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談碳 | 騰訊SSV副總裁許浩:沒什么碳排放的騰訊,為什么要碳中和?

    「談碳」,是 36 碳圍繞“雙碳與ESG”議題推出的專訪欄目,我們會尋找業內大公司“雙碳業務”的關鍵角色、明星企業 CEO、學界產業代表等人物,針對碳中和戰略、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等話題,進行一場深談。

    以下是「談碳」的第一期,我們找到了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副總裁、騰訊碳中和實驗室負責人許浩,聊了聊沒什么碳排放的騰訊,是怎么把“碳中和”當作十年戰略的。

    .

    作者 | 鄧詠儀

    編輯 | 蘇建勛

    坐在騰訊北京西北旺的總部大樓中,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副總裁許浩饒有興致地分享了他的新項目。

    許浩團隊正與一家名為“Carbfix”的冰島公司合作試驗——他們在嘗試一種“碳封存”的新技術,將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注入地下巖層。3-4 年后,二氧化碳就能固化為火山巖,以此實現溫室氣體的封存。而這一項目,將是“二氧化碳礦化封存技術”在亞洲地區的首個試點。

    找尋各式各樣的“減碳”新技術,是許浩的職責之一,他還有另一個頭銜,“騰訊碳中和實驗室負責人”。2021年4月,騰訊成立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事業部(Sustainable Social Value,簡稱SSV事業部),宣布首期投入500億,同時針對碳中和方向,專門設立了“碳中和實驗室”。

    從火山到城市,從企業到個人,自2020年9月“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國家層面目標后,正在催生各種各樣的新變化。

    在騰訊內部,“節能減碳”已是進行時的動作。在騰訊位于深圳的濱海大廈總部,空調、照明系統都可以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適;空調的冷凝水廢水、員工淋浴用水,在過濾凈化后被用于衛生間沖洗水、澆灌辦公室植物及清洗地下停車場。

    而在面朝大海的騰訊新總部“大鏟灣”項目上,從怎么建、到用什么建筑材料,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管理里,“碳”都成為重要的考量因素。減碳控碳,已經不是等到產生后再處理,而是從源頭就進行控制。

    2月24日,騰訊正式發布《騰訊碳中和目標及行動路線報告》,其中提出,將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面碳中和。同時,騰訊也將于不晚于2030年,實現100%綠色電力。

    這家成立24年的科技巨頭,正將“碳中和”視作下一個十年的戰略級議題。

    在 SSV 事業部成立近一年后,許浩向36氪介紹了近期的工作成果。2021年4月至今,騰訊開始進行碳中和相關的核查工作,探索可行方向;今年2月,騰訊正式發布碳中和目標和路線,明確了第一階段的任務:先節能和應用綠電,以及探索新方向和商業模式。

    事實上,從行業需要減排的迫切度來看,騰訊遠不是高能耗的代表。2021年,騰訊碳排放總量511.1萬噸。橫向對比下,阿里巴巴 2020 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數為951.4萬噸,硬件廠商蘋果 2020 年的碳排放是2260 萬噸。

    因此,騰訊從整體規劃上,將碳中和團隊的根本任務分成兩個方面,除了實現騰訊自身碳中和以外,還要基于騰訊的能力,為全社會的碳中和輸出方案。

    放眼到全國的碳中和進程,與煤炭、石油、電力等碳排放大戶相比,騰訊一年500萬噸的碳排放量,大部分排放來自建筑用電、數據中心等業務,從減排對象來看絕非承擔主要減排任務的一方。不過,若要達成目標,騰訊的時間還是十分緊張,大量工作亟待開展。

    不過,許浩告訴 36 氪,騰訊并不將“減碳”看作成本,而是一種新模式的探索。

    “大家印象里的溫室氣體減排,很多等同于以前所講的的‘環保’,也就是企業需要直接承擔更多的排污、排碳成本,但溫室氣體減排是能夠帶來許多效益的。”許浩表示。

    幫數據中心提高能效,就是有明確商業模式的典型案例。比如提高數據中心的PUE(核心能耗指標,指數據中心總能耗/IT設備能耗),在節能的同時也在減排,企業還省下許多成本,只要能達到合適的投資回報率,那就是雙贏局面。

    2月22日,騰訊云“儀征數據中心”分布式光伏項目正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為12.92MW,每年發電量會超過1200萬度,可以減少1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儀征數據中心是騰訊在華東最大的自建數據中心,2020年開服,計劃部署超過30萬臺服務器。此次分布式光伏項目為數據中心自用,屋頂的2.8萬塊光伏組件產生的電力,會用于數據中心的服務器、空調系統開銷。

    騰訊儀征數據中心采用分布式光伏,屋頂的光伏組件可以產生電力。

    要實現碳中和,僅靠政策強行驅動,難以形成生態,商業才是可持續的道路。騰訊的目標,也遠不止是讓自己達到碳中和。

    “想象一下,如果2060年真的實現碳中和,我們的生活肯定會大變樣——汽車可能都是電動的,廚房里用的是可再生燃料……這是經濟結構產業的大轉型,沒法靠法律法規或純工藝來實現,就得靠商業化。”許浩表示,“對騰訊來說,這里面的機遇也遠大于挑戰。”

    正如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騰訊碳中和目標及行動路線報告》開卷語所說的一樣,這只是一個起點。

    以下為36氪與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副總裁許浩的對話實錄,經編輯整理:

    節能、綠電兩手抓

    36氪:騰訊在2021年成立可持續價值事業部(SSV),到今年這個部門主要完成了什么事情,業務分為哪幾個核心方向?

    許浩:國家在2020年9月提出雙碳規劃(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騰訊從那時就開始進行規劃。到了去年4月,騰訊正式成立可持續價值事業部(SSV),在事業部里成立了碳中和實驗室,同時開始做自身的碳中和的盤查和規劃。我們希望能夠以2021年的排放量作為基準線,來設定未來10年的規劃。

    總結來看,我們在2020年做了第一輪核算,2021年做了第二輪,解決了2021年發現的一些問題,最后總結成為剛發布的碳中和路線圖,把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面碳中和作為目標。

    36氪:排查完碳排放情況,騰訊是怎么看待自家實現碳中和這件事情的?

    許浩:我們把碳中和當成戰略議題,而不單單是騰訊自身的碳中和。我們的碳中和規劃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自身碳中和,就像《報告》說的一樣,提高能耗、降低排放,用綠電代替原有電力,還有碳匯等市場化手段;二是如何對外做各種各樣和碳中和相關的事情,助力全社會的碳中和。

    36氪:《報告》里面有一個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100%綠電。和其他已經發布碳中和路線圖的互聯網公司相比,這是一個很明確的量化目標,預計的節奏也更快些。騰訊是出于什么考慮?

    許浩:我們先聚焦騰訊自己的碳中和這部分,我們提的目標是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面碳中和,與此同時實現100%的綠電。

    我們2021年的碳排放大概是511萬噸左右,排放量是幾個同心圓,分成范圍一、范圍二、范圍三。我們說的“實現100%綠電”是指我們范圍一和范圍二的用電,范圍三我們是希望實現碳中和。

    騰訊的碳排放數據圖

    其實算下來,用電是我們最大的排放來源,大概占了65%,騰訊并沒有占比很大的硬件業務,所以我們在目標層面設定得比較嚴格,其實對標國外的大型科技企業的最近實踐——包括谷歌、微軟等等,他們都是至少在2030年前實現全供應鏈的碳中和,有些企業甚至已經實現了100%的綠電。

    等到2030年,我們期望在國內、至少在科技領域或者綠電領域,能夠追上全球的最佳實踐。

    36氪:如果從實現步驟來看,騰訊現階段會如何把握側重點?先做哪些,再做哪些?

    許浩:第一是優先節能,因為節能最直接產生影響。

    我們實現碳中和的主體還是數據中心,其中的耗電和相關建筑的排放是最大的。提供同樣一個單位的算力,我們會看數據中心最關鍵的一個指標“PUE”(總的電量除以用于計算的電量),看能不能把能效的水平提上去。

    除了數據中心,還有騰訊自有的樓宇,從建設到運營的全生命周期里,把排放減下來。我們在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部門也下設了一個綠色能源小組,專門做這個事情。

    不過降低排放是有上限的,比如在現在的水平上提高15%,就可能增長會變得緩慢,所以第二是用綠電,代替現有的電力來源。

    最后是碳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作為一種資產用于交易),這個主要會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來覆蓋暫時沒法減碳的部分,比如建設樓宇用到的材料,等等。

    所以,我們是先節能,盡量用綠電,實在不行了再用碳匯。

    36氪:碳匯交易其實比較直觀,我們先說前面兩塊,一個是節能,一個是綠電。這兩塊騰訊有什么樣的積累?或者整合了什么行業資源?

    許浩:先說能效層面。我們的主要碳排放來源是電力,比如數據中心;還有一大塊是建筑能效層面,這些我們都有積累。

    建筑方面,比如北京總部大樓和深圳濱海大廈,這是騰訊兩個單體最大的建筑。我們用了自研的“微瓴”數字化解決方案,在建筑內可以檢測這個地方有沒有人、環境溫度,分區進行控制和節電。

    過去一年里,我們在一些數據中心的屋頂上安裝了分布式光伏,計劃未來所有自建數據中心都會裝上光伏,整體規模應該有80兆瓦左右。

    另外,我們也在探索以后的一些方式,比如數據中心樓頂裝光伏后,配備動力電池做儲能,加在一起可能就是小的分布式電網。

    我們TEG(技術工程事業群)的同事過去也在做計算資源動態調配之類的工作,來實現節能減排。如果以后在用電高峰期,能把自身負荷降下來,這是否能與大的區域電網進行交互,幫助他們調峰?這是個雙贏的事情,但技術也比較復雜。

    36氪:綠電方面,騰訊投入有多少?

    許浩:今年在廣東省簽了5億度綠電采購的協議,預期能夠覆蓋騰訊的數據中心2022年在廣東省用電量的一半左右。

    綠電市場還是很早期,并且國內外情況非常不一樣。比如谷歌已經實現100%綠電了,他們的方式比較簡單,找到一個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供應商,在電網上簽長期協議就完成了。

    國內是剛剛起步,只能在有試點的城市進行交易,廣東省就是中國電力市場化交易試點最早的一個省份。以后,我們一方面會去有試點的城市進行采購,另外也在看是否能做一些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和一些大的電力公司合作,共建項目,這些都在探索中。

    36氪:減排是有成本的,有些動作可能沒有辦法帶來收益,從公司層面推動碳中和,怎么做到平衡,保證成本可控?

    許浩: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希望帶著業務的邏輯,動態去看騰訊碳中和這件事。翻譯一下就是,騰訊并不把減排當成成本,而是希望通過減排的過程,探索出商業邏輯。

    很多人認為“溫室氣體減排”有點像以前的環保產業。環保的特點是,你排了多少,你就交多少排污費,這就是成本,但溫室氣體減排,實際上是能帶來潛在效益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能效”。為什么大家把能效當成減排的第一優先級?就是因為能效是有明確的商業模式的:節能的同時,不光是減排了,還省錢了。只要能夠達到比較合適的投資回報率,就能既帶來社會效益,又降本增效。

    36氪:您剛才談到試錯,有一些投資清潔能源方面的探索經驗可以分享嗎?

    許浩:一個新的領域,會很多模式理論上可行,實際上沒人做過。如果你去探索,可能會成功,也有可能不會成功。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探索農村分布式光伏項目的綠色權益可行性。這個已經推廣了很多年,就是國家補貼一點,農民自己付一點,在屋頂裝光伏,有一個大概的投資回報周期。

    但這個模式的典型問題是:綠色權益是很難被計量的。如果一個農戶家里裝了5000瓦光伏,一個小時發電峰值5度,一年能發1000個小時,那就是5000度電。但隨便一個火電廠一年都是幾億度電,農戶是沒法把自家的電作為綠電賣回給電廠的,體量太小了。

    所以我們近期就在和很多機構探索,如何建立綠色權益機制。比如能不能讓整一個縣的分布式光伏加起來,看作一個虛擬的集中式電站?把用戶多發的電賣給電網,一戶一年就能多個幾百甚至幾千元的收入,這就把收益提上去了,也順應了鄉村振興政策。

    機遇遠大于挑戰

    36氪:SSV部門現在怎么規劃自己的業務和人才分配的?

    許浩:我們剛剛講了很多騰訊自身的碳中和路徑,但SSV部門設定的目標超越了這個范疇。

    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其實不是碳排放強度或者是絕對值特別高的企業,未來潛力更大的還是對外的部分。對外的業務層面,我們會分成三個方向:消費端、產業端和社會端。

    消費者端,也是騰訊基因里比較擅長的,我們會探索怎么向C端用戶推動低碳生活方式;

    產業端,是指我們怎么發揮數字化轉型能力,幫助鋼鐵、水泥、電力這些高耗能企業更好地做低碳轉型;

    社會端,是指社會中需要的低碳的核心技術。碳中和一個最大的挑戰是,當前技術路線還不是十分明確。二氧化碳減排的相關技術,比如光伏的穩定性、碳捕捉與封存、儲能、新材料等等,都還在早期。

    36氪:現在有發現一些有潛力的新技術嗎?

    許浩:我們在《報告》里也提到的一個新技術是碳捕捉和封存(CCUS),這對未來低碳事業很重要。

    中國跟歐洲最大的區別,就是煤的消耗量非常大,國內一年消耗42億噸煤,歐洲主要是天然氣。同樣的熱量,天然氣的碳排放強度是煤的一半,但也不可能煤一下完全不用了,所以一定需要CCUS。

    我們目前和冰島的公司Carbfix達成了合作。他們的核心技術是把二氧化碳和水注入到火山巖中,火山巖里是堿性環境,二氧化碳溶于水是碳酸,二者融合后可能3-4年就能夠礦物化。未來我們想看看這個技術是否在中國能實現,現在正在國內開展試點。

    36氪:剛剛提到碳中和的路線主要分為消費端、產業端和社會端,其實會涉及騰訊集團多項主營業務,比如騰訊云、企業微信等,現在碳中和的工作里,跨事業群的合作多嗎?

    許浩:很多。騰訊并不是碳排放強度特別高的公司,我們把碳中和當作一個戰略議題。

    騰訊幾乎所有部門都會看碳中和對自己是否有影響。比如騰訊云服務很多政府、工業企業,他們也會有需求。我們最近就和騰訊云一起啟動了碳中和加速器,希望孵化一部分初創公司,用數字化技術推動碳中和事業。

    36氪:在以后的商業化規劃里,騰訊的碳中和團隊會作為一個怎樣的角色推動低碳方案的輸出?

    許浩:我們會分為兩類業務。一類是我們自己下場做的,開發一些數字化工具和解決方案,直接面向客戶;另一類會和內部其他部門合作,比如碳中和實驗室會作為專業技術支持部門,和微信、云等等事業部一起做。

    36氪:社交是騰訊的優勢,騰訊的流量優勢如何能夠在C端消費者層面,促進雙碳項目落地?

    許浩:我們希望騰訊在消費互聯網層面的能力,能夠推動大家在低碳生活方式的轉變。

    我們首先做的事情,是讓大家知道碳中和與自己切身相關。去年,我們跟深圳市生態環保局一起推出了碳中和小程序“低碳星球”,里面人人都有一顆自己的小星球,低碳出行、購物消費等都能成為積分,推動大家的生活方式轉變;還推出了“碳碳島”小游戲,有點像一個低碳版的“我的世界(MineCraft)”,讓大家用低碳的方式模擬建設一個小島。

    總結下來,我們希望能讓低碳生活變得更有趣和酷炫。低碳生活方式并不是讓個人不吃牛肉、抑制消費,這是很難做到的,個人不是減排的主力。

    我國排放最大的行業,第一名是電力,第二名是鋼鐵,第三名是水泥,第四名是化工,跟消費者關系都不大。但是消費者有低碳意識后,需求端是能夠轉變供給端的。比如在超市里,以后大家可能會傾向于買有綠色標簽的食品,這是碳普惠的最大意義。

    36氪:科技企業,在雙碳轉型中應該擔當起怎么樣的角色?

    許浩:首先,我覺得科技企業要走得更快、更早一些,探索出以技術轉型道路,承擔一些試錯成本,也為一些更傳統但排放量大的行業探探路。

    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科技公司承擔的角色。比如谷歌開始采購綠電的時候,其實當時綠電是很貴的。過去10年里。太陽能的成本降了90%,動力電池成本降了95%,其實谷歌是加快了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實現了100%綠電。

    36氪:未來做碳中和,騰訊會希望形成什么樣的生態?

    許浩:碳中和這個事情肯定需要多方合作伙伴,無論是政策、技術、資金、消費者,每一方都有許許多多的合作伙伴。

    如果我們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從今天開始,也就是40年的時間。歐洲用了50年在90年代中后期碳達峰,我們基本上是只有一半時間,所以時間非常緊迫。這就需要大量的合作,有一個東西試點成功了,就趕緊去推廣。

    我們最近成立了碳中和開放技術聯盟,希望形成合作的生態,未來會開放關鍵算法和技術能力給合作伙伴,比如說二氧化碳計算,減排量核算等等,類似開源的形式。

    掃一掃,關注 36 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