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才易才” 升溫 規則護航方能行穩_今日熱訊
(資料圖)
誰說學技能必付費?他們“以才易才”。不知從何時起,“技能交換”的風潮悄然席卷社交平臺。“我會國畫、書法,尋找技能互換伙伴”“擅長舞蹈,想學滑板”……截至8月11日,在某社交平臺上,相關話題的瀏覽量已突破3200萬。(8月19日 光明日報)
據光明日報報道,某社交平臺上,“技能交換”的帖子正攢著越來越旺的人氣。有人發帖“會國畫、書法,尋找技能互換伙伴”,有人回應“擅長舞蹈,想學滑板”,你教我一招,我傳你一手的交易,讓“以才易才”成了新潮流。截至8月11日,該平臺相關話題的瀏覽量已突破3200萬。這場不花錢的學習熱潮里,藏著年輕人對興趣最本真的追逐,但要讓這股熱勁不降溫、走得遠,清晰的評價標準必不可少。
技能交換最打動人的,是它撕開了“學技能必掏錢”的固定思維。想學攝影的護士,不用對著培訓班報價單猶豫;會做甜品的程序員,能拿烤箱里的香氣換一節吉他課。在這里,技能不是標著價格的商品,而是能遞到對方手里的溫暖火苗。有人說,教別人插花時,自己倒先明白了“留白也是美”;有人笑,報班時總想著“必須學成”,反倒是這種“學不會也不虧”的輕松,讓外語進步得更快。3200萬的瀏覽量里,藏著多少人對“為興趣而學”的向往啊!
可熱熱鬧鬧的交換中,不少人碰了釘子。沒有準頭的技能描述,常讓人空歡喜一場。有人說“英語很好”,實際只能聊天氣,想學商務談判的人只能尷尬退場;有人自稱“會彈鋼琴”,卻沒說只練過兩年,想往深里學的伙伴只能認栽。更讓人頭疼的是沒處說理的“社交包袱”:遇上三天打魚的搭檔,時間搭進去了,本事沒學著;碰上個愛說教卻沒耐心的,原本的興趣反倒成了心理負擔。這些坎兒,正在悄悄磨掉大家的熱情。
要讓技能交換走得穩,先得給技能“畫張清楚的像”。所謂清晰的描述標準,不用搞復雜的評級,就圖個交換前“底細亮透”。說“會書法”,不妨說清是楷書拿手還是行書熟練,能教到寫春聯的水平還是能臨摹《蘭亭序》;講“懂剪輯”,可以說透是用剪映還是Pr,能做簡單拼接還是特效包裝。就像買東西先看說明書,把技能的“成色”說具體了,“貨不對板”的糟心事才能少點。
在此之上,雙向評價機制得跟上。就像借東西要還,幫了忙該謝,技能交換也該有本“信譽賬”。可以評評“教學用不用心”“內容實不實用”“時間守不守時”,不用多復雜,卻能讓人心里有桿秤。知道會被評價,教的人會多花點心思備課,學的人也會更認真對待;后來者看著評價記錄,也能更快找到合拍的伙伴。這不是計較,是給真誠的付出蓋個章。
有人擔心,定這么多規矩,會不會綁住這份自由?其實不會。野路雖自在,卻容易崴腳;鋪好的石子路,才能讓人安心賞風景。當技能描述清楚了,評價實在了,人們才能卸下“怕被坑”的顧慮,更投入地享受交換的樂趣。畢竟,大家來這兒是學本事、交朋友的,不是來猜謎、受氣的。
給技能交換配上清晰的標準、實在的評價,不是潑冷水,是幫它燒得更旺。好的交換,該像傳接球——有來有往,心里都有數,才能一直玩下去。(嚴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