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疫情中鄰居給我留的字條

    3月以來,全國多地因疫情封控,

    上海、廣州、吉林、江浙,

    東北和西南的邊境小城......

    人們足不出戶,

    核酸檢測成了唯一能和真人打交道的機會。

    當尋常的溝通變得不可行,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發地回歸

    一種更為傳統的交流方式——

    手寫字條。

    收到幫助的老人充滿儀式感的感謝信(下)困境中的老人顫顫巍巍寫下的藥品求助(上)

    不會用手機的獨居老人通過字條求助,顫顫巍巍地寫下急需的藥品、物資,又認認真真地為幫助ta的人寫下滿滿一頁的感謝信。

    多年沒說過一句話的鄰居,

    通過字條破冰,互換物資、互相鼓勵;

    公共區域,

    有被困的打工人張貼出求助信,

    也有熱心人士貼出自己的聯系方式,

    伸出援手。

    日日夜夜奮斗在一線的

    抗疫人員、快送員,

    因一張匿名的感謝字條破防,

    而他們許久見不上面的家人,

    也只能通過字條傳遞思念……

    疫情中,人們通過字條進行對話

    我們想通過“字條”記錄

    這場疫情中人與人之間特殊的情誼:

    “我們都在經歷,

    我們還擁有彼此。”

    愿這一張張充滿溫度的字條

    能帶去一份慰藉和希望。

    01 被看見的老人

    來源:查微微

    “有一個懇求:最好能有一個番茄(已經好久沒有吃過了)。”

    “非常非常不好意思,我自己也對自己的這種不正規方式感到慚愧。”

    4月18日,上海

    疫情期間,一位不會用手機買東西、付款的老年人,給鄰居寫了一封求助信。

    他只是想要得到一個番茄,卻在字條里反反復復說著“抱歉”、“麻煩了”、“不好意思”。

    好在故事的后續是,老人收到了小區鄰居給的番茄。還有更多網友表示,等疫情結束要給老人郵寄番茄。

    來源:Anita

    4月10日,上海長寧

    “隔離第十天,對門的爺爺奶奶來敲門。他們說實在沒吃的了,也不知道我們是不是在買些什么(團購),遞來一張紙條,想要我幫忙留意的,如果有的話幫他們多買一份。我給了他們雞蛋、牛奶、米,然后教會了他們在群里接龍。”

    來源:王也

    4月4日,上海

    一對95后小情侶,租住在上海浦東的一個老舊小區里。小區封控后,他們在微信群里看到老人們笨拙而艱難地參與團購,就在樓下貼了張字條,表示愿意幫老人們網購物資。

    來源:soso

    4月10日,上海

    “小區有位67歲老人患有糖尿病,要靠大量的藥物維持,其中像胰島素這類的藥需要冷藏,只有醫院有,自己買都買不到。

    眼看著馬上就要斷藥,沒有微信的老人顫顫巍巍地寫下了急需的藥品和物資清單,托人發在了小區群尋求幫助,大家都積極幫忙想辦法。當這種事就發生在身邊,真的好焦慮。”

    來源:王小貓

    4月8日,上海

    “第一次切身感知到,此次疫情從一粒沙變成一座山壓在了自己身上,是這天上午,母親哭著打電話說,外公的腦梗常用藥就要吃完了。我們打遍了熱線電話都無人接聽,線上平臺也無法買到,只能絕望地在各種微信群發求助。

    半小時后,一位素未謀面的‘高姐’出現了。她輾轉數家藥店,最后在醫院買到藥,留了字條交給志愿者就走了,只留下一句,‘不用放在心上。’”

    來源:者耳米斗劉家妤

    4月20日,上海

    “疫情下,老年人配藥一直是個大問題。后來上海面向全社會征集幫老人配藥的志愿者,我朋友立馬就報名了,他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份這樣的求助。字條上這一聲‘同志’讓他挺感慨的,有一種穿越的歷史感,也有一份重重的使命感。他說,‘也許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征吧。’”

    來源:高捷

    3月31日,上海

    “給對門80歲的上海阿婆留了字條,告訴她有需要的話可以打我電話。沒想到阿婆居然回信了,還將自己家的蔬菜洗干凈掛出來共享。

    這一來一回,突然覺得封控也沒那么可怕,還會聽見阿婆的收音機里傳來的越劇聲,夜會過去,燈再亮起來。阿婆的字真好看。”

    來源:王逅逅

    4月9日,上海

    “給鄰居大爺打了個電話,問他還需要些什么吃的,跟他大概說下我團購了三家的牛奶,估計過兩天就能到。

    過了一會兒他來敲門。先給我了兩大盒新的小人書(之前知道我喜歡看漫畫),然后從懷里拿出一張紙,還有5張嶄新的鈔票……我想趕緊找他兒子的微信把錢打回去。”

    來源:只想吃喝玩樂買的Mika

    4月9日,上海

    “前幾天,我給樓下一對失獨老人送了雞蛋牛奶,因為當時爺叔阿姨硬要給鈔票,搞得我拔腿就跑。第二次給黃瓜,我就寫了張小字條……今天打開門拿抗原,看到了一包東西,我還以為發物資了,原來是爺叔阿姨的回贈。”

    來源:寶山發布

    4月上旬,上海

    寶山鎮的獨居老人、退伍老兵鄭老伯給居委會寫的感謝信。他的兒子說:“有些事,我雖然想到了,但因封控做不到。有些事,我還沒想到,居委會同志都想到了,真使人感動。”

    來源:zouyili

    “昨日意外收到鄰家妹(系貴公司員工)送來的肉、大米、蔬菜等物品。我們猶如旱逢甘露、雪中送炭。”

    4月中旬,上海

    “公司為獨居老人準備了物資禮包,我就申請了一份,分發給我們這棟樓里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沒想到收到了這么精心的感謝信。”

    來源:棒頭糖頭太大

    4月13日,上海

    “隔壁鄰居阿姨沒有線上支付,昨天直接幫阿姨轉了她買面粉的錢,阿姨今天拿現金給我的時候還送了一張字。”

    《春日》這首詩是朱熹寫的。朱熹一生沒有渡過淮河到達北邊的泗水,詩里描繪的春日美景暗喻了他心中的美好愿景。阿姨應該也是想借著這首詩,表達對解封生活的期盼吧。

    來源:海陽融媒

    “餃子、海參必須吃了,小米粥一定要喝一碗!”“統統吃掉!??”

    “又是一天不見面!戴先生你房租到期了,真拿家當旅館了......” “哎!”

    3月末,山東海陽

    海陽疫情防控人員一個多月都奔波在一線,忙著接聽各種求助電話,卻沒時間和妻子打一通電話。兩人每天只能通過手寫的信息對話。

    來源:白城日報

    3月22日,吉林洮南

    堅守抗疫一線的公安夫婦深夜回家,發現12歲兒子給他們留下的字條,瞬間破防。近半個月的時間里,他們每天早出晚歸,總是不忍心吵醒孩子,只是匆匆看一眼也就知足了,沒想到孩子這么想他們。

    來源:文匯報

    3月中旬,上海

    一位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母親,每天忙著為閉環管理的居民們提供核酸檢測,經常就是通宵達旦。難以見到母親的孩子給媽媽留言,希望媽媽回家能親親自己。

    來源:清心茶語杯子控

    4月17日,上海

    “昨天我去養老院辦事,看到這暖心一幕。爺爺今天八十歲生日,奶奶做了爺爺喜歡的飯菜送過來,還寫了紙條鼓勵爺爺。

    因為疫情管控從3月12號開始封閉管理,奶奶經常來看望爺爺,并留言鼓勵好好吃藥吃飯。人間自有真情在,一聲老伴叫得人心暖暖的。”

    03 重新恢復的鄰里關系

    來源:RRui

    4月13日,上海

    “本來用備忘錄寫的,想截屏隔空投送,發現根本搜不到鄰居,只能采用原始小紙條的方式詢問情況。”

    來源:苦情蘿卜干

    4月13日,上海浦東

    “鄰居一家三口確診,昨天夜里已經被送到青浦隔離倉。因為匆忙,走前她把狗放在院子里,拜托我照顧他家的小白,又擔心下一個拉走的可能會是我,就在門口又留下了這張紙條貼。如果下一個拉走的是我,小白就拜托大家了……”

    來源:玉蘭花苑小區居民

    “我和日本的家人已經2年多沒見過面了,幸運的是我遇到了這些可愛的貓貓,和它們在一起讓我得到了一些安慰。”

    “謝謝你對小貓們的幫助,希望你回到日本一切順利,和家人團聚。”

    “可以加我,更新喵喵近況,如果你想念它們的話”。

    3月7日,上海徐匯

    一位兩年沒有回家的日本友人,在回國前留下了一張紙條,表達了對小區里流浪貓的不舍。在這張紙條的下面,是附近的貓友們和他的各種互動。

    來源:淮女士

    4月15日,安徽淮南

    “居家隔離第14天,小區的孩子們在家無所事事又無心學習,便開始蠢蠢欲動,想著法子和外界溝通。

    今天在廚房洗碗,突然發現一根繩子在窗戶外搖曳,原來是樓上小朋友寫的字條,太可愛了!既然飄到我這兒了,那就回復逗逗他吧。”

    來源:投稿

    “我們是安徽省安慶市來上海打工的工人,由于物資不足,自5號以后,每天只能吃一餐飯。”

    “發了求助后,不到幾小時,就得到了援助,謝謝大家!”

    4月9日/10日,上海

    安徽來滬打工的8個小伙因疫情被困上海,物資不足,也無處可買,他們情急之下發出了求助信。沒想到不到幾小時,就得到了居委和鄰里的援助,感動萬分的他們又寫下了感謝信。

    來源:話匣子FM

    4月19日,上海古北

    不少外賣快遞員因為疫情管控,不能回自己的小區,也沒有賓館可以接收,只能外宿在武寧路的橋洞下,條件非常艱苦。居住在附近的陳女士在網上得知了這一消息,向熟悉的店點了150份板栗燒雞飯送了過去。小哥們想說聲謝謝,但也沒有紙,就撕了一個紙箱聯名寫了封感謝信。

    來源:ginkbugo

    4月6日,上海

    “封控前囤了大量的蔬果,卻忘了洗潔精。這類生活必須品在疫情間的稀缺程度不比糧食低。抱著最后一線希望,去小區群求助,表示可以用麥片換。另一棟樓的鄰居立刻就悄悄送了過來,沒有要麥片。”

    來源:rxl7499

    4月17日,上海

    “今天情緒也有點不好,在朋友圈吐槽了一下,馬上收到好鄰居的安慰禮包,淚目了。因為你們,我依然相信這座城市,一定會涅槃重生的。”

    來源:橙花

    4月3日,上海閔行

    “本來擔心別人不敢拿,沒想到今晚開門丟垃圾的時候,發現菜已經被拿走了,門上貼了小紙條。突然覺得疫情沒那么可怕了,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

    來源:Jainu

    4月1日,上海

    隔離第一天,樓下阿姨給送菜飯吃。“阿姨很怕貓,所以把紙條從門縫里塞給我,我要開門看,貓一起跟到門口,阿姨嚇得立刻跑下樓了。之前她因為養貓對我一直挺有意見的,即便這樣還要給我菜飯吃,嗚嗚真的好感動。”

    來源:小白

    4月17日,上海徐匯

    “疫情期間,收到來自公司和街道的物資,頓時家里的菜和肉都吃不完,就在小區的群里問問有沒有需要的鄰居朋友。我在給他們的物資上,附上了一句想跟他們說的話。”

    來源:D.March

    4月初,上海

    小區群里,一個女孩過生日吃不上蛋糕,鄰居立馬做了一個送給她。

    來源:白桃啵啵咸奶蓋

    4月8日,上海

    “來自鄰居的暖心投喂,雖然不喜歡巧克力,but小紙條真的很戳我。”

    來源:Dr.恒

    4月中旬,上海

    “我們知道鄰居家有小朋友,就特意去找了些益智玩具和漫畫送過去,小朋友開心得不得了。鄰居偷偷回贈了一瓶酒,還約好疫情后共飲。鄰里關系從來沒有這么和諧過。”

    04 社區里的“物資銀行”

    來源:宗女士

    4月20日,上海古北

    “自4月1日封控開始,我們有鄰居在客梯里放了一個架子。大家把自己的‘存貨’拿出來,組成了一個免費小超市,自放、自取、自由選擇。十幾天來,不斷有補貨上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也是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的小縮影。”

    來源:秦先生

    4月15日,上海浦東

    “一個多月沒回家,今天收到一張圖,鄰居們自己搞了一個暖角,分享東西,看著很安心。”

    來源:可愛多啦

    4月18日,上海

    “ 每天都是我們鄰居之間互發物資。”

    來源:防疫工作人員 張女士

    4月1日,上海徐匯

    街頭,有人為在外值守的防疫人員提供愛心飲品。

    來源:米高

    4月19日,上海黃浦

    上海黃浦區一小區給外送員準備的免費自取食物,由業主眾籌設立。不少外送員都表示很驚喜,也很感動。他們日日夜夜地奔波各處,留給自己的時間經常也就只夠在車上啃塊面包。

    05 高校里那些事

    來源:zw

    4月16日,上海楊浦

    “85歲的周老師,收到校友們送去的物資,手寫的溫暖…… ‘師生情緣肝膽照’,感謝我們的99級同學們。”

    來源:小魚公主醬

    3月底,重慶

    比起全社會的封控,校園里的封控開始得更早一些。在全國各大高校中,都出現了不少類似的字條,大家都在祈禱疫情快快過去,能盡情享受大學生活的美好和自由。

    來源:愛吃青菜的胖胖

    4月5日,山西晉中

    “封校期間,突然看到校園里不知道誰貼的小紙條,好可愛!疫情快消失!”

    來源:木南子

    4月18日,上海楊浦

    “封閉管理期間,學生不慎打碎了溫度計,水銀灑了出來。因為專業人員進不來,安排好學生離開房間后,作為輔導員就在專業人士“云”指導下勇敢地上手處理了。第二天中午,收到了這個寢室留下的暖心小卡片。”

    來源:志愿者張女士

    3月29日,吉林梅河口

    一車主把車停路邊卻沒鎖,還給防疫志愿者留紙條:車未鎖,志愿者可進車休息!最起碼擋風。

    來源:諭我心歡

    4月2日,浙江桐鄉

    “同事是一線防疫人員,今天收到一份匿名慰問品,內心非常感動。”在不少疫情嚴重的地方,都有類似通過外賣、快送向一線工作者獻上慰問和感謝的例子。

    來源:沈陽廣播電視臺云盛京

    4月2日,遼寧沈陽

    沈陽一對老年夫婦在家窗外貼字條,邀請防疫人員來家中休息。“支援我們的防疫人員,我和老伴可以給你們做飯。雖然我老了,但是你們要缺人我也能去!”

    來源:吃火鍋比賽全國第一名

    3月22日,江蘇常州

    “小區封樓了,大白們工作很辛苦,拿了一個大袋子裝滿疫情前囤的小零食,掛在門把手上再貼上紙條,讓他們看到了想吃就拿。”

    來源:浦東發布

    3月12日,上海浦東

    浦南醫院大白為學生做核酸,學生們送來暖心的小紙條 。

    來源:一子阿

    3月31日,安徽蕪湖

    “做志愿者的一天結束,看到居民留的紙條特別暖心。后來又收到許許多多這樣子的留言。”

    來源:Mio

    3月14日,深圳

    “破防了!大白送物資時遞來的小紙條。”

    來源:寶山發布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千言萬語,萬語千言,匯成一句話:衷心感謝。”

    4月4日,上海寶山

    一位署名為“書香琴韻”的老人,寫給醫護工作者的感謝信。

    大白寫給隔離酒店中的林杰杰來源:林杰杰

    寫在最后

    我們想,這場疫情終將會過去,我們的生活也會再次歸于平靜。

    很多年以后,當回想起2022年的這個春天,希望我們想起的不只是淚水和困難,還有這些溫馨而日常的片段,和身邊一個又一個普通而具體的人。

    解封之后,當我們再次與鄰居相見,或者在馬路上與陌生人相逢時,希望字條中傳遞的情誼能繼續延續。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條”(ID:yitiaotv),編輯:朱玉茹、余璇,責編:倪楚嬌,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