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康迪:堅守原則,打破規則
文|李漠
編輯|聶愷
銀橡資本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康迪
交易:科技產業的明星banker
股權投資行業在一系列市場調整下被按下減速鍵。去年7月,滴滴上市觸碰監管紅線,“雙減”政策發布引發在線教育市場裁員,整個行業的交易速率降到低點,很多從業者進入觀望的迷茫期,其中肩負交易撮合的FA首先受到影響。
“雙減”政策公布后的周末,銀橡資本創始人康迪和朋友騎完越野摩托回到酒店,便催促對方“等會再洗澡吧,趕緊發郵件”,這是因為本該周五發出的案子,上會郵件卻因為行業的劇變而被耽擱了下來。朋友帶著滿身泥漿敲下了發送鍵。
三個月后,“全域數字化營銷運營平臺Whale帷幄獲淡馬錫領投的B輪5000萬美元融資,銀橡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的新聞見諸報端。一前一后,康迪還有另外兩個重要項目close的消息也相繼公布,分別是:紅杉中國領投ClickPaaS B+輪融資,以及高瓴資本領投大界的B+輪融資。
銀橡資本這家成立剛滿1年的投資銀行,在剛剛過去的行業持續震蕩的12個月中,節奏卻沒有被外部環境所影響,通過接連幾個明星項目的完成,以迅猛的姿態出現在行業中。
我們在東三環附近使館區內的一棟別墅辦公室里見到康迪,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如何在機構成立的第一年內就搞定這么多大交易,而且幾乎每一個都是跟類似紅杉、高瓴、淡馬錫這種級別的機構合作的?”他的回答是,“也沒什么,大家都是關系很好的朋友,交易都是水到渠成的。”
“雖然看似交易是很快做完的,但實際上我們每醞釀一筆交易,確實也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在里面”,康迪想了想又補充道。
比如,康迪和ClickPaaS的創始人胡柏相識于2019年春天,ClickPaaS致力于做低代碼PaaS平臺,當時正處于國內低代碼行業萌發初期,康迪出于單純幫忙的想法,在胡柏與投資人接觸時,幫他分析利弊。康迪時任華興資本的項目總監,ClickPaaS融資輪次太早,不在華興所關注的范圍內,但因為看好低代碼平臺的大方向,康迪從A輪開始與ClickPaaS正式合作,隨后又一起走過連續4輪融資。
再比如,康迪是在三年前UFC北京站的觀賽局上認識的淡馬錫的投資人,三年后他們才一起做了帷幄融資案,帷幄的案子做成后,他還約這位朋友和一位老股東一起去內蒙草原上騎馬。
康迪朋友很多,如果給他交朋友加一個限定范圍,那就是長期價值觀相似的朋友,在原則和底線上有共同的操守。
在他看來,在這個行業里做生意還是要秉持長期主義的信念,謹防沉迷一時的利益。“圈子太小,兜兜轉轉就這些人。”他說,“大家互相認可的前提就是做事情要靠譜,這意味著你必須時刻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你耍一些小聰明,就很容易失去重要客戶。要知道,今天你在做交易的時候投資機構坐在客戶的談判桌對面,明天交易close他可就成了老股東了。”
在ClickPaaS這一案子上,曾有一次兩家合投的可能,但其中一家條件相對苛刻,談判僵持不下,當時恰逢市場波動,于是康迪勸胡柏“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建議先盡快close,先拿一家的錢也可以”。創始人也知道,雖然從利益的角度說,如果能合投,康迪可以賺兩倍的傭金,但有可能會因此耽誤了企業的窗口期,增加交易的風險性。在康迪看來,交易的漂亮與否有很多衡量指標——估值、金額、機構品牌和交易時間等等,哪個對客戶來說最有價值才是FA的首要考量。
“如果有哪一家FA跑過來跟你拍胸脯說,兄弟,這些事都沒問題,你放心,我肯定把你的估值頂到最高。我覺得這事兒肯定不靠譜。”面對一些業內的現象,康迪毫不避諱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而銀橡能與頭部機構保持良好關系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源于康迪對于多方交易格局有著清晰的認知。“一級市場的交易,不是這一輪做完之后就完了,再也不用跟這幫人打交道了。你不是一定要在某一輪讓所有人都難受,你的目的是長期的發展,融資是為你的長期目標服務的,這不是你的終極目的。”三年前,康迪帶ClickPaaS在北京見的第一家機構就是紅杉,雖然當時沒有達成交易,但走了一圈,去年下半年,最終它還是拿了紅杉的錢,當然,這三年里康迪和紅杉與ClickPaaS都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創業:Your results are our reputation
當然,決斷一家FA的好壞,除了拿得出手的案子以外,還要看創始人對于產業局勢的判斷,在成立銀橡資本這件事上,康迪的想法很簡單純粹。“當時其實很難判斷2020年底那個時間點出來做一家新的機構是好是壞,不過我的邏輯很簡單,我當時就覺得10年以后的科技產業肯定比今天大很多,如果說過去10年的主題是移動互聯網的紅利,那么未來10年的主題就是科技創新。只要這個事情五成靠譜,那就要干。”
“人很難正確預測明天會發生什么,反倒是把眼光放長,事情更容易看得清,至于時間點的選擇,我不糾結。事兒能干成什么樣,還是得看做事的人。”康迪補充說,“我記得之前看過一篇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的采訪,他說金融的本質是不變的,老摩根穿越到今天,依然會是個角兒。那我斗膽說一句,05年的包凡穿越到今天,20年后也會是角兒。”
說到包凡,就不得不提康迪身上明顯的華興烙印,本科畢業后,康迪就通過嚴格的校招流程進入華興資本,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華興baby,經歷了一系列大交易的歷練之后,他在行業內也算有了些名氣,在24歲時就升職為項目總監,匯報給主管FA業務的MD(董事總經理)。
談及華興帶給自己的影響,康迪說,“技術層面的東西都已經成為肌肉記憶了,從最早的行業研究,畫ppt,做model,到做deal,這些肯定是最高水準,沒什么好說的。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審美和價值觀,或者說這兩者是一回事兒。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不做臺面下的deal,用老大的話說,那叫"沒本事"。我們還是以做市場上最好的項目為榮,不然我們也不會在每一筆重要的交易完成后都定制tombstone,刻上交易信息贈送給高管和股東們。”
至于市場競爭環境帶給新機構的挑戰,“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康迪坦言,不過他還是有能力在市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機會。首先,他認為資本市場永遠都是少部分最好的項目帶來超額回報,所以不會一味追求做最多的項目,“唯一的標準是項目的好壞”。其次他表示,機構的規模大小看起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投入程度。不知道創始人們有沒有思考過,對于大機構來說,你只不過是他們每年百來個deals中的一個,但對于任意一家公司的創始人來說,這卻是他們拿到融資的唯一機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很喜歡華爾街精品投行PJT Partners官網上的一句話,我也把這句話放到了我們官網上,這句話是‘Your results are our reputation’。”
展望:不要浪費每一場危機
對于最近中概股的波動導致的恐慌,康迪認為,市場上的機構或者投資人還是要積極挖掘機會,市場上有巨大分歧的時候,往往是最有可能產生bestdeal的時候,“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在今后,銀橡還是會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尋找機會。市場的波動和幣種的選擇都是技術性的問題,“好公司還是好公司,本質上我們要看商業價值,漲跌都是暫時的”,說到這里,康迪補充道,“之前也有朋友和客戶覺得我們的圈子是美元基金,實際上我們對人民幣基金也非常熟悉。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沒有有意地去選擇幣種,更多的是回到底層的商業邏輯上,如果我們認為這件事情是市場化驅動的,我們就有能力判斷將來什么樣的公司商業價值最大,什么樣的資金與該公司相配,我們就做什么的deal。”
對于接下來重點關注的方向,康迪將帶領團隊深挖兩個主題:數據驅動和技術驅動。數據驅動以數據加AI的軟件為主,包括應用層、平臺層以及技術層里的機會;技術驅動的公司將會是以硬件為載體的硬核技術,“垂直來看整個新能源的產業鏈,以及橫向看任何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這些都是康迪感興趣的主題。“當然,也有可能我們研究了一通,沒發現好公司,那很有可能我們一個也不做。”
在康迪看來,投資銀行要做大,最重要的契機是結合時代的紅利。這樣的故事發生在一兩百年前的歐美,也發生在20年前和今天的中國,高盛最早做商業票據業務起家,美林趕上了眾多連鎖零售的融資和IPO,華興的故事今天大家更是耳熟能詳。“我們抓住科技這一波浪潮,就有可能做出來一些比較大的事情。”
談及對銀橡的憧憬,康迪坦言,“五到十年后,項目越來越大,在科技產業上覆蓋的優質公司越來越多,與客戶的關系足夠的強,能夠進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從融資,到并購,甚至投資”。在他的期待中,未來銀橡將是一家越做越有生命力的機構。
“如果我悶頭做了100個項目,五年之后跟我有關系的卻沒幾家,那我覺得這件事兒就沒什么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