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網紅”不代表質量過硬,更不應成為監管盲區

    “去日本不得不買的20款神藥”“10款超級有效的日本小藥”……一段時間以來,日本“網紅藥”成為不少代購達人、時尚博主競相種草的爆款。但有醫學專家對其成分“扒皮”后發現,奇效背后是“膽子大、用藥猛”,很多甚至還包含違禁成分。

    不知何時起,諸如此類的“網紅”產品在市面上占盡風頭。從擠破頭排大隊的奶茶,到黃牛們扎堆炒的球鞋;從“明星都在用”的防曬噴霧到“賣斷貨”的蒸汽眼罩,五花八門中總有一款讓你欲罷不能。但拋開小清新的濾鏡,卸下高顏值的外衣,這些所謂“網紅”大都“看上去很美”。有的雖出身合法,但配方遵循的都是“洋規定”,并不符合國內標準;有的是小作坊加工,貼牌生產后搖身便成“一線大牌”;還有的本就是毫無保障的“三無產品”,紅透半邊天全靠病毒式軟文吹噓。如此種種,都讓網友含淚調侃:“走過最長的路,就是商家的套路。”

    挾流量以令市場,“網紅”產品不能如此野蠻生長。如果說在其“C位出道”之初,只有少數人被撩撥俘獲,那么隨著內容電商異軍突起,“剁手”之前刷“種草”筆記、看帶貨明星,已然成為大多數人的購物習慣。這也意味著,部分“金玉其外”的爆款,看似口口相傳,很可能謬種流傳。無關痛癢的日用品交交“智商稅”也就罷了,對于食藥產品等來說,一旦質量存憂,危害性不容小覷。某美白產品添加違規化學成分,很多愛美女性“被爛臉”;某減肥藥主推所謂“酵素梅”,結果引起肝損傷……如何保障“網紅”產品質量,有效防范安全風險,成為一道待解難題。

    “網紅”不代表質量過硬,更不應成為監管的盲區。從目前情況看,“網紅”產品攻城略地,主要通過天花亂墜的營銷宣傳,但還缺乏明確的法規來對其規范,這也讓部分夸大其詞的注水廣告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既有法律雖明確為產品提供服務的網絡平臺負有監管責任,但礙于其流量號召力,不少平臺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不必說關心產品質量了。及時補上法律空白、壓實平臺責任,方能從源頭把好“網紅”產品的質量關。依法之治必不可少,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切莫不看成分、不辨優劣就盲目跟風。

    沒有只玩不壞的套路,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接近60%的受訪者坦言“網紅”產品名不副實。要流量不要質量,單腿狂飆遲早會從神壇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