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決定和做決策有什么不同?
01 決策與決定
“決策”這個詞看起來很高大上,感覺都是對重大的問題進行復雜的權衡、判斷;相比而言,“決定”這詞就很平常,我們每天都進行。
決策與決定,區別有那么大嗎?
假設你工作中大部分任務可以分為A、B兩類:
A、難度大但取得的業績也大
B、難度小業績一般
正常情況下,你的時間不足以讓兩類工作都優秀,需要對精力進行合理分配,你會怎么做呢?
這么描述,你可能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如果學過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你不難作出更合理的安排。
但在實際工作中,你幾乎不會用這么全局抽象的角度給工作分類,因為你遇到的具體任務幾乎都是這兩類任務的變形:
變形1:大領導向你布置了一個A類工作,沒有明確的時間節點,隨時有可能向你了解進度,小領導布置了B類工作,有明確時間節點,你先做哪個?
變形2、3:有一類工作對你的鍛煉特別大,而另一類工作領導特別關注,有一類工作你特別喜歡,有一類你很厭煩,你如何分配時間?
變形4、5、6……:有一些工作需要團隊配合,你的時間表需要考慮同事的時間;有一些工作需要上司開會拍板后再決定;有一些工作需要深度思考,要在非常安靜的環境下進行;有一些工作則需要一大塊完整不被打斷的時間……
真實的工作中,你很難意識到這是A/B兩類工作,更多是即時對具體工作進行下意識的安排——這就是在做決定。
什么是決策呢?當你意識到這些工作可分為A/B兩類工作,同時總結出幾類常見的任務變形,這樣,你可以根據你的個人需求、優勢、劣勢等因素,建立一個系統的“任務管理系統”,有一系列時間分配法則……,能做到這些,你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一個決策。
你做的是決定還是決策,對你的影響很大。
工作的層次越高,涉及到的判斷越復雜,越需要科學的決策思維,但從小到大,沒有一個學校正式教過你如何做決策,能夠勝任更高層次工作的人,總是在之前,就在不經意間做過大量決策。
以上面的工作分配為例,一年250個工作日,每天都要進行兩三次的決策或者決定,是一年500次科學的決策,還是500次下意識的決定,對人的改變天壤之別。
盡可能用“決策思維”去做決定,這就是99種思維模型之:決策思維。
02 直面信息不完備
“公文筐模擬”是一個經典的管理能力培訓項目,主要模擬日常管理決策的場景,比如,要求你在2小時內,閱讀10封郵件并解決其中的問題,郵件內容可能包括:
銷售人員匯報與客戶溝通情況,并提出一些銷售線索
下屬邀請會議的時間與某重要展會發生沖突
兄弟部門請求你的某下屬的支持,但他的時間表也很緊
供應商提出合作條款的疑問,但是需要與其他部門協調
一個很難替代的下屬提出要加薪,但你已經沒有指標了
你的上司轉發了一名下屬越級投訴他的主管偏心的信件
……
這些問題如果要一個個地問明原因,進行處理,并不困難,但難就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你不可能把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其他人都在等你的決策。
幾乎所有職場新人都是從執行工作起步的,執行工作通常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信息,但大多數決策,你都需要習慣在信息不完備的情況下進行判斷。
執行與決策,很像下棋和麻將的區別,下棋的所有信息都擺在棋盤上,各類教科書和案例都是“下棋”,所有的決策條件都列出來;
工作就像打麻將,打麻將的人只知道兩類信息:一共有多少牌和每張牌出現的概率,你自己手里的牌。而上下家有什么牌,你并不知道。工作上的決策也是如此,未來發生什么也是不確定的。比打麻將還要難的是,概率也常常是不確定的。
正因為信息的不完備,決策也有相當的靈活性,至少分為三種:
完全決策:作出完整的判斷,發出明確指令
有條件決策:作出部分判斷,發出一個有執行條件的靈活指令
延遲決策:收集更多的信息,再作判斷
大部分復雜的事務,無法進行完全決策;但大量使用“延遲決策”(新手管理者的習慣),又會影響工作效率;因此,決策者要習慣去做出“有條件決策”,應該判斷的原則性問題要果斷,不必立刻判斷的靈活處理部分要明確執行條件。
以前面的時間管理為例,任何一項工作都有多個維度,重要的是事先明確哪些維度是原則性的,那么,只要這些信息是明確的,任何任務都可以按原則性標準立刻有一個決策框架。
坦然面對信息的不完備性后,就可以進入決策的狀態了。
03 一個做事的原則
我和太太上街,遇到各種求助的人,我們的反應有很大的差異,我對這些花樣百出的求助理由總是很懷疑,但她總是盡可能地給予幫助。
這是兩種不同的判斷原則:如果不能證實是真的,我就認為是假的;如果不能證實是假的,她寧愿認為是真的。
有一句話,“小孩子才問是非,成年人都是看利弊”,這話聽上去酷,但它并不是一個好決策的態度。
大部分復雜一點的決策,利弊是非常難判斷的,需要掌握充分的信息,有長期利益,也有短期利益,有直接利益,也有間接利益,凡事都進行利弊判斷,很容易發生“決策疲勞”,決策效率反而很低。
相比之下,“是非判斷”直接訴諸自己的道德標準、優勢或習慣,簡單高效。
所以正確的決策態度應該是“先問是非,再看利弊”,即:你一定要先有一個做人做事的原則,再從這個原則出發,做出合乎你的利益的判斷。
以時間分配為例,你可以把某一項定義為“原則性的分配因素”,比如任務的難度,那么可以預先建立一系列原則性的決策框架 :
在時間寬裕的情況下,優先處理高難度的高價值任務
在時間不寬裕的情況下,也要先判斷一下高難度的高價值任務的大致情況
不管時間如何緊張,一定要安排固定的時間段處理一部分高難度的高價值任務
(這些判斷依據都是示例,事實上,高難度與高價值不一定等同)
把原則性的分配因素固定下來后,你就形成了“決策價值觀”,其他因素,比如領導因素、個人喜好因素或團隊配合因素只是“利弊分析因素”,可進行靈活處理(但如何靈活處理,其實也是一些前置的“原則”),這樣,既能保證決策的效率,又能不斷提升決策效果。
當然,你也可以把領導因素、個人喜好因素或團隊配合因素等,作為原則性因素。那么可能有人會問,到底哪一類因素應該作為原則性決策因素呢?
答案是,可以來自你的道德感,也可以是大概率正確或者對你有利的做法。
我的后臺經常收到各種各樣的求助信息,如果每一件都去驗證,那我就沒法工作了,所以才會有“只要不能證明是真的,就當成假的”這個判斷原則,而我太太并不會有這樣的困擾。
概率是重要的思維方式,之前的“99種思維模型”中很多都與概率思維有關。那么,如何得到某一類決策的概率呢?
需要你經常對這一類決策進行復盤。
04 定期復盤,排除運氣、偏差和噪音
如果去問一個股民,你最好的一次投資決策是什么,他能想起來的大概都是他賺錢最多的那次,或者漲幅最大的那次,甚至有可能是精準抄底逃頂的那次,都是結果最好的決策。
決策是為了得到好的結果,這沒錯,但有好的結果,并不代表這次的決策質量高。
既然是信息不完備時下的決策,一定有運氣的成份,信息不完備的程度越高,運氣的成分更大,就像下棋基本靠實力,打麻將至少有一半靠運氣。
牛市大家都能賺錢,并不是大家的水平都變高了,而是因為牛市就是大部分股票都在漲,想不賺錢都難。
專業投資者對自己的要求并不是簡單看賺了多少錢,還要看“既定策略的穩定收益是否達到收益目標”。
這里說的“投資策略”,就是每一筆投資決策都遵循的原則和固定方法,形成一個有效的“投資策略”,就需要分析每一筆投資決策的以下幾個因素:
設定的投資目標是否達成
當初決策的判斷依據與事實的對比
執行中有沒有偏離當初決策
決策中是否有含糊不清的要素或不可執行的因素,導致執行中的隨意性
有沒有出現意外情況,這個意外是因為認知不夠、還是無法避免的事件?
在排除了運氣的偶然因素后,能否大概率盈利的方法,就可以總結為一個有效的“投資策略”。策略復盤的重要內容是對這個策略本身進行定期回顧,看看有沒有提升的空間,包括:
近期幾筆失敗的投資是“原則性設定”導致,還是“靈活把握”的部分導致?
是否需要修正其中“原則性設定”,以提高決策質量?
如果修正其中“原則性設定”,是否會導致原來成功的投資反而失敗了?
工作中的決策也是如此,如果在你的體系中,某種做法大部分情況下都對,那即使這一次做錯了,也不必急于“吸取教訓”,但如果多次按系統做,都錯了,那就有必要復盤一下系統本身。
當然,工作中的決策不像投資那樣可以量化,就更需要對于每天都重復進行的決策,找到合適的方法去記錄“決策條件、判斷和結果”這些核心要素,以便定期回顧總結。
在復盤中,要特別注意一些有心理學依據的“偏差行為”,這往往都是重復出現的錯誤。
比如“近因效應”,人總是對最近發生的事特別敏感,這一次大領導交待你的工作沒有及時完成,那么,接下來幾次,你就會對大領導交待的事特別優先。但這種處理,打破了“原則性因素”,并不能產生好的結果。
05 總結
總結一下“決策思維模型”的幾個核心觀點:
1、決定與決策:決定是就事論事,決策是系統性的決定。
2、習慣不完備:習慣在信息不完備的情況下進行“有條件決策”。
3、形成決策價值觀:正確的決策態度應該是“先問是非,再看利弊”,形成決策價值觀。
4、有效復盤:在排除了運氣的偶然因素后,大概率正確的方法,就可以總結為一個有效的“決策策略”,還要定期對這個策略本身進行回顧,看看有沒有提升的空間。
其實,生活工作中并不缺少決策的機會,真正缺少的是“決策意識”。
德魯克認為,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戰略決策者從不問“我們明天應該做什么”,而是“我們今天必須為明天做哪些準備”?以及,“我們如何運用所了解的信息在目前做出一個合理的決策”?
雖然決策涉及未來,但決策者從不預測未來,更不為未來下賭注,決策永遠是當下的,是原則的,這就是你每一個決定都需要的“決策意識”。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人神公奮”(ID:tongyipaocha),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