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月球是如何“延壽”8億年的?中國科學家給出潛在答案

    月球一直“活到”了什么時候?這是月球演化歷史研究中科學家一直想了解的一個重大科學問題。

    一年前,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的科學家們利用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證明月球在距今20億年前仍噴發過滾燙的巖漿,使已知的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8億到9億年。

    那么,月球是如何“延壽”的?現在該所研究員陳意團隊給出了潛在答案。他們通過研究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巖屑發現,月幔在20億年前比30多億年前含有更多的鈣和鈦,導致月幔熔點降低,且月幔經歷十幾億年的冷卻后,溫度僅降低了約80攝氏度,并據此提出新的月球熱演化模型。相關成果10月22日發表于《科學進展》。

    “由子及母”探尋月球保持活力的秘密

    與地球類似,月球形成于約45億年前,但其質量約只有地球的1%。如此小的天體,理論上應該快速冷卻而早早停止火山活動,成為死亡星球。但去年10月,對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的首批研究,刷新了人類對月球巖漿活動和熱演化歷史的認知,也提出了新的科學問題——月球如何活到20億年前?

    “就像地球的地幔一樣,月球玄武巖是月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巖漿經火山噴發至月球表面冷卻結晶形成的巖石。”陳意向《中國科學報》解釋,對于持續冷卻的月幔發生部分熔融,國際學者曾提出兩種假說:放射性元素生熱導致月幔升溫、加水降低月幔熔點。

    然而,中國科學家對嫦娥五號玄武巖的研究揭示月幔源區并不富含放射性生熱元素,且非常“干”,排除了以上兩種假說。

    月球火山活動為什么能持續如此之久?這成為新一輪月球研究中的未解之謎。

    陳意表示,要想破解這一謎團,前提是確立嫦娥五號玄武巖起源的深度和形成的溫度,即月幔發生部分熔融時的溫度和壓力條件。在此基礎上,將其與更古老的阿波羅玄武巖進行對比,即可建立全新的月球巖漿-熱演化模型。

    大多數阿波羅玄武巖形成于距今38億—31億年前,由美國阿波羅計劃的6次載人登月任務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采集帶回地球。

    我國嫦娥五號玄武巖從月幔源區噴發至月表過程中,經歷了高程度的結晶分離等一系列演化過程,玄武巖成分發生了顯著改變,如何準確恢復其初始巖漿的成分,成為限定巖漿起源深度和溫度的關鍵。

    “打個比方,嫦娥五號玄武巖就像月球的小兒子,阿波羅玄武巖是月球的大兒子,他們是月球這個母親在不同年齡階段生的孩子,兩個兒子的元素含量存在差異。”陳意打比方道,“通過這種差異,可以反向推演‘母親’生它們時的身體狀態,也就是月球當時的內部狀態。”

    嫦娥五號土壤樣品平均粒度僅有50微米。粒度越小,意味著其中所含礦物量等信息越少。研究團隊建立了若干標準,試圖在其中找到顆粒更大、礦物種類更全、礦物分布更均勻的巖屑作為初始成分,反向推演彼時月球內部發生的情況。

    最終,他們從600多顆巖屑中選取了27顆具有代表性的巖屑,采用最新研發的掃描電鏡能譜定量掃描技術,分析了巖屑的主要成分,結合一系列巖石學和熱力學模擬計算,成功恢復了嫦娥五號玄武巖的初始巖漿成分,并與阿波羅低鈦玄武巖的初始巖漿進行對比,發現了月球保持活力的兩個潛在“秘訣”。

    一方面,嫦娥五號玄武巖的初始巖漿比阿波羅玄武巖的初始巖漿含有更高的鈣和鈦組分,即月幔在20億年前比30多億年前含有更多的鈣和鈦。這部分物質恰恰是月球巖漿洋晚期結晶的產物,且具有易熔的特性,它的加入會顯著降低月幔的熔點,誘發月幔部分熔融形成年輕的月球玄武巖。

    另一方面,模擬計算結果顯示,嫦娥五號玄武巖比阿波羅玄武巖的形成溫度更低,即月球內部經歷十幾億年的持續冷卻,溫度僅僅降低了約80攝氏度。

    他們據此提出新的月球熱演化模型:月球巖漿洋晚期結晶的易熔物質,逐漸加入到了月幔,不僅為月幔“補鈣補鈦”,而且導致月幔熔點降低,從而克服了緩慢冷卻的月球內部環境,引發了長期持續的月球火山作用。

    “裹毯子”維持“年輕”與“熱度”

    月球巖漿洋晚期結晶產物為什么具有更多的鈣和鈦?十幾億年的冷卻,月球內部溫度為何僅降低了約80攝氏度?陳意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今天,從地球看月球,白色的地方是月陸,深色的地方是月海。科學家發現,月陸表面主要為斜長巖,而月海表面主要為玄武巖。這與月球的演化歷史有關。

    科學家推測,像地球一樣,早期的月球上也是一個巖漿洋,隨著降溫、冷卻、結晶過程,月核首先形成,接著不同層次的月幔出現。

    “在巖漿洋冷卻結晶過程中,富橄欖石的一些物質會在結晶早期沉淀到更深部的月幔中,而密度更輕的斜長石會向上浮動,漂在巖漿洋表面,形成月殼,也就是人們看到的月亮上比較亮的區域。”陳意解釋說。

    而巖漿洋晚期結晶的主要礦物是單斜輝石和鈦鐵礦,它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鈣、鈦含量較高,且熔點比較低。這部分物質密度很高,結晶完之后便會下沉,進入到深部月幔和月核的邊界。

    對于體積更小的月球火山活動持續時間如此之長,國際科學界有一個猜想:月表覆蓋的平均厚度達4~5米的月壤,就像一層“厚厚的毯子”,使月球內部熱耗散相對較慢。同時,與地球不同,月球沒有板塊構造,不會把地表的冷物質帶到內部,發生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給月球“降溫”,這也可能是其散熱較慢的一個原因。

    然而,長久以來,由于缺乏量化對比,人們很難知道月球內部熱耗散究竟有多慢。

    通過將嫦娥五號玄武巖與阿波羅玄武巖對比,該團隊推測,從30多億年前到大約20億年前,在月幔相同深度,溫度僅下降了約80攝氏度。

    期刊論文審稿人指出,這是一項高質量的研究。“這項研究對年輕的嫦娥五號玄武巖可能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解釋。毫無疑問,自去年月球新年齡被宣布以來,這一直是許多科學家最關心的問題。”

    論文審稿人、英國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的Richard Palin說,研究團隊的解釋得到了巖石學建模和巖石學觀察的有力支持。

    新機遇 新發展

    現在看來,月球的地質生命活動似乎已完全停止。那么,未來是否可能發現比20億年更年輕的月球火山活動痕跡呢?

    在陳意看來,這“完全有可能”,科學研究就是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

    “月球究竟是什么時候真正死亡的,到現在還是個謎。”他說,“目前,我們僅有的確鑿證據證明月球在20億年前還有火山活動,那時候它還是活的。如果將來有更多的樣品,就可以建立一個更加完整的、高精度的月球冷卻量化曲線,推測出它的地質生命活動軌跡。”

    那么,月球最新的巖漿活動證據可能隱藏在哪里?據介紹,當前科學家主要通過撞擊坑定年法,推測相關區域的大致形成年齡。“若干年后,我們或許可以采到更年輕的月球樣品,了解月球生命最晚期的內部狀態。”

    陳意認為,月球研究可能有助于解決人們認識地球過去的“瓶頸”問題。

    “由于地球板塊構造運動抹掉了很多古老的地球歷史記錄,人們尚不清楚從45億年前到35億年前地球到底經歷了哪些演化過程。地月系統同根同源,沒有板塊構造的月球地質歷史記錄非常完整、豐富,將有助我們了解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說。

    在他看來,嫦娥五號、祝融號等地外行星探測項目正在給中國地球和行星科學研究帶來新機遇。最近一年多來,隨著月壤樣品返回和首批火星探測數據傳回地球,國內的行星科研隊伍正在迅速擴大。

    陳意表示,地外行星探索將為地球科學研究“打開非常大的一扇門”。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探測,乃至地外生物等地球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標簽: 月球演化歷史 探尋月球 火山噴發 嫦娥五號土壤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