糾?哪些問題需要“回爐”解決?哪些干部值得拯救?哪些干部選擇放棄?靠法治而不是人治,如此,“一把尺子量到底”,被“召回”的干部心服口服,“召回”制度也才能“長壽”,繼續推行下去。
其后,重新“熔造鍛打”效果如何,必須嚴格細化鍛造措施,做好“鍛造”考核考評,并認真甄別干部改造情況。看他們在思想上、行動上、作風上、能力上是否有大醒悟、大轉變、大提升;對于已經“出爐”重新上崗的干部,不僅要進行重點追蹤監督,還要進行民意測評,看他們是不是能夠知恥而后勇,勝任新崗位。
“要設計好‘下’了之后再‘上’的路徑,解決干部的后顧之憂。”陳波補充道,對于“鍛造”效果好,在新崗位上表現突出的干部應一視同仁,在適當時機考慮任用,撥動能下也能上的“砝碼”。
值得警惕的是,“召回”與“復出”的任性反彈。要防止出現“病樹”年年有,“爛樹”成常態的情況。組織的“救生衣”不能濫穿,對于犯錯后拒絕“拯救”的干部,或拯救失敗的干部,必須放棄。如此,以制度為約束,才能念響干部奮發有為的“緊箍咒”,為從嚴治黨加上一把“安全鎖”。
讓不在狀態的干部,通過“回爐再造”以求蝶變,旬陽在先行先試。然而,如何讓“回爐班”不流于形式,長期有效地辦下去?如何在從嚴治吏的路上,深度探索干部管理和考核制度,各級黨組仍然任重而道遠。
采訪結束時,該縣也表示,回爐班一定要繼續開下去,并會完善相關制度,且對于表現優秀的“回爐干部”,考慮在日后的機構改革中重新任用。相信未來,更加完善的干部“召回”制度,將讓“人盡其用”、“人崗相適”成為共識,把干部資源用好、用活、用出實效。其所帶來的作風之變,也將在官場久久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