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隱私泄露太可怕!聊天提到禿頭,這些人就給你推植發廣告……

    剛在購物APP上瀏覽了一些商品,隨后就在下載的新聞資訊客戶端接到該款商品的廣告推送;在某社交APP上跟朋友無意間聊起育兒經驗,稍后就收到母嬰用品的廣告推薦……

    這樣的遭遇令不少用戶懷疑個人隱私被泄露。“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一些APP利用用戶上網瀏覽記錄、定位、基本身份信息等要素,實現廣告精準推送。

    5月28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根據規定,運營商在進行廣告推送時,應當以明顯方式標明“定推”字樣,且必須尊重用戶的選擇權。

    瀏覽、聊天都會被精準廣告騷擾

    上海的曾先生說,曾在一個購物APP上搜索“襯衫”,隨后幾天,在他下載的社交類APP上,有關“襯衫”的廣告反復霸屏。“如果在同一款APP瀏覽某款商品后持續給我推薦類似商品,屬于精準服務,但這是兩款從屬于不同公司的APP,這種跨平臺共享用戶信息的行為讓人不安。”曾先生說。

    北京的莊女士向記者反映,她曾在某社交APP聊天群組圍觀寶媽們有關“抓周”的討論,其中一位寶媽說要買嬰兒印泥。當她切換到某購物APP時,赫然發現,嬰兒印泥出現在了首頁推薦上。“才幾秒鐘時間,我只是看了別人的聊天就被精準推送,太可怕了。”莊女士說。

    在微博上,有關精準推送變“驚準推送”的討論不勝枚舉。一位微博網友表示,某社交APP的精準推送太可怕,剛下載了某款游戲,50%的熱門內容都是關于這款游戲的;有網友表示,聊天提到了禿頭,結果一些社交APP、問答APP、搜索APP紛紛推送了植發廣告。

    記者在測試中發現,在某社交APP中發布一條有關房屋買賣的信息,15分鐘后某地產企業廣告就出現在另一款資訊類APP中的首頁廣告中。

    記者在某社交APP上進行測試,先后發布了4條包含信用卡辦理、婚紗攝影、嬰兒紙尿褲和房產交易的信息,此前記者沒有在任何終端發布或檢索過類似信息。但不到30分鐘,在三個不同的新聞資訊類APP上,某地產企業廣告進行了首頁推薦,在另一款社交APP上,某婚紗攝影廣告做了“頭條推薦”。

    在另一組測試中,記者在某社交APP中發布了有關“婚紗攝影”的信息,約半小時后打開另一款社交APP,記者測試所在地的婚紗攝影廣告即“撲面而來”。

    用戶手機標簽通過設備識別碼實現共享

    想關閉推送很難

    業內專家介紹,APP通過分析用戶上網瀏覽記錄,并結合用戶定位和性別等身份信息,可繪制成用戶肖像,從而實現廣告的精準推送。

    不少用戶質疑:自己僅在A平臺發布過信息,為什么B平臺能夠精準推送廣告?長期從事程序化廣告研究的專家吳俊告訴記者,A平臺根據用戶的瀏覽偏好,將用戶的手機打上了“標簽”,而這些“標簽”與手機的設備識別碼是相對應的。當用戶使用B平臺的相關服務時,B平臺可以通過設備識別碼來調取相應的“標簽”信息,從而實現了跨平臺的精準廣告推送。

    “業內把這些精準推送的廣告稱為‘程序化廣告’。平臺根據用戶行為給其打上對應‘標簽’后,在后臺以競價或自動個性化方式為廣告主做精準投放。”吳俊表示,一般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商不會將“標簽”對應者的原始信息透露給廣告主。

    記者發現,多款APP在用戶協議中明示:會根據用戶瀏覽痕跡制作用戶“標簽”并用于個性化廣告推送,但未明確是否會與其他平臺共享用戶“標簽”。

    根據此前出臺的《互聯網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指南》的相關規定,完全依靠自動化處理的用戶畫像技術應用于精準營銷、搜索結果排序、個性化推送新聞、定向投放廣告等增值應用,可事先不經用戶明確授權,但應確保用戶有反對或者拒絕的權利。

    但記者調查發現,用戶反對或者拒絕的權利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大部分APP很難找到關閉“個性化廣告推送”的按鈕,即使是能夠進行關閉操作的APP,關閉按鈕也往往藏身于多個操作步驟之后,想要關閉很不便捷。

    應充分尊重用戶知情權和選擇權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一邊是企業反復強調不會窺探用戶隱私,一邊是用戶隱私被泄露的直觀感受越來越強烈,這種現象亟須引起行業和監管部門的重視。

    5月28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為用戶提供停止接收定向推送信息的功能;用戶選擇停止接收定向推送信息時,應當停止推送,并刪除已經收集的設備識別碼等用戶數據和個人信息。

    業內人士認為,通過精準廣告實現營銷收入是當前一些互聯網平臺的主要經營模式,如何平衡好挖掘數據價值和用戶隱私保護的關系是每個互聯網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吳俊建議,APP在做用戶畫像時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守好數據獲取“最少必要原則”的底線,同時各APP應以更顯著直接的方式向用戶開放拒絕“被標簽”和個性化廣告推送的操作入口,讓用戶享有選擇權。

    一家研究中心去年12月公布的《常用APP隱私政策透明度排行榜》中,參與測評的1000款APP中僅不到三成得到“中等”或以上的評分。該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琳表示,APP的隱私政策反映了企業對于如何保護用戶隱私的承諾。如果企業連基本的權利和義務都沒說清,很難讓用戶相信其會在隱私保護的問題上做得好。

    “一些互聯網企業總認為嚴格的監管不利于行業發展,這種看法不僅片面,而且短視。”左曉棟表示,從長遠看,加強監管、規范行業發展,能為用戶帶來更強的安全感,有利于大數據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