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座塔羅到MBTI,心理人格測試型內容永不過時?
最近網上沖浪的時候,你有沒有常常撞見4個字母的組合?
entp,infp,estj……微博熱搜榜、企業求職問卷上、約會軟件簡介頁面,還有微信群聊里,都能看到這些字母組合的身影。它們就像一道通關密碼,了解密語的人進入其中,展開一波波熱烈討論。
這些4字字母分類,來自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測試(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即常說的MBTI。在這套自我測試量表中,一個人的性格被劃分為4個維度,每個維度對應兩種傾向,每個人能在16個組合中找到自己的類別。
圖片來源: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ch
事實上,在最近這次大規模出圈前,MBTI在這些年一直受到網友關注,并且有穩定的“追隨者”。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從再度成為沖浪焦點之一的MBTI出發,嘗試梳理這個測試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心理測驗產品的發展脈絡和背后的傳播邏輯,討論以下話題:
MBTI在互聯網上如何走紅?時有出圈、從未離場的心理測試為什么總是讓人癡迷?其中,變化的社交環境和傳播機制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從職業分工到網絡生活,MBTI流行之路
如果要追溯時間,MBTI已經有70多年的“壽命”,在公共視野中也遠遠算不上新話題。
這個測試來源于一對母女Katharine Cook Briggs和Isabel Briggs Myers。起初,這位母親開展了一項名為“孩童教育的宇宙實驗室”計劃,向父母征集調查問卷,問題主要涉及孩子性格特征與行為習慣,每個問題只有A、B兩個選項,這是這道測試的雛形。
20世紀30年代,對性格測試感興趣的女兒加入了母親的事業,在心理學家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影響下,逐漸發展出MBTI測試的基本模板。[1]
現在我們在網上使用的測試,4個維度分別是:E(外向)I(內向),N(直覺)S(實感),F(情感)T(思考),P(感知)J(判斷),相互排列組合,就形成了16種人格類型。[2]
該測試為二戰期間的勞動力招募工作提供了支持,戰爭結束后,又在大學、醫院、教會等地方傳播,在一些國家,幾乎滲入了當時所有影響日常生活的主要機構,隨后在企業大規模流行,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少大型企業的招聘指標之一。
MBTI早已是大小招聘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 圖片來源: 微博@澎湃新聞
職場之外,MBTI人格理論也逐漸走進日常,被人發現、使用和反復討論。這個歷程則很大程度上嵌入新媒體傳播渠道和模式的變化過程中。
在最近這次大范圍走紅之前,MBTI在互聯網的討論場一直時隱時現,而參與者們也早就走出測試本身,從不同側面開啟“文本盜獵”之路。
一方面,人們在測試完成后,常常能看到/主動尋找和自己同類型的名人list,柏拉圖、莎士比亞可能是你的同類。[3]順著這個思路,人們也開始用這個框架去解釋影視、文學的經典人物,還有歷史名人。
另一方面,“萬物皆可MBTI”的同時,它的討論形式也多變起來,嵌入社交媒體傳播和流行文化的發展潮流中。
比如在韓國,前些年還只是流行給偶像劃分人格類型,在去年,就直接拍攝了觀察類綜藝MBTI inside和網劇《看見你的MBTI》。在Disney制作的首部韓劇中,MBTI也成為人物宣發的重要線索。
在豆瓣、知乎等內容社區中,人們以小組和問題為中心聚在一起,逐漸形成穩定的趣緣社群和圈層,討論著關于MBTI的一切事情:它的心理溯源,學術應用,每種類型的人有怎樣的性格特質,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和什么類型的人更匹配……
圖片來源:豆瓣
這些空間中,很多人都是MBTI的忠實信奉者和使用者,特定的人格不單單是對自己的一種解釋,甚至成為生活方式,解釋、指導著自己身上大大小小的事情。
而在微博、小紅書等平臺上,圍繞MBTI的交流則表現出碎片化、多樣化的特點,傳播范圍也相對更廣,參與主體也更易輻射到網上沖浪的“路人”們。
最典型的就是meme圖——一張流淚貓貓頭配上簡短的、描述特定性格/行為的話語,就能對應上不同類型人的特點,再引發裂變式傳播。
圖片來源:微博
總之,從工作到生活,人們主動搜索、消費或是再生產了大量與MBTI相關的內容,16種人格分裂成為成千上萬個碎片的“人格截面”,一場大型網絡傳播現象就這樣誕生了。
從星座到MBTI,是測試也是內容生意
事實上,在目之可及的范圍中,與個人心理和性格相關的內容一直都很受歡迎,從屬相、星座,到現在的MBTI,皆是如此。
這些幫助人“錨定自己”的歸類測試始終在場,只是流行的主題與形式各有變化。
新新聞主義代表人物蓋伊?特立斯對1970年代紐約城的描述里,就有星象占卜的身影。“今天,在紐約城里,很難找到一個不故弄玄虛的地方……到處都有試圖為別人解決所有問題的星象學家、相士和巫師。”[4]
而在21世紀初互聯網尚未發達的年代,我們也已經在報刊亭買來的各種雜志上做著心理測驗,“你的性格如何”“你是戀愛高手嗎”,測試完了,還可以在末頁的固定欄目看看“星座運勢”。
網絡上,大家也會通過網站直接去搜索各種類型的測試來做;BBS論壇、貼吧之類的地方,愛好者們聚在一起,形成線上社群,談論著和星座屬相有關的各種話題。
到移動互聯網逐漸興起,最早一批自媒體和軟件平臺中,星座星盤、生辰八字、塔羅占卜的身影也十分搶眼。“Alex是大叔”“同道大叔”等就是其中典型,他們的星座運勢解讀,是一些人不可缺的行動指南。
圖片來源:微博@Alex是大叔
與此同時,同好者們的聚集地也發生變化,移動到豆瓣小組、知乎、微博超話甚至群聊等更多樣的社群中。
近幾年,視頻媒介形式的豐富更是帶出了星座占卜等“古老”流量的新樣貌,它們往往和一些更具體的話題與領域結合,互動性也更強。
圖片來源:抖音
一個典例是2021年在抖音吸粉千萬的星座博主“陶白白Sensei”。其視頻內容集中在以星座情感問題上,例如十二星座如何緩解emo,這些話題牢牢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力。而“你愿意為了我去陶白白搜星座嗎”,這樣由粉絲完成的造梗和二次創作,也助力了其火爆。[5]
近幾年B站上以互動形式出現的心理測試、占卜視頻,還有小紅書上把“星座”“MBTI”等同“穿搭”“學習”“妝容”相結合的分享,也都是老主題的新表現。
圖片來源:小紅書
值得一提的,還有時不時就在社交圈刷屏的H5心理測試。
“測測你是什么小動物”“你的性格顏色”,這些測試依舊以“認識自己”為核心,題數通常不太多,很注重視聽設計,也易于轉發分享,正契合了社交媒體的裂變傳播機制,也成為社會化營銷的典型方法。
可以說,與個人心理性格相關的測試和分析是個巨大的流量球,在不同時間都維持了不低的熱度,并且時不時沖上熱搜,從特定社群出圈,引發大規模討論,也形成了龐大的市場產業鏈。
而這些測試與分析的使用,又像一個可變容器,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不同的樣態出現,也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流行趨勢甚至時代癥候。
以MBTI為代表的內容,為何經久不衰?
從占卜星座到大小心理測試再到MBTI,其內容主題、分類方式、科學性都不盡相同,所以也要避免一概而論。
不過,雖各有千秋,但它們也有共性,即在不同的原理基礎上(多涉及心理學),提供對受眾性格特點與行為模式的解釋,并提出較為模糊的建議。
從共性中,或許可以探究另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么這些解釋模式和測試總是讓人忍不住參與其中,甚至沉迷于互相討論呢?
最首要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自我、人際再到群體等不同傳播形式中對人需要的滿足。
一方面,測試的結果直接明了地給出“我是誰”的部分解釋,滿足了人了解自我的需要,且解釋內容通常是正面/中性的,既有彰顯個性的部分,又不會產生冒犯感。這種舒適的感覺也推動了人們接受、贊同和分享測試,并且投入更多時間去探究。
在建構與眾不同自我的同時,另一方面,有限度的類型劃分也讓人始終能找到自己的同類,infp找到infp,entp找到entp,有了群體認同與歸屬感。
圖片來源: 豆瓣
當然了,即便類型不同,作為參與了同一個測試的人,當infp與entp在茫茫網絡空間中相遇,他們也能立刻聊起來。測試本身就是通行的社交貨幣,讓人以低門檻、低成本的方式快速加入一個特定話語空間中。
這種想法背后,也暗含了另一重動因,即減少不確定性、獲得安全感的需要。
在信息來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紛雜零碎的網絡環境中,在外部世界光速變化的背景下,心理測試、運勢分析類的內容產品將注意力拉回來,通過一個傳播廣、解釋清晰,并且能提供安慰劑的測試或標準叫人認識自己,甚至去解釋變化的原因,的確不失為一種“心理按摩”。
經久不衰的背后,除了對受眾需要的滿足外,還有與社會化媒體傳播特性相吻合的測試特征。
讓我們來看這些劃分,不論是12星座還是16種人格,其對應的就是簡潔的、具體的標簽,而標簽正是社交媒體時代內容篩選、定制與個性化的外顯。在這里,具體的人格類型被展示在社交主頁上,成為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現的一部分,幫助人進行印象管理,也匯入交流的網絡。
MBTI在社交軟件Tinder上應用廣泛。圖片來源:reddit
不過,這些流行的心理測試和分類也存在爭議面。
一方面,其科學性和解釋力大都存疑。星座、占卜等傳統標準本身就帶有“玄學色彩”,很多的H5測驗也會為了傳播效應而忽視或犧牲內容的合理性,即便是在大家看來有心理學以及量化設置基礎的MBTI,在學界也是有爭議的。[6]大家全情投入和認可的這些解釋本身可能并不那么“正確”。
常見的一種吐槽是:當測試結果表明了你是一個“敏感”“善良”“細膩”的人時,很少有人會覺得這不準。
這也呼應了一種質疑,即我們到底得到的是真實自我形象,還是理想自我樣貌,而后者常常又是社交媒體空間中人們傾向于塑造和展演的。
對這類心態的一種解釋,是名為“巴納姆效應”的心理現象,即人們會對于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放諸四海皆準。[7]
另一方面,即便拋開科學性不談,標簽式的解讀也有隱患,其“高效率”常意味著片面性,可能影響人們全面、深入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能力。
一旦對某個群體產生了強烈認同,隨之而來的也可能是極致的區隔劃分和刻板印象的產生。習慣用既定的解釋路徑指導行動,甚至塑造自我,到頭來,反而忘了其基底本身都有些虛無縹緲。
而在更大的社會層面,標簽分類可能暗含結構性的偏見。[8]MBTI在職場大規模應用的幾十年,也形成了一種性格鄙視鏈,企業有招聘偏好,使得大家絞盡腦汁讓自己往更受歡迎的類型上靠,而掌握不了這套“測試邏輯”的人就更可能吃虧。
網上售賣的人格測試“范本”。圖片來源:京東
歸根結底,把具體又復雜的人切割成5種動物、16種人格,顯然行不通。
但它們給人的新奇體驗和情感滿足并不虛假,并且實實在在地提供了一種覺察方式,人們可以在這個框架中去認識自己和他人。最后的理想狀態,或許是不拘泥于框架,逐漸搭建起自由充盈的自我認知。
畢竟,“認識你自己”這個亙古話題,大概需要人用一生的時間尋求答案。而在過程中,偶爾選擇把“MBTI們”作為工具,也未嘗不可。
【今日互動】
你是MBTI里的什么人格?對于網絡上以MBTI為代表的各種心理人格測試型內容,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
參考鏈接:
[1]https://www.npr.org/2018/09/22/650019038/how-the-myers-briggs-personality-test-began-in-a-mothers-living-room-lab
[2][3]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
[4][美]蓋伊·特立斯:《被仰望的與被遺忘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
[5]后浪研究所:《陶白白,5000萬年輕人迷戀的互聯網算“愛”大師》
https://mp.weixin.qq.com/s/eq_FJAgTe-UX8PA15OPm1g
[6]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8/09/10/what-personality-tests-really-deliver?mbid=social_twitter
[7]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21/aug/30/myers-briggs-test-history-personality-types
[8]界面新聞:當MBTI測試嵌入職場招聘:是科學管理,還是不平等的強化與再生產?
https://m.jiemian.com/article/6890602.htm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yuri,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