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生長激素雙雄,為什么可以對集采說“不”?

    面對集采,大部分醫藥品種,企業都只能選擇降價中標,但生長激素卻是例外。

    2月23日,廣東集采聯盟報名情況公示。在生長激素品種中,有13個品種成功申報。

    其中,申報粉針劑型的,有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安科生物、中山未名海濟、上海聯合賽爾四家;

    申報水針劑型的,則僅有“邊緣選手”諾和諾德一家,主力選手長春高新、安科生物雙雙棄標。

    就當前市場來說,水針才是生長激素的主流產品,而粉針只是雞肋。從此次廣東省集采的申報量來看也是如此,需求最大的正是水針。

    這也意味著,長春高新、安科生物對于此次生長激素集采,基本選擇了無視。

    01 雙雄對集采say“NO”

    1月19日,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下發關于《廣東聯盟雙氯芬酸等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文件》的通知,生長激素集采靴子落地。

    根據東莞證券研報,在長春高新、安科生物和諾和諾德這三家水針供應商中,金賽藥業的水針,首年預采購量占比高達98.24%。

    對金賽藥業而言,需求量較多的是15 IU和30 IU兩種規格,申報最高限價為173.58元、295.08元,而這兩種產品目前的掛網價大約是567元、1031元。

    假設長春高新按最高限價,在廣東省此次的聯盟采購中標,那么,降價幅度約為70%。

    并且,按照報價規則,想要獲得更高的采購量就要給出更低的競標價。長春高新想要足夠多的中標量,水針價格可能還得降。

    集采一來,利潤奶牛一下被打到骨折,也難怪投資人心慌慌。長春高新一連吃了三個跌停板,安科生物兩個交易日也跌去14.2%。

    不過,當集采真正到來,生長激素雙雄的抉擇,打破了市場預期。

    放棄申報水針品種。自2018年國家藥品集采進行以來,幾乎還未發生過企業在自己核心大品種上采取“不申報”做法的情況,至少也會進行象征性報價。

    2月23日,廣東集采聯盟報名情況公示,長春高新、安科生物雙雙放棄水針集采。這也意味著,兩家公司對于這次集采,只是象征性參與了小品種。

    目前國內的生長激素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粉劑、水劑、長效制劑,其中水針的市場最為龐大。

    根據2020年金賽藥業的樣本醫院銷售數據,其生長激素粉針、水針、長效水針比重分別為5.54%、93.17%、1.29%。

    這也不難理解。在三種劑型中,粉劑最便宜人均年費2萬元,但需要配置成溶液,容易出現二次污染;水針價格稍貴人均年費5.5萬元,但抗體產生率低、安全、方便;

    而長效生長激素的優點在于便捷,前兩者都需要每天注射,而長效生長激素只需一周注射一次,但它的缺點是貴,一年費用大約15萬。

    一年15萬的長效劑型生長激素,大部分家庭消費不起,而相比粉針劑,貴一倍的水針劑更安全、便捷,出于孩子考慮,大部分家長咬咬牙也就打了。

    回到這次集采來看,不管是長春高新,還是安科生物,都只報名了粉針集采,放棄了水針,約等于棄標。

    02“棄標”的底氣

    在生長激素領域里,“集采”,一直都牽動著藥企和投資者的神經。因為進集采,意味著以價換量,不進集采,意味著失去院內市場。

    那么,長春高新、安科生物面對集采SAY NO的勇氣從何而來?

    嚴格意義上來說,源于兩方面。

    一方面,生長激素的主戰場并不在公立醫院內。2021年5月21日,長春高新在投資者電話會中提到,重組生長激素30%以下在公立醫院銷售,預計未來民營醫療機構銷售占比會進一步提升。

    主要市場不在公立醫院之內,對于集采中標與否,自然也就無所謂了。看到這里,你或許會有疑惑,作為一款處方藥,為什么生長激素不在醫院呢?

    一個很核心的原因是,生長激素變成了消費品。

    從適應癥來看,生長激素處方非常嚴格,需要明確是因為生長激素缺乏才能使用。但現實情況下,很多不需要生長激素的兒童,是主力消費人群,他們很難在醫院拿到處方購買生長激素。

    加上公立醫院,受到醫保控費、藥占比等因素的制約,醫院開出的生長激素遠不能滿足加患者的需求,因此患者大多是在公立醫院首診開具處方,在院外門診藥店拿藥。

    綜合因素導致,生長激素看上去更像是一個需要強推銷、重渠道的醫藥消費品類。這也造就了,生長激素雖是一款處方藥,但它的主要銷售場景卻不在醫院的怪象。

    對于生長激素老大長春高新而言,水針降價70%進入醫院換回份額并不會太多,卻可能打破院內外藥物價格的平衡,得不償失。

    在2022年2月18日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長春生物就透露:

    “在廣東集采聯盟報名截止日,金賽藥業申報了三個粉劑規格,水劑未申報。公司將以積極的姿態參與集采,同時依法依規兼顧公司及股東的利益。”

    另一方面,生長激素的競爭格局較好。在水針領域來說,除了長春高新,主要玩家只有兩個,一個是粉針老大安科生物,一個是只有水針品種的跨國藥企諾和諾德。

    這也導致,生長激素領域的競爭沒那么激烈。畢竟目前的蛋糕還是夠分的,大家沒必要拼個頭破血流。

    或許,這就是長春高新、安科生物拒絕水針集采的底氣。

    03“鯰魚”諾和諾德

    對于長春高新、安科生物而言,雖然短期內集采的問題解決了,但長遠來看,集采仍如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在它們頭頂。

    可以看到,這一次,國內雙雄拒絕了水針集采,但諾和諾德沒有放棄。對于雙雄來說,集采市場可有可無,但對于諾和諾德來說,并非如此。

    畢竟,過去在長春高新和安科生物的打壓下,諾和諾德幾乎被擠出了市場:2020年,其在水針市場份額僅有0.2%。

    諾和諾德或許是想借這次集采,靠降價、入院,重新讓自己坐回生長激素的牌桌。

    畢竟,這次集采后,生長激素的差價會達到70%左右。大批患者可能會被優惠的價格吸引到公立醫院,這可能使得諾和諾德的市場份額擴增,從而影響院外市場。

    另外,生長激素院外市場的競爭,也不會一直處于藍海狀態。

    對于中國市場,諾和諾德一直沒有放棄,此前已經將銷售交給“根正苗紅”的華潤集團負責。

    未來,諾和諾德是否會成為攪動生長激素格局的一條鯰魚,也未可知。而接下來,還會有新的入局者加入。

    最接近上市的,是上海聯合賽爾,其水針已完成臨床,處于申報生產階段。不難預見,水針市場即將出現四國混戰的局面。競爭局勢,也會變得越來越復雜。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氨基財經”(ID:anjicaijing),作者:方濤之,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生長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