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30%能扛,賺1%卻慌” 基民贖回困局與基金增值考驗
“虧30%穩如泰山,漲1%坐立難安”,投資者小胡的自嘲,道出了當下無數基民的心聲。
【資料圖】
隨著8月上證指數突破十年高點,超千只主動權益基金創凈值新高,近1300只“毛基”重返1元以上。然而,當市場從冰點回暖,那些曾被深套的投資者,反而在浮盈出現時陷入了更深的糾結:是“落袋為安”還是“錯失行情”?有人為求心安清倉離場,有人在“這次是真的嗎”的自我懷疑中舉棋不定。
苦熬兩年多的投資者小胡,在基金賬戶翻紅的那一刻,手指卻遲遲無法按下“贖回”鍵。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被套多時的基金剛解套并實現微薄盈利,曾經“躺平”到懶得打開賬戶的他,如今卻成了基金相關APP的高頻用戶,在“怕錯過大漲”與“怕浮盈消失”的拉扯中焦慮不堪。
而對于機構而言,主動權益類產品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應對贖回壓力。在一位渠道人士看來,應當尊重客戶贖回的決定,“該走就讓大家走”。如今行業更應跳出“單純控贖回”的思維定式,轉而聚焦客戶需求的核心痛點。
這場由行情回暖引發的贖回困局,正成為A股新一輪上漲中最真實的投資者群像。
從“躺平”到“糾結”
“基金剛漲1%,贖回的念頭已在腦海里轉了100圈?!毙『嬖V第一財經。他手中的基金產品此前已被套兩年多,其間他逐漸接受了“長期被套”的現實,甚至一度不再關注凈值波動。而近期市場接連上漲,不僅讓他解套,還收獲了1%的浮盈,這份久違的盈利反而讓他陷入更深的糾結。
回顧此前虧損的日子,小胡形容自己幾乎“躺平”:基金相關APP被他埋在手機文件夾最深處,十天半個月未必會點開一次。那時心態的“穩”,更像是一種被動的妥協:“都跌成這樣了,‘割肉’也沒意思,放著吧?!痹谒磥?,當虧損超出心理預期,反而失去了操作的勇氣,索性用“長期投資”的說法自我安慰。
進入8月,隨著上證指數突破十年高點,帶動大量權益基金凈值大幅攀升。Wind數據顯示,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在已有數據的4376只主動權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中,僅有4只產品未實現正收益,區間收益率超過50%的產品有1450只,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在這之中,166只產品區間業績實現翻倍,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A、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匯添富北交所創新精選兩年定開A、永贏先進制造智選A等同期回報超過200%。
小胡持有的基金也在這波行情中水漲船高?!爱敃r打開賬戶看到持倉收益率變成紅色,心跳一下子加快了,第一反應就是:要不要趕緊賣了?萬一明天又跌回去呢?”
這種“坐立難安”背后,是過去幾年虧損帶來的心理陰影?!叭ツ暌灿袡C會回血的,但當時貪心了,結果又被套了。”在小胡看來,那種“得而復失”的痛感,比一直虧損更磨人。
市場數據印證了他的糾結并非個例。在8月15日至19日的三個交易日內,有1197只主動權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創歷史凈值新高。
相較于去年“9·24”行情啟動前,當前不少基金凈值已回到面值以上,甚至邁入更高凈值區間。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23日,復權單位凈值數據(即考慮分紅再投資后調整計算的單位凈值)跌破1元的產品多達2325只,占比超過一半;而今年8月19日時,“毛基”(凈值低于1元的基金)數量已降至1031只,近1300只基金凈值重返1元以上,還有16只產品甚至邁入“2元”時代。
“怕錯過又怕失去”
小胡的心態,正是當前A股市場持續回暖背景下眾多基民的真實寫照。另一位投資者曉曉直言:跌的時候,虧損是既定事實,只需承受;可漲起來時,每一分浮盈都像懸在頭頂的玻璃,既怕它碎了,又怕自己沒抓住。
針對“回本即焦慮”的心態,招商基金市場支持與管理部首席財富顧問鄧和權對第一財經表示,剛回本或者接近回本的投資者經常會發生贖回行為。這類投資者處于情緒的臨界點:一方面,他們在過去長時間里承受了賬面虧損,如今回本總算帶來一些寬慰;另一方面,又強烈擔心重蹈覆轍——害怕市場再度回落將收益化為烏有。這種“心理反轉”往往導致贖回沖動明顯增加。
“這一現象的背后主要體現了損失厭惡、錨定效應、短期主義等三大行為金融學問題?!编嚭蜋喾治龇Q,投資者對損失的痛苦是對等收益喜悅的兩倍;同時,買入成本價被視為心理上的盈虧分界線,即便長期投資邏輯未變,觸及成本價也會觸發贖回沖動。
站在當下時點,不同類型投資者如何理性決策?鄧和權建議稱,對于已回本且盈利者,可以結合資金用途做出決定。若近期有資金支出需求,可部分落袋為安;若投資目標長期且持倉標的基本面良好,可繼續持有或動態調倉,以提高組合韌性。
對于已回本但盈利微薄的投資者,“此時宜評估估值水平與行業趨勢。”鄧和權認為,若所持資產或者相關行業已接近歷史估值高位,適度降低倉位或轉向低波動資產是理性選擇。反之,如果評估市場和行業仍然定價合理,則可以繼續持有。
“客戶該走就走”
這也傳遞到基金公司和相關渠道。一位來自以權益見長的基金公司的市場部人士向第一財經透露,近期市場熱度攀升帶動了不少基金的贖回需求,從整體資金流向看,“贖回份額多、認購人數增”的結構性特征越發明顯。
該人士表示,部分規模較大的權益基金面臨一定贖回壓力,部分投資者選擇“落袋為安”;同時,新入場的資金更傾向于通過分散配置降低風險,而非集中押注單一產品,“買的人數變多了,但平均每筆認購的金額并不高”。
但也有公募機構人士回應稱:從線上平臺數據觀察,盡管部分產品面臨贖回壓力,但多數權益類產品的線上申購規模持續高于贖回規模,資金呈現“進多出少”的凈流入特征,整體規模仍保持著穩步擴張的節奏。
“主動權益類基金凈值回升,出現一定量贖回也是正常的,這主要是因為前幾年市場下跌、凈值下挫,影響了投資者對主動權益產品的信心?!比A南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說,按照過往經驗來看,如果市場持續上漲,后續大概率還會有增量資金入場。
一位基金渠道人士則分析稱,“隨著此前虧損的基金逐步回本,投資者選擇落袋為安的心態完全可以理解”。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當下行業的核心思路已非單純“控贖回”,而是轉向思考如何為客戶提供適配的新產品方案。
在該人士看來,應當尊重客戶贖回的決定,“該走就應讓大家走”,但如果客戶仍有配置意愿,管理人有責任思考:提供與當下市場階段相匹配、真正符合客戶利益的產品方案。”
他告訴第一財經,真正的破局點在于,基金公司與代銷渠道之間要加強溝通合作,及時觸達客戶,并基于客戶當前的投資階段、風險承受能力及市場環境,提供定制化的產品解決方案,例如低波穩健型產品、行業輪動型產品或定投策略產品,從而實現“客戶留存”與“資產增值”的雙贏。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