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滴滴等待31天后

    前路不定的滴滴,終于有了一個確定的時間點。

    4月16日,滴滴(DIDI.US)官方發布消息,將于(2022年)5月23日舉行臨時股東大會,就公司從紐約證券交易所自愿退市進行投票。在退市完成前,公司將不會申請其股份在其他任何證券交易所上市。

    此后,圍繞滴滴上市產生的風波或許會告一段落,關于滴滴的審查結果、APP何時上架、未來是否會在別處上市等諸多問題,答案可能也會慢慢浮出水面。

    而今天,距離5月23日還有31天。

    答案尚未給出,滴滴的麻煩卻按捺不住。4月20日,自媒體“大廠青年”爆料道:滴滴調整推進到人力了,指標20%左右。在一個交流群中,也有滴滴人士表示:“滴滴最終的裁員要到50%,我就是第一批被裁的。”同時,“杭州滴滴基本上裁完了,剩下的要求回北京。”

    燃財經留意到,早在今年2、3月就有滴滴裁員的消息傳出,當時消息稱:今年2月,滴滴做出總體裁員20%的決定,網約車、兩輪車、貨運等業務都有涉及。并且滴滴貨運首當其沖,成為裁員“重災區”,早在2、3月就傳出滴滴貨運裁員,并且裁員比例達50%、70%。

    近期,滴滴裁員更進一步,此前裁員消息傳出時“尚未受影響”的國際化業務也開始進入裁員流程。多名滴滴員工在脈脈平臺表示,國際化部門從3月開始持續裁員,國內的產研團隊被裁,海外市場也將繼續收縮。

    整體來看,正如“大廠青年”爆料所說:“滴滴一些職場又要搬工位了,可能重回總部辦公,反正空著也是費用,不如重新組合在一起。”

    滴滴內部大調整,外部亦不太平。4月20日,滴滴旗下的DiDi Food Japan公司發布消息稱,將于5月25日在日本停止外賣送餐服務。同時,據鳳凰網科技報道,一份滴滴南非司機端公告顯示,自4月8日起,滴滴應用不再在南非所有地區提供服務。

    除此之外,頻頻傳出的滴滴“與海馬汽車合作”、“收購國機汽車”、“并購曹操出行”等消息均被否認。

    滿紙滿頁,沒有一個滴滴的好消息。而對于外界的種種傳言,滴滴也始終三緘其口。

    但對于滴滴的未來,多數觀點認為“穩”,“畢竟存量業務也不少”。同時,“滴滴的地位暫時還無法取代。雖有高德美團等同質化打車平臺,但叫車效率,乘車質感還是有差距。”

    但從2021年7月2日,滴滴被啟動審查以來,8個多月的時間過去,滴滴付出的代價也不小。4月16日,滴滴同步發布了2021年Q4未經審計的簡明財務業績。拉長時間軸來看,自審查開始滴滴就明顯走起了下坡路。

    2021年Q3,滴滴總收入427億元(人民幣,以下未注明則同),較2021年Q2減少55億元。到了2021年Q4,這一情況繼續向下發展,Q4收入較Q3再減少15億元。在單量方面,Q3交易量已經較Q2減少1.49億筆,到了Q4又再較上一季度減少了6400萬筆。

    制圖/燃財經數據來源/滴滴招股書及財報

    根據燃財經從網約車司機及乘客處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如果滴滴公布2022年Q1數據,這些數據或將更差。

    目前來看,滴滴的出路在于結束審查、上架APP、恢復新用戶注冊,讓一切回到上市風波發生之前。但這些愿景,或許還需要更多時間。即使美股退市,滴滴也很難一帆風順。

    滴滴“掉肉”

    中國出行業務是滴滴的“頂梁柱”。滴滴2021年Q4未經審計的簡明財務業績顯示,2021年Q4滴滴總收入為408億元,其中中國出行業務收入375億元,國際業務收入10億元,其他業務收入23億元。

    按此計算,中國出行業務對滴滴總收入的貢獻比達91.9%。有滴滴相關人士直言,“網約車業務賺錢養其他業務。”但自2021年7月2日滴滴被審查以來,滴滴中國出行業務就在承壓,2021年Q3與2021年Q4,滴滴中國出行業務貢獻的收入、訂單量以及GTV都呈現下行狀態。

    從近期網約車市場大勢,以及滴滴司機處得到的消息來看,預計滴滴2022年Q1的數據還會更差。

    在疫情的多番沖擊下,出行市場表現不佳。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4月12日發布的3月網約車運營數據顯示,2022年3月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共收到訂單信息5.39億單,同比下滑超29%。

    “最近天氣好,大家出門打車也少了。冷的時候一公里、兩公里,大家可能就會打車,但現在天氣暖和,大家就愿意走走或者騎自行車了。”北京的一位滴滴司機表示。

    同時,排除天氣等短時原因,經受疫情的沖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以及大環境都在改變。

    “大家花錢都越來越謹慎了。”司機齊師傅說道。這一情況也表現在高價車型收入減少幅度更大上面。3月18日,一位專車司機告訴燃財經,“上個月流水才5000元,現在每天就幾單。如果不是下雪等不好打車的狀況,打專車的人很少。”

    “游客和企業員工也占了客源的很大一部分,但現在疫情管控,游客少了很多。另外很多企業打車用戶,比如互聯網公司的加班打車報銷,也是我們的客源。但現在企業正在收縮這一部分開支,有位乘客就說,之前他們加班打車不論車型,專車、快車都可以報銷,現在就只讓打快車了。更別提互聯網公司裁員,這也使客戶少了一部分。”司機齊師傅說道。

    這是網約車行業的大勢,無論是對于滴滴,還是其他平臺來說都是一樣。一位曹操出行司機就告訴燃財經,“曹操出行有一個一天跑滿23單獎勵140元的補貼,但現在的訂單情況,連這個獎勵都拿不到。”

    除了網約車市場整體單量減少,曾經的網約車市場“霸主”滴滴還面臨著乘客和司機的流失。普華永道旗下戰略咨詢公司思略特2018年發布的一份《出行市場的下一個五年》研報顯示,2018年滴滴占據國內網約車市場91%的份額。

    如今滴滴的“霸主”地位未有變化。易觀千帆數據顯示,2022年3月,中國“城市用車”行業共61個相關APP,月活躍人數7090.53萬人,其中滴滴出行占據第一位,月活躍人數4442.79萬人,比第二名嘀嗒出行的1491.22萬人多出了2952萬人。

    但滴滴也在“掉肉”。據易觀千帆數據,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滴滴月活躍人數的行業滲透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但自2021年7月審查開始之后便一路下跌,到2022年3月,行業滲透率為62.66%。

    制圖/燃財經數據來源/易觀千帆

    一位乘客表示,“在打車之前會對比一下高德和滴滴的價格,哪個便宜用哪個。”而事實上各個平臺打車的成本相差無幾,帶來價格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平臺的補貼,但前途未卜的滴滴,補貼已經嚴重下滑,“最近打滴滴,都沒什么補貼。”于是乘客轉向其他平臺也是情理之中。

    除了乘客,司機的一只腳也“踩上”了其他平臺的船。燃財經接觸到幾位司機,均在滴滴和其他平臺同時跑,“注冊了高德和滴滴,哪個平臺有單就跑哪個。”至于是否會被滴滴監控和責罰,司機則表示,“滴滴現在也無力強管制司機了。”

    對于留在滴滴,最大的吸引力則是滴滴的“盤子足夠大”,“現在還是滴滴的單量比較多,只不過同時司機也比較多,所以大家分到的單也就那樣。”

    此外則是滴滴可以報銷運管罰款,“在北京跑網約車要求人證、車證,但跑車的幾乎都是外地人,雙證齊全根本不可能。每次被運管抓到就罰一萬元,滴滴是報銷這個罰款的,其他平臺不報。”

    何處求生?

    “頂梁柱”中國出行業務之外,滴滴其他的業務表現亦不佳。

    根據滴滴招股書和財報數據,滴滴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個板塊,包括由中國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等業務組成的中國出行業務,由國際出行和外賣等業務構成的國際業務,以及由共享單車和電單車、車服、貨運、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業務組成的其他業務。

    國際業務曾經是滴滴的滿懷期望的重點。2018年,滴滴成立戰略業務事業群,下設國際事業部。2020年7月,從高盛跟隨柳青來到滴滴的副總裁朱景士接管國際事業部,可見滴滴對國際化業務的重視。2021年7月,滴滴還在招股書中披露,計劃將約30%的募資金額用于擴大中國以外國際市場的業務。

    但目前來看,這一業務帶給滴滴的希望有限。根據滴滴2021年Q4未經審計的簡明財務業績,2021年Q4滴滴國際業務貢獻收入為10億元,較2021年Q3持平,在交易量上,2021年Q4滴滴國際業務交易量為4.84億筆,較2021年Q3減少1500萬筆。

    同時,從凈利來看,2021年Q4滴滴國際業務調整后EBITA(非公認會計原則)為-18億元,2021年全年凈虧損58億元。

    在日本東京的新新告訴燃財經,“日本有Uber、滴滴,還有兩個本土的打車平臺,但大家基本上都不會用APP打車,一是因為日本出租車貴并且電車比較發達,一般不打車。二是即使有要緊情況需要打車,也不需要使用打車APP,因為日本很少有打不到車的情況。”

    燃財經在小紅書等平臺看到,多數分享在日本使用滴滴打車經驗的用戶為前往日本旅行的中國游客。

    燃財經兩位在澳大利亞的朋友,一位表示,“只用過幾次Uber,并沒有用過滴滴。”另一位朋友則提及,“聽有朋友說用過幾次滴滴,之前價格還行,但后來油價上漲價格就貴了。”但整體來看,澳大利亞不存在不好打車的情況,“在市區的話,還算好打出租車。”

    至于滴滴在日本的外賣平臺,新新則表示,“沒有聽過。”在近日滴滴退出日本食品配送服務的相關報道中,也有報道提到:滴滴食品于2020年起在日本提供外賣送餐服務,該公司與Uber Eats和出前館競爭激烈,用戶數量等似乎無法增加。

    資料顯示,滴滴國際業務從2018年與巴西網約車公司99合作開始,之后在拉美地區發展較快。在同一年,滴滴進入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等地。2021年,進入非洲市場。滴滴官網顯示,除中國外,目前滴滴國際業務覆蓋阿根廷、澳大利亞、埃及、巴西等15個國家。

    但如今滴滴退出日本外賣業務,又撤出非洲、俄羅斯市場,滴滴的海外之旅看來并不順利。

    包含新業務的其他業務更是“吞金獸”。滴滴2021年Q4未經審計的簡明財務業績顯示,第四季度調整后EBITA虧損39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業務虧損18億元,其他業務虧損30億元。

    而其他業務虧損的主要矛頭指向社區電商新業務橙心優選。2020年6月,乘著社區團購之風,滴滴上線了橙心優選,采用“當日下單+次日送達+門店自提”的模式。憑借著滴滴出行、花小豬、青桔單車的導流,橙心優選的業務也快速鋪開。

    隨著滴滴出行形勢急轉直下,以及生鮮電商業務本身存在的難題,2021年12月,橙心優選入口從滴滴APP上下架,2022年3月,橙心優選全面全線關停。橙心優選已成歷史,但留下的虧損卻是真實且巨大的。滴滴在2021年Q3財務數據中披露,2021年Q3投資損失凈額為人民幣 208億元,主要由于對橙心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投資損失。

    現在造車業務取代橙心優選扛起了滴滴新業務的大旗。但坦白來說,造車依舊是一項“吞金”且看不見未來的業務。今年3月,消息傳出滴滴已啟動造車計劃,代號為“達芬奇”,將在今年6月份對外公布。同時,滴滴造車業務已啟動招聘,“開出年薪80萬挖人”。

    滴滴、小米、OPPO、恒大……人人都想造車。但造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6年底,蔚來CEO李斌對外公開稱,沒有200億元不要造車,此后造車也有了“200億門檻”之說。2017年底,小鵬汽車完成A+輪融資的時候,創始人何小鵬也表示,以前看別人造車覺得100億元太夸張了,現在覺得200億元都不夠花。

    在高門檻之外,造車同生鮮電商一般,亦難見盈利的希望。3月28日,已經造車8年的蔚來披露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蔚來2021年凈虧損達到40億元,目標是2024年實現收支平衡或達到盈利。

    這樣的前景,滴滴的造車業務會是下一個“橙心優選”嗎?

    31天后是黎明嗎?

    市場對滴滴仍有期望,比如在雪球社區,就有用戶表示,“10個月禁止下載注冊,對手都沒能翻起風浪,說明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很強大,一旦恢復上架注冊,失去的份額大概率很快會搶回來。”

    以及,“現在打車特別是高峰時期和四五線城市還是得滴滴,別的平臺要不就是運力不足,要不就是未開通城市。想將滴滴這塊大蛋糕分走還需時日,T3、曹操、享道等雖說去年以來訂單量有所增長,但那也是實打實用錢砸出來的用戶,等補貼模式一結束就要考慮用戶回流的問題。”

    但一切都需待滴滴“蘇醒”,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解決美股上市風波,恢復正常注冊、運轉。

    “司機其實是可以注冊的。”一位2021年底注冊滴滴的司機告訴燃財經,“如果你是租車,租車公司會幫你解決注冊、車證等一系列問題。”

    2月28日,燃財經曾向滴滴客服咨詢新司機注冊問題,在沒有下載過“滴滴車主”APP的前提下,客服表示,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搜索《滴滴司機注冊》上傳資料,審核通過后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與您聯系并協助處理”。當日,燃財經使用該小程序,也確實可以進行提交資料等程序。

    來源/燃財經截圖圖/《滴滴司機注冊》小程序頁面

    更大的問題在于新乘客的注冊和使用,在這一方面,目前尚未發現突破政策的漏洞。這導致滴滴能發揮的空間,僅剩已注冊的存量用戶。

    在滴滴禁止注冊的另一側,其他平臺正在正常發展,甚至擴張。自滴滴APP被下架后,其他出行平臺迅速發起攻擊,并搶奪了一部分訂單,數據顯示,在滴滴下架的“窗口期”內(去年7月至今年2月),T3出行的訂單量增長了113.1%,曹操出行則小幅增加6%。

    不過即使滴滴解決美股上市風波,恢復正常注冊、運轉,橫在滴滴面前的還有合規難題。

    2021年9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加快推進網約車合規化的通知》,加大了合規要求,其中表示:即日起,不得新接入不合規車輛和駕駛員,并加快清退不合規的駕駛員和車輛。對仍新接入不合規車輛和駕駛員的網約車平臺公司,要依法依規查處,并將有關情況報至交通運輸部。

    而據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披露的信息,2022年3月網約車合規率中,滴滴旗下的小豬打車倒數第一,滴滴出行排名倒數第二。數據顯示,2022年3月訂單量超過30萬單的18家網約車平臺中,滴滴出行接單車輛合規率45.9%、接單駕駛員合規率為62.8%、訂單合規率為47.9%;花小豬打車的合規率則分別為32.9%、48.7%、32.3%。

    為了合規,滴滴目前有派單時向合規司機傾斜,以引導合規的傾向。比如有消息就表示,4月26日開始,部分城市將改版升級口碑值,比如佛山、福州、亳州。在改版升級的口碑值下,雙證司機為70分,單車證司機為45分,而單人證司機則只有15分。分值的差異,將使雙證司機能接到更多優質單。

    這對于司機數量龐大,達1300萬,且多數為早期“蒙眼狂奔”、低門檻招攬入駐的滴滴來說,這點努力實為杯水車薪。從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數據來看,有50%的滴滴車輛都不合規,也有近40%的滴滴司機并不合規。而滴滴上報給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的數據,似乎還不是滴滴平臺的全部。

    不過實現合規,實現正常發展,都是后話。擺在滴滴面前,更切實的難題是活下去,活到風波解決之后,此后才是發展問題。也是基于活下去的前提,滴滴也在裁員、降本增效,并將部分業務收縮,將有限的精力放在核心業務上來。

    現在距離5月23日,滴滴退市的股東大會還有31天。但圍繞滴滴的風暴,或許并不會就股東大會而結束。

    *文中新新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你還看好滴滴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燃次元”(ID:chaintruth),作者:謝中秀,編輯:饒霞飛,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