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35歲大廠人的中場戰事

    說起這段經歷,張萌自己的評價是,“摸了一手爛牌最后卻打出王炸”。

    張萌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一個待業一年、沒有互聯網工作背景的大齡未婚女,能在33歲這一年拿到互聯網大廠的入場券。而今36歲的她,在互聯網平穩度過自己的35歲后,剛剛又獲得了一次加薪,成為這場年齡風暴中的幸存者。

    當中年危機的聲浪翻涌而至,一些中年互聯網人并未“躺平”,他們像張萌一樣逆流而上,破局而入,開啟一段屬于35歲大廠人的“中場戰事”。

    換隊:淘汰大廠進小廠

    張巡今年32歲,目前是一家互聯網小廠的產品負責人,是在年齡危機到來前就選擇離開大廠那批人中的一員。

    在頭部互聯網企業輾轉六年后,剛到而立的張巡選擇主動“淘汰”大廠,跳到了現在這家發展不錯的小互聯網公司。“在大廠把工資、title都熬到一定程度了,拿到小廠談到一個高漲幅就走了,當然也是怕自己繼續在大廠耗著會越來越不值錢。”

    在張巡看來,大廠確實自帶光環,不過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淡化這種光環。大廠業務龐雜,產品線ye也多,很多時候不僅要與同項目組的人競爭,還要和其他項目組搶資源。如果是創新產品,壓力會更大,一旦項目被叫停,整個組都可能被砍掉,“迎接你的是內部轉崗還是裁員,都說不準。”

    同時大廠崗位劃分極細,說是螺絲釘并不為過,這種工作鮮有成就感,想晉升更是難上加難。

    與大廠相比,張巡用“適中”來形容小廠的工作狀態。大廠面臨增長壓力,初創企業面臨生存壓力,是壓力最大的兩類企業。小廠介于二者之間,工作強度和壓力反而小于兩者?!爱a品團隊加起來十幾人,都卯足勁做一個產品,分工明確,有競爭但不卷。而且,推進業務的流程沒大廠那么復雜,少了很多溝通成本,推進效率就高了。”

    跳進小廠后,張巡久違地找到了工作的成就感?!按髲S的多數產品其實已經很成熟了,說是不斷優化,其實就是細枝末節的修補,產品創新和流量增長空間都很小。但小廠產品是小步快跑、精心打磨,大家都想做好、做得有價值,而不是被指標逼著走,一次迭代只帶來微小的流量也會很有成就。”

    大半年來,張巡面試的時候明顯感覺大廠過來的人變多了,而且年齡以30+的居多?!爸行S成為我身邊很多互聯網大廠人的選擇。目前來看,中小企業的接受意愿還是很高的,但最主要的還是得看能力和年齡是否匹配。”

    張巡很慶幸自己早早進了小廠,在小廠的這兩年,曾經無比期盼的雙休、七八點下班終于成為常態。

    離開:自立門戶的大廠人

    和張巡的換道發展不同,35歲的程筱選擇了自立門戶。

    兩年前的冬天,程筱遞上辭呈,結束了自己11年的互聯網從業生涯。

    憑借自己多年養寵經驗,程筱敏銳的嗅到,寵物行業是一個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陽行業。離職前,程筱給了自己兩個月的時間權衡創業的利弊?!皠摌I有風險,但也是我成為自己主人的機會,我喜歡這種挑戰,也愿意承擔這份風險”。

    程筱決定從寵物烘焙這個細分領域切入。這是一個接地氣的選擇,不需要太多啟動資金,成本低、入局者尚少,競爭壓力小。而且作為一名愛寵人,程筱覺得自己很享受經營烘焙的過程,比起工作,這更像一份熱愛的事業,除了錢以外還有更多的追求。

    然而,從打工人身份躍升為老板并不是爽文情節,有形與無形的壓力接踵而來。在程筱看來,收入是最直觀的落差,“有時候一個月的收入還不如在大廠一天的收入”。消費 降級、打工人到老板的思維轉變、身兼數職的無奈,這些都需要一個強大的心臟來支撐。

    “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比想象得要強大,也不會一直單打獨斗?!痹趧摌I過程中,程筱獲得了很多同輩朋友的幫助,也結識了很多新的人脈,有人給她支持,有人成為她的合作伙伴,“事情一點一點變好了”。

    創業一年多過去,當投資人找上她的時候,程筱松了一口氣,她知道她堅持對了。人到中年進入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在外人看來是件很冒險的事兒,但程筱卻很慶幸自己是30多歲創業,“35歲的我才有心智去承受這些壓力,堅定選擇,不斷調節自己,冷靜看待問題,這些5年前的我肯定做不到”。

    程筱一直覺得年齡不是焦慮的因素,而是寶貴的財富。“25歲去談投資很可能會被當成騙子,但35歲別人就會覺得你是靠譜的,最起碼有人愿意聽你說什么?!边@是35歲成年人的特有優勢,是值得被抓住的年齡紅利。

    對程筱來說,年齡不是危機,而是轉機?!?5歲的我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決心創業。我不會因為年齡焦慮,某種程度上,我的一切似乎都是年齡給的。這十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的人脈資源,甚至我的興趣愛好,都在幫我打開格局,推著我在創業路上多走了幾步,也讓我的人生更快樂更開闊?!?/p>

    破局:來自互聯網的入場券

    程筱的33歲選擇自立門戶,而張萌卻在33歲那年搖身一變,成了互聯網的“新人”。

    從工作多年的傳統影視行業離開,經歷自媒體創業受挫,最后拿到互聯網的入場券,如今36歲的張萌回想起這段“非正常”經歷,她覺得是運氣和勇氣救了她。

    去做自媒體的決定并非偶然。在影視公司工作的時候,張萌把自媒體當成副業,“有的效果不錯算是小爆,但一直沒系統運營過,工作太忙很難保質保量輸出”。一直到裸辭后,張萌才決定把副業變主業。

    “我把情況想的太樂觀了”,從七月到第二年一月,張萌積累了一些粉絲,偶爾會接到一些小廣告,但收入并不穩定,遠不如上班來得多。而除了經濟壓力,持續輸出內容也讓張萌感覺嚴重內耗,“如果堅持做下去未必不會好起來,但能堅持下去的是少數?!?/p>

    幾個月后,張萌決定重返職場,但卻不再考慮影視業。她瞄準了“愛優騰”這類互聯網平臺,兼容影視和互聯網屬性,薪資可觀,自己過往的項目經歷讓她有勇氣破釜沉舟。張萌更新了簡歷,主動加獵頭推薦,聯系人脈內推,開始了新一輪求職。唯一的擔憂是,這份臨近35歲的“大齡簡歷”會不會被拒之門外。

    張萌沒有因為年齡退縮,“試一試”的心態反而有了意外收獲,最終她拿到了一家互聯網影視平臺的offer。談及自己的“逆襲”,張萌認為,這里有運氣的加成,但關鍵的是項目經歷比較出彩,工作能力與這個崗位適配。而之前在影視行業多年所積累的資源,也讓她顯得更有價值,“我現在的工作其實就是在做連接,維護人脈,爭取合作機會,這種資源連接在哪里都重要?!?/p>

    如今,張萌在互聯網行業浸身三年,安然走過了35歲的紅線。在她看來,“應對中年挑戰最好的辦法就是變得專業?;仡櫸业膹臉I經歷,包括做自媒體,其實都是在影視領域里兜轉。我覺得只要在你所擅長的領域,長期、持續地積累經驗和資源,你就會專業有深度,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p>

    聊起互聯網“35歲天花板”,她笑著道:“我的經歷告訴我,不要被年齡綁架,沒有人會永遠年輕,越在意年紀越會為自己設限。”

    35歲的最優解

    在職場人尚未步入35歲的階段,時常對未來有過于美好的期待。根據脈脈人才智庫《乘勢而上·人才流動與遷徙2022》報告數據顯示:在一線城市,超過十分之一職場人認為35歲至少年薪80萬。

    但隨著工作年限增加,大部分職場人不得不接受骨感的現實。在初入職場的新人中,14%左右認為自己在35歲時可以達到年薪100萬;而在即將踏入35歲的職場人預期中,認為自己35歲可以年薪100萬的比例僅為9%左右。

    走過井噴擴張的十年,曾經爆炸式的財富增長逐漸減少,逼近中年的一代互聯網人也逐漸回歸理性。在35歲到來之際,他們各有各的解法,張巡、程筱只是他們當中各謀出路的代表。

    根據報告數據,40.4%的資深大廠人離職后會跳進前景好的中小企業,而另有接近四成的大廠人會選擇自己當老板,還有36%的人依舊在互聯網大廠之間做選擇。

    而為了開源節流,提高抗風險能力,像張萌一樣嘗試副業的大廠人也不在少數。數據顯示,接近六成職場人傾向于利用專業技能從事自由職業,比如撰稿、寫代碼等工作來實現靈活就業。近一半職場人愿意從事自媒體工作“掙外快”,而僅6.1%的職場人接受體力型勞動。

    對于更多奮斗中的35+職場人,職場競爭力是穩定的保障。Magic Data創始人張晴晴作為年近35歲的女性創業者,認為職場人需要成為“T型人才”:

    “你在某個點上很有興趣和自驅力,持續的深挖,形成深度的認知,這時還只能在一個窄域上思考。需要打開自己,接觸陌生的領域,刺激思考。你會發現,萬事萬物的規律是相同的,把曾經深度的思考融會貫通進新的領域,快速復制,這就打通了任督二脈。這樣的人,不要說35歲,就是60歲,又怎會有職場焦慮呢?”

    當“糾正性別、年齡等就業歧視”的要求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35歲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對于身處困局的職場人來說,比起“為什么”,他們更想知道“怎么辦”。而無論是學習新技能、開展副業,還是自立門戶,中年互聯網人都需要在安全區之外找到新答案。

    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脈脈”(ID:taoutianxia),36氪授權發布。

    標簽: 歲大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