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三亞向35個幫扶村選派40名科技特派員
2021年至今,三亞市共計向35個幫扶村選派40名科技特派員,包括35名一線科技特派員和5名專家科技特派員,專業領域覆蓋三亞主要特色農業產業。
“最近三亞天氣濕冷反常,如果田里不做好排水,給豆角、青瓜追肥肯定會燒根。”3月初,海南省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那受村委會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肖春雷,冒雨站在田埂上給當地農民耐心地講解。
從事植物保護和瓜菜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已經有近15個年頭的肖春雷,原是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一名技術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從去年開始,肖春雷有了個新身份——三亞市專家科技特派員,為全市鄉村振興結對幫扶村和“十三五”時期建檔立卡貧困村提供農保技術指導,肖春雷更忙了。
派出制度創新升級
專家科技特派員不定向幫扶+一線科技特派員一對一結對幫扶,是三亞市為加強和規范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管理,精準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創新服務新模式。2021年至今,三亞市共計向35個幫扶村選派40名科技特派員,包括35名一線科技特派員和5名專家科技特派員,專業領域覆蓋三亞主要特色農業產業。
有了專家科技特派員的身份,肖春雷要解決的并不僅僅是診斷識別農作物病蟲害這么簡單,而是要讓更多科研成果助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以及保護土壤、提升經濟效益、提升綠色產品供給等多方面做更多的思考與探索。
藍神是三亞梅村返鄉大學生就業創業代表。這幾年,藍神把從專家和種植大戶那里學到的技術本領應用到哈密瓜、火龍果種植上,事業蒸蒸日上,公司規模日益壯大。選擇在祖祖輩輩堅守的土地上再次創業的他,更希望能幫助身邊更多的村民。2021年,三亞市科工信局發起科技特派員“一對一”結對幫扶行動時,藍神便積極響應,經過面試審核,成為了村里的一線科技特派員。
合力探索精準服務
“科技特派員制度這些年來較好地發揮了作用,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提升完善。”三亞市科工信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三亞市的科技特派員基本都是從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門選派,難以做到駐村幫扶,導致無法及時、全面追蹤到幫扶對象的技術需求和產業需求。
如何提升新時期科技人員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三亞市嘗試將科技特派員選派分為專家型和一線型,形成“分類搭配”的模式。
一線科技特派員主要是在幫扶村中通過競爭篩選機制產生,要求具備一定專業能力和技術特長,且能長期深入幫扶村進行農業科技服務、農業信息咨詢對接和農業科技培訓,包括農業科技人員、“候鳥型”專家人才、農業服務咨詢人才、農產品銷售電商人員、農業生產經營人員、返鄉大學畢業生、返鄉復轉軍人、鄉土人才、農村致富帶頭人等。他們在一線可以快速響應,如遇到現場不能解決的問題,則負責收集問題向專家反饋。
專家型科技特派員則是具備較高學歷、擁有相關領域專家資源與服務成果、擁有豐富的培訓和講授經驗和能力,能面向全市區鎮提供服務的高等院校、研究中心技術人才。專家科技特派員與一線科技特派員還可以結對幫扶,共同培養地方技術骨干,彌補一線科技特派員不足的問題。
對此,三亞還計劃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緊緊圍繞農業科技和鄉村振興發展,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和政策環境,“真金白銀”支持科技特派員在田間地頭開拓創新。如正在試運行的《三亞市科技特派員管理暫行辦法》,將在科技特派員登記、選派、考核、支持政策等方面進一步突破。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是科技特派員。”專家科技特派員陳燕博士是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副教授,對科技特派員如何發揮特長、賦能鄉村振興有著更深層次的思考。“專家科技特派員要敢做專家,做好專家。對生產實踐,要‘下得去’、留得住、出成果、能轉化,與一線科技特派員一起,做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讓廣大農民真正得實惠。”陳燕說。
“新模式+實政策下,科技特派員更接地氣、更‘有身份’,大家比以前更踏實了,更能助推科技幫扶工作。”陳燕說,更接地氣是科技特派員真正了解產業中的迫切需要,而不是“天馬行空”地自己“認為”,這讓科技幫扶更加“精準”,更加具有針對性且行之有效;更“有身份”是科技特派員開展工作有了穩定政策的支撐,協調資源時說話更有底氣,同時也能讓科技特派員增強責任心。
陳燕認為,三亞“新模式”使專家科技特派員與一線科技特派員組成了產研合作的流水線合作模式。一線科技特派員是產業的實踐者也是情報收集者,專家科技特派員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相關科研,用科學技術指導實踐,可以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