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阿里國際站總裁聊了聊,外貿與品牌出海的未來|in Focus
訪問36氪出海網站letschuhai.com,獲取更多全球商業相關資訊。
海外市場的電商潛力正在迅速釋放。
對于鏖戰國內電商市場23年的阿里來說,無論是 ToB 還是 ToC 業務,海外市場都是一塊很有想象空間的“大陸”。阿里也在持續加注,不限于資源支持、戰略部署、組織架構等等。
去年底,阿里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大調整,將7個事業群劃分為了四大板塊,海外數字商業占據其一。根據公開信息,海外數字商業板塊包含阿里巴巴國際站和全球速賣通兩個海外業務,以及 Lazada 、Trendyol 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
阿里巴巴國際站成立于1999年,與阿里的建立年限一致,主要做跨境貿易 B2B 業務。成立23年來,阿里巴巴國際站以中國為主,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供應鏈生態,買家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月24日,阿里公布了新一季度財報,國際貿易總共為集團貢獻了約7%的收入。其中,B2B 業務營收占國際貿易總營收的三成。針對國際貿易批發業務,財報特別提及了國際站付費會員人數及附加服務收入的增長。
近期,36氪出海與多家媒體圍繞外貿新趨勢、ToB 與 ToC 品牌出海的差異、國際站戰略部署等方面對阿里巴巴國際站總裁張闊進行了采訪。張闊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此前負責阿里巴巴商家事業部,從2017年開始接手阿里巴巴國際站。
以下為采訪對話節選,內容經過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Q:RCEP 正式生效之后,你們看到了哪些方面的變化?
A:先簡單從我自己了解的角度來聊一聊。
中國貿易出口的第一波紅利是進入 WTO,中國加入 WTO 這20年間,出口貿易的增速水平很快。舉個具象的例子,阿里巴巴國際站服務的客戶數量就有約1000倍的增長,一大原因是關稅從20%左右降到了7%。
RCEP 正式生效后,國家之間的關稅平均水平是2%-3%,相當于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之間的關稅水平。從出口關稅角度來講,對中國中小企業是一個利好,外加很多新政策頻繁出臺,我覺得未來可以期待有很大的變化。
Q:在出海領域,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有不少外貿工廠、代工廠正在謀求轉型做自營品牌,你們看到的現象怎么樣的?
A:中國商家出海品牌化一直是大趨勢,但會不會馬上有大批廠家選擇自營品牌,還沒有定論,我們能看到的是這個趨勢在加速。
品牌出海有幾個先決條件。第一步,肯定要先做到供應鏈出海,至少有能力生產產品并把產品運到目的地。第二步是商標出海,海外用戶用這個產品的時候知道他用的是你的產品。第三步,才是品牌出海。
這些都具備了叫品牌出海,不是“別人買了商品且知道這個商標是你”就是品牌出海。但今天做品牌出海的優勢是能夠借力數字化,互聯網有互聯網的方法,不需要再一城一地去開辟,如果平臺已經搭建好了通路,商家做這些事情的速度會進一步提高。
Q:大家聊到品牌出海的時候更多說的是 C 端渠道,但實際上在海外 B 端渠道也非常重要,國際站在這里面可以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A:這個問題我們先圈定在 ToC 品牌范圍。順便一提,其實 ToB 和 ToC 的出海品牌數量是對半的,比如機械、綠色能源等行業 ToB 品牌已經非常多。
如果單純說 ToC 品牌的渠道建設,假如想要海外用戶對于你的商標有相當強烈的認知,肯定需要 C 端和 B 端、線上和線下渠道同時經營。
國際站可以幫助商家解決的是 B2B 部分。第一,幫助商家找到更多的海外線上和線下渠道;第二,整合更多海外資源,幫商家做聯合推廣和投放。
Q:B 端與 C 端市場品牌化路徑并不相同,你們會建議 ToB 制造業企業在出海品牌化上更關注哪些方面?
A:首先,超出行業水平的制造能力和服務能力是最好的品牌。ToB 出海品牌的客戶決策周期更長,但訂單會更大,采購決策相對理性。比如,國際站上有一家廚具解決方案的品牌,行業售后服務標準是1年,但他品牌所屬的廚具出售后都保修2年,這幫助他迅速形成了品牌優勢找到合作伙伴。所以,在行業痛點上形成超出預期、高于行業的服務方案,是 B 類品牌的立身之本。
品牌推廣上,更應該關注“圈層化”,跟 C 端品牌營銷廣撒網不同,B 類品牌是要對準特定的客戶圈層,贏得他們的尊重。B 類品牌是一條需要長期投入,但是有穩健回報的路,一旦建立起品牌壁壘和客戶關系,競爭對手就很難介入。舉個例子,不會有一個 CTO 因為采購 IBM 而失去工作,這就是 IBM 在這個圈層的品牌力。
Q:在出海供應鏈領域,近幾年也有了很多新變化,比如“柔性制造”這一概念在鞋服出海賽道就被經常提及,你們對這些變化的看法是什么?
A:從外貿宏觀環境講,外貿肯定是有小單化、碎片化的趨勢?,F在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海外商家甚至是終端零售商都能自己到中國進貨,再加上疫情的因素,更多次終端用戶也開始直接在外貿平臺上找生產廠家完成交易,碎片化訂單的頻次越來越高。
其實,這對于中國來講是好消息,中國工廠要和東南亞、南亞部分地區比價格,難度較大。我們會發現第一波轉移產能的都是耐克、阿迪的代工廠,因為產品是固定的,只要有工廠、廠房、工人就可以解決。
但海外電商賣家和中國出海賣家需要的是小批量、快返的差異化產品,這需要整合大量的供應鏈能力,屬于比較高端的供應鏈。中國鞋服產業經過多年更新迭代才有了這樣的供應鏈能力,很難被取代。
Q:鞋服行業本身就有能夠進行快反制造的基因,柔性制造這個概念可以復刻到其他行業么?
A:如果把柔性制造都定義為快速打板、快速生產,那么在機械、3C 等場景是不存在的,因為不經濟。但我們看到的變化是,中國制造正在圍繞海外需求進行快速的產品迭代,這是另外一個角度的柔性。
中國制造業的挑戰其實不完全在產業帶的生產制造端,有些地方的核心問題在于沒有人才。我們走訪了山東、河南這樣的制造大省,盡管當地有很多工廠,但沒有相應的精通數字化的人才,即便來了外貿訂單也搞不定。
我們看到外貿領域至少有百萬量級的人才需求,中國有這么多制造工廠、優秀商品需要走向全球,如果能夠解決人才這個核心問題,生產制造端整體更新迭代速度會提升不少。
Q:海外疫情反復帶來的跨境貿易紅利肯定會逐漸消失,你們認為,制造業中什么樣的出海企業未來更有機會留在全球化的賽場上?
A:去年我們看到,每公斤貨值的增速成為了中國出口增速的主要帶動力之一。
之前中國出口的商品多以輕小件為主,現在慢慢從小件變成洗衣機、烘干機、掃地機器人等大件物品,開始從以性價比優先走向了以品質、創新優先。即使是紡織品原材料,也有很多企業通過自己做出了有技術含量的產品,比如防菌、除臭。
未來,能夠代表中國的優秀生產力,能夠整合更多的中國供應鏈資源,能夠高效地給買家提供服務的這些商家,相信會是真正能夠代表中國制造出海的商家。
線上分享會(第三期)預告|出海歐洲機遇解讀
4月21日(周四)下午3:00-5:00,由36氪出海旗下高端社群 LET"S CHUHAI CLUB 打造的線上分享會(第三期)活動將以“出海歐洲機遇解讀”為主題,圍繞歐洲不同國家及市場特點進行解讀,探討出海企業如何規避風險,做好本地化,共同聚焦當下中國企業出海歐洲的機遇與挑戰。
歡迎感興趣的企業決策者點擊鏈接或掃碼填寫表單,報名參會。我們將基于話題及行業相關性,針對報名用戶篩選。通過篩選的用戶,會有專人聯系,同步參會鏈接。
文|常薇倩
編|趙小純
圖|圖蟲
尋求報道、與作者交流、商務合作、投稿轉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36氪出海”,點擊菜單欄-聯系我們-合作需求,掃碼填寫表單,與我們聯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