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賣給網紅的歌成了爆款,我卻一直火不起來

    這天,音樂人老李偶然在短視頻平臺刷到了自己的作品。視頻中,一位衣著性感的美女擠眉弄眼地唱著老李的歌,這首歌是之前他幾千塊錢賣給音樂公司的。

    眼看作品點贊數居然已達到幾十萬,評論、轉發數也都以萬計。老李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歌居然可以這么火。只不過,當初簽的是買斷合同,這首歌再火,跟老李一點關系也沒有。

    既然別人唱著自己的歌火了,自己是不是也能火?不服氣的老李也注冊了個自媒體賬號,定期在上面發一些生活內容以及自己的原創音樂。然而,他發現自己始終也沒能火起來,盡管自己曾經離流量這么近。

    A猛然發現,自己曾離流量這么近

    老李目前在合肥一家不大不小的音樂公司任職音樂總監。他屬于自學成才的那一派,從大學玩樂隊到畢業之后跑場演出、琴行代課,一步步學編曲學習寫歌。等混到現在的位置,自己也不年輕了,有妻兒,也有老去的父母。一般人眼里,他已被認為不再有追逐夢想的資格。

    雖然公司位于合肥,但工作內容大多和北京的音樂公司相關。老李除了日常的工作內容外,還有一部分外包工作就是賣歌。他創作,然后交給北京的音樂公司工作人員審核,如果審核通過了,一首歌可以被公司用幾千塊錢的價格買斷。

    北京那邊的公司特意和老李強調,只接受買斷式的合作。最初,老李覺得還挺劃算的,畢竟幾千元已不是一個小數目,足夠他在合肥一個月的生活費。唯一讓他有些不開心的是,收歌公司的要求也不低,甚至可以說有些苛刻。

    音樂公司要求的歌都是些易于傳唱的口水歌。老李平時不太接觸這類音樂,也不太喜歡。為了學習這種類型的歌曲,老李還專門下載了一個年輕人愛用的短視頻軟件,專門研究現在年輕人的喜好。只是時間一長,老李自己喜歡的搖滾風格音樂都有點手生了。現在一上手,他就習慣性的整幾個套路和弦,偶爾老朋友一塊演出時,大家都笑老李的技術下降了。

    直到在網上看到自己的歌真的火了,他還有點恍惚,原來所謂的爆款流量離自己這么近。

    之后的幾個月,老李這首歌持續爆火,各大音樂平臺上的播放量總和超過十億。老李算了算,估計僅數字音樂平臺的版權收入就能過千萬,更別說廣告等其他各方面的收益。

    演唱那首歌的美女也一躍成為了百萬粉絲的網紅,據說現在出場費也能上萬元。老李這才后悔當時簽的是買斷合同,一切后續的利益跟自己無關,賣歌的幾千塊錢就是自己的全部收入。老李這才恍然大悟,那些自己眼里的大公司之所以會大批收購作品,就是在壓住背后可能的高昂回報。

    B音樂學院畢業后,他成了“音樂販子”

    臨近午夜,在北京高檔寫字樓的辦公室中,康心剛加班從辦公室出來。他忙著趕回自己十幾公里外的出租屋。盡管他來到這家公司才剛半年,這樣的工作節奏已是常態。

    半年前的他還是音樂學院的一名編曲系學生。剛畢業時,他一門心思想要找到一份和音樂創作相關的工作,現實中的多次碰壁卻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他只得退而求其次,選擇了一家大型音樂公司,做音樂版權方面的工作。

    這份工作和康心最初想象的有些不一樣:他每天需要試聽音樂人們發來的demo,挑選出自己認為符合大眾審美的、能火的交給上級,再由上級決定是否要購買此曲的版權。

    上級決定后,再由康心去聯系demo作者,擬合同進行歌曲版權購買。同時,康心還需要和一些經濟公司定期聯系,將最近收的歌推銷給他們。這一來一回的利潤往往可以翻幾十倍。簡而言之,就是負責從音樂創作者處低價收歌再包裝高價賣出。

    也就是說,康心所在的這類公司正是老李的甲方和金主。

    隨著數字音樂正版化的進程,不少中小型公司也將目光投向了音樂版權市場,版權公司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他們有的建立在高檔寫字樓里,有的只是互聯網上的一個微信群。

    對于音樂公司而言,選擇性的收購音樂作品像是在買彩票。其中大部分音樂作品其實都會石沉大海,但只要有一首甚至幾首的走紅,就能讓公司飛黃騰達。

    康心和朋友聊天時,經常自嘲地把這份工作稱為“音樂販子”。可不是嘛,從音樂創作者處購買音樂,再進行加工包裝,再買給下游,除了以音樂內容為商品以外,這和康心最初理想的工作差了十萬八千里。

    他時不時也會想,要不要離職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難道自己苦學十幾年音樂就是為了來干這種工作?但和家里的一通電話讓康心打消了這個念頭。父親最近查出了輕微的腦梗,他需要這份穩定的工作,以分擔家里的重負。

    這份工作唯一能給康心些慰藉的,就是可以接觸到很多音樂內容的工作者。這讓他覺得自己還算沒有背離初心,覺得自己的夢想還有可能。

    C怎么唱也紅不了,不如繼續打工?

    音樂創作者往往并不直接面對消費者,大多把作品交給版權公司,希望能獲得發表的機會。他們也成了整個鏈條中辛苦耕耘的勞動階層,收益也常常是整個生態鏈中最低的。

    自從發現自己的作品居然能跟流量沾上邊,老李也突然開悟了。他腦中不斷勸說自己,作品能火證明自己是有潛力的,既然別人唱能火,自己唱肯定也可以火。

    于是老李注冊了自媒體賬號,開始學著運營。一開始還有些起色,但到了幾萬粉絲后,便開始一直不溫不火的。時間久了,老李也覺得這個事兒太占時間太耗費精力,不得已放棄了。

    不久后,聽一個朋友講述行業內幕,老李才知道,一首歌能紅可能不只是因為作品,公司的包裝、平臺、渠道等一系列營銷方法也很重要。作品只是基本,是否能匹配更多資源有時候更重要。

    朋友告訴他,現如今一個歌手能不能成功走到大眾面前,需要的不僅是好作品,團隊的運營包裝、人設的安排可能比作品更重要,表現方式要討喜比表現的內容更重要。一個網紅話可以是別人教好的,演技可以現學,長相、人設都可以有專門的團隊去調整。作品上,當然也完全可以找幾位創作人專職在幕后幫襯。這一切都是可以運作的,但前提是資金要到位。

    老李哪知道這水如此之深。不過他回頭想想,每首歌可以有幾千元的收入也不算少了,更何況自己的作品反正自己也唱不紅,還不如賣給音樂公司。想想自己的歌被別人包裝紅了,自己跟朋友吹牛時也挺有面子。于是,老李又開始給音樂公司寫些熱門歌曲了。

    最近,北京的音樂公司提出,要老李全職來提供demo,工資可以給到當下工資的兩三倍。自己好不容易在本地扎穩腳跟,要不要去北京做全職呢?老李有些糾結。

    作為老李的上游金主,康心在工作過程中也時不時有些糾結。現在,他仍然時常會有一些音樂上的想法,但好像已經很難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他發覺也許自己離音樂本身漸行漸遠了,現在好像自己只是打著音樂旗號的商人罷了。

    想到這里,康心又有點難過了起來。

    *為尊重受訪者隱私,文中老李、康心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音樂產業觀察”(ID:takoff),作者:fish,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