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我在上海,間歇性工作,持續性囤貨”

    以前,看朋友圈,上海的朋友們過著多姿多彩、風格迥異的生活。

    有人曬凌晨兩點的辦公樓、有人曬別墅花園酒店的下午茶、有人在精品咖啡店打卡、有人在迪士尼追逐童心。

    最近,上海居民的生活如出一轍——核酸抗原、早起搶菜、等待團購、時時盤點物資、間歇性工作/雞娃的生活

    在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編制的《世界城市名冊2020》(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2020)中,2020年上海位列Alpha +這一級別的第三名:

    在2021年中國大陸地市級城市GDP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一。

    可誰能想到,2022年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居民每天竟然要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底端而犯愁。

    我們在公眾號上發布了調查問卷:這波疫情過后,你的生活工作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收到的回復真摯、發人深省:

    @小豬:“要有良好的儲蓄習慣,應對各種風險。”

    @66 :“發現囤東西是個好習慣。”

    @小敏子-緬甸旅游攝影:“以前不管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只要有工作就算是邊走邊做,也要第一時間完成。疫情后,感覺身體健康才是第一位。”

    @周均:“喜歡小商小販了,關注到很多老人在這個社會生存的艱難!”

    @FTTFS :“二三胎不考慮,好好工作生活,過好此生。”

    我也和上海的一些朋友聊了聊,多數人的日子過得確實不易。但他們還說,這次封控孵化出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小石是上海一家外企的售后技術支持,疫情前,他過著典型的滬漂生活,工作沒日沒夜、租的是拎包入住的單身公寓、三餐基本靠外賣小哥和公司食堂投喂,工作技能備受贊譽,但生活技能不忍直視。

    在這次封控中,小石說,他的生活技能以噴井式速度提升。

    率先提升的技能是搶菜!在剛開始幾天搶菜失敗后,他在網上和朋友圈搜索各項搶菜攻略和小竅門,看到網上曾經的游戲博主,靠著一雙電競手,華麗轉行成為搶菜達人:

    他頓悟,還得靠“外掛”(工具)。于是,小石拿出了吃灰已經的筋膜槍,自此,迎來了搶菜開掛的人生,連小蔥這種奢侈品都能搞到兩斤。

    小石說,他現在的搶菜技能堪稱超市大媽級別的,除了費手倒是沒產生別的生理傷害。

    其次,封控倒逼他的廚藝得到了質的提升。切土豆絲已經不在話下,做糯米紅豆沙甜湯、蒸包子這種難度不低的食物都難不倒他了。

    小石說,廚藝能有這般提升,要多虧公司那位有生活智慧的大姐。

    宣布封控后,小石囤了一堆冷凍食品、半成品、方便面,按照封控一星期的量計算,想著四天怎么都夠了。

    大姐提醒她,買個鍋吧,煮個粥、下個面也好,老吃這些半成品不健康。

    現在,被封在家里三周的小石說,解封后回公司上班他要送一面秀著“一鍋之恩”的錦旗給那位大姐。

    他聽大姐的話,買了炒鍋、煮鍋和電飯鍋。

    他在一周后把囤的半成品消耗殆盡后,這些鍋派上了用場,多虧它們,讓他學會了煮飯、做雞蛋面、和甜品,這讓他存活至今。

    不過,讓小石沒想到的是除了搶菜技能和廚藝得到跨越式提升之外,自己的味蕾也得到了意外的進化,他已經能從炒包菜中吃出薯片的味道了。

    小石覺得自己距離從一碗米飯中嘗到麻辣燙、小龍蝦、火鍋、燒烤的滋味不遙遠了。

    網友云:人生三慘——人在上海、錢在股市、菜在京東

    小石說自己三慘占全了,但在這慘淡的生活里,他也被迫開發出好多令自己意外的新技能,“如果不封控,我都不知道自己這么能干!”

    大衛是一家公司的碼農,雖然不像互聯網大廠人那么忙碌,但細算起來工作也占據了他多一半的生活。

    封控后,他所在團隊負責的那條產品線產量減半。

    雖然薪資變相減了三分之一,但大衛也迎來了意外之喜,那就是曾經卷的你死我活的職場人,現在終于喜提八小時工作日了(雖然八小時中間要穿插各種雜事而碎的像玻璃渣)。

    一開始,大衛很不習慣,上海大部分地區停擺,要推進工作真心好難。他只能想辦法轉移注意力,用食物來治愈工作帶來的焦慮

    后來他逐漸適應了慢節奏,不再把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開始用多余的精力研究蔬果保鮮技術

    大衛說,現在這高超的蔬果保鮮技術可比會寫代碼有用多了。

    或者,琢磨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如何找到完美的平替這種生活小智慧。

    當然,最厲害的還屬當團長。

    大衛沒想到,當初學的excel表、協同文檔、思維導圖這些辦公技能,竟然在這時有了用武之地。

    技能,總能貼合環境,給你意外驚喜。

    大衛每天忙工作之外的事情忙得樂不思蜀,偶爾也會對公司感到愧疚。其實在這次封控中,公司還是相當仁義的,給員工送了兩次物資。

    大衛云:第一次拎著一袋青菜有了拿年終獎的喜悅。

    在蔬菜蛋肉是硬通貨的當下,公司此舉比得上給員工升職加薪了。畢竟現在title也不能換菜吃。

    但封控時期的打工人對工作投入的熱情實在有限。因為大家要留著精力搞大事情。

    比如,每日必打卡的項目——核酸抗原、搶菜團購。畢竟溫飽才是人類的第一需求,其他——包括工作——都是浮云,得給肚子讓道兒。

    于是,網上有很多像大衛一樣的打工人,終于媳婦熬成婆婆、打工人 (短暫) 熬成了甲方,有了不按時交活兒也硬氣的理由。

    雖然,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但老板和合作伙伴還是很有人情味的,知道封控區生活不易,所以在工作方面開始貫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政策。

    工作要求降低了、和你討論工作的話術也講究了,從過去地直來直往演變成經典的“三明治談話法”。

    如果職場一直這么有人情味,我相信KPI、EPM都會很好看,最終員工與企業和和睦睦實現雙贏。

    現在上海的打工人,大家還是很忙,但沒幾個正經忙工作。以前,工作是正事、要事;現在,工作是“點綴”封控生活的小事。

    班尼作為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精英,一直把邊界感、社恐掛在嘴邊,在自己鋼筋水泥的房間里活成了“罐頭人”,左鄰右里一概不識。

    一層兩戶人家,住了一年多的他,甚至不知道對門是男是女。這次封控,班尼意識到:想要活命、得靠鄰居

    封控不久后,班尼也加入了業主群,但也就是個充數的隱形人,他只閱覽、不發言、不附議、不回復

    一周后,班尼的眼鏡壞了,他家里沒有備用的,眼鏡壞掉就無法開工,所以班尼迫于無奈,在群里問了一句,誰能幫忙修眼鏡,或者誰有多余的同等度數的眼鏡,他想買一副。

    結果中國好鄰居舍了自己的眼鏡,幫他修好了。

    封控二十多天,班尼除了靠團長保命之外,就靠身邊這些最熟悉的陌生鄰居救濟。

    吃的不夠,鄰居積極投喂,所需品短缺,鄰居慷慨解囊。

    古人云:“買鄰之直,貴于買宅”。“封控之后,我才明白危難時刻,能救急的只有周圍的好鄰居。”

    現在的班尼,社恐被治好了,和鄰居們以物易物搞得風生水起。

    也不高冷了,積極投身小區建設,在大風大雨天,和鄰居們大晚不辭辛苦冒雨幫忙卸物資。

    人間有真愛、真愛在鄰里。

    七七作為新媒體人,直言這次疫情對她改變最大的就是消費習慣。“曾經,我在盡力靠近斷舍離 (認同但沒有執行) 。現在,吃一袋,囤三袋。”

    七七說,現在,看到冰箱這樣,我心里才安。

    過去,我們以為“斷舍離”能讓我們過一種“陶淵明式”的生活、攢一筆“葛朗臺式”的金錢。封控時期,明白了應囤盡囤才是活命的硬道理,斷舍離?還是暫緩再議吧。

    那些多到撲出來的存貨,它們能讓我們在極端情況下大概率繼續做人,為地球物種的多樣性添磚加瓦。

    網友云:“如果現在生活在上海的你,身體健康、家里還有一點余糧、小區能有團購、沒有生病的父母和小孩、沒有寵物,已然足夠幸運了。”

    疫情讓我們錯過了生命中很多本該享受的美好事物:花明柳媚的春光、盡情盡興的聚會、美妙自在的旅行,以及最重要的,原本對生活應該飽有的安全、熱情、充滿期待的人生態度

    在封控的日子里,我們除了用丹尼爾·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里的那句“世間萬物,只有有用處的,才是最寶貴的”來當座右銘,用低欲望熬過苦難生活外;只能日日祈禱,封控早日結束,讓大家重返人間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靜思,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我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