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對話復旦管院陸雄文:中國年輕人正面臨一個科創大時代|「X·36Under36」專家訪談①

    文|黃祝熹

    編輯|劉旌

    出品|36氪創投研究院

    如你所見,這一代的創業者正在進行一場大規模的遷移: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余波里遷往更硬核的科技賽道;從「模式創新」過渡到「底層創新」。

    所以我們相信,中國正在、也已經涌現了一批嶄新風貌的創業者。去年11月,36氪啟動了「X·36under36」征集計劃,也正基于這樣的前提,我們旨在更早和更大范圍地發掘可能偉大的創業者。

    為了夯實以及豐富我們對創業者的理解,在這場“大型社會實驗”中,我們將邀請更多的人來分享他們對創業乃至中國商業生態的理解。他們可能是知名院校的教授,可能是已名聲在外的企業家,也可能是閱盡千山的投資人。

    這次,我們邀請到的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他帶領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正在將“科創戰略”作為學院發展的重要方向,開展了系列科創管理問題專題研究,創設了“科創企業家營”,并通過實地走訪、調研近百家科創企業,與實際控制人、研發負責人進行深度探討、交流,參與中國科創的實際發展進程。

    不同于典型意義上的學者,陸雄文教授更像是一位“布道者”,除了以實際行動支持、推動中國科創事業進步,他還從未停止“鼓與呼”。“無科創,無未來”“科創與管理是中國發展的雙引擎”等觀念如今已在復旦管院致力構建的長三角科創生態圈中深入人心,并在展現一番新圖景。

    陸雄文

    對于中國的創投生態,陸雄文既身臨其中,又洞若觀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我們需要追溯創業者們的源頭與現狀時,他是絕佳的受訪者。這一點在與陸雄文的交流中也顯露無疑:他對關于商業的理論知識信手拈來,但同時又偶爾不自覺展露出一些創投人習慣的詞匯,比如:“科學家創始人往往比較Humble“、“需要有深入的knowhow”、“國產替代過程中要做到Me too,甚至于Me better”……

    在這次訪談中,陸雄文談了許多他對科創人群體的理解。比如這一代創業者“下海”往往是自我驅動、接受過系統性高等教育的訓練;這一代創業者一開始就要面對充滿國際化競爭的“超級戰場”;以及在自主創新、科研成果轉化上,這一代科技創業者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們的「X·36under36」征集計劃啟動至今,已經收到了超過400位創業者的報名,涵蓋人工智能/機器人、消費新品牌、醫療健康等20+個細分領域。我們的報名還在進行中,點擊進入報名鏈接。感謝每一位創業者對36氪的信任。

    以下是36氪與陸雄文的對話,經編輯:

    四場浪潮成就四代創業者

    36氪:如以改革開放為起點,中國當代商業也發展了四十多年,我們通常會如何劃分其間的創業者代際?

    陸雄文:中國最早的創業者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鄉鎮企業興起,一大批集體企業采用承包制、租賃制的方式改革,后來慢慢過渡到了產權或者股權的改革。

    這一代創業者的共同特征是:他們大多是農村里比較能干的人,可能接受過一些中小學教育,有機會進入集體企業,成為廠里的領頭者,然后開始改制或創業。

    第二波創業者集中爆發在上世紀90年代中,和第一代創業者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們是在城市里創業的第一代,大多做傳統制造業起家——有做出口加工的、也有做國內市場的,相應也有純粹做貿易的——這個我們叫做「在差異當中尋求市場機會」。那時中國市場存在相當大的比較優勢,外貿公司以出口為導向、拿訂單、找工廠,或者自己開工廠都有“創業”的機會。

    90年代中的創業者人群要么是接受過良好教育、有系統的知識支撐,具備一定國際市場眼光;要么就是原來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有經驗、有拼勁、學習能力強。這些人是過去近三十年中國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構成今天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的基礎。

    本世紀前10年,互聯網興起,其中走出的創業者普遍接受過大學高等教育,創業做的事情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互聯網平臺,做研發、做通訊、做軟件,還有的做電商等等。

    與過去的三代創業者群體相比,今天的創業者最大的改變確實是更加多元、多樣化。他們不再是“一介莽夫”、“草莽英雄”,而必須靠系統化知識、專業技術去支撐,還要懂得怎么去建立商業模式、嫁接資本、整合資源。

    36氪:時代環境確實對創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幾代創業者的畫像有什么變化?

    陸雄文:有三個非常典型的變化特征——

    第一,創業者人群由原來的「被動式創業」到「主動式創業」。

    早些年間企業家創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窮”、要改變人生。而今天,無論是科學家、科技專家創業,還是職業經理人創業,資源條件都更成熟。他們過去可能是一些公司的CEO——至少是管理層,其中的主動性、驅動力與之前大不相同。這群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積累準備都更充分,以至于一上來就可以和資本對接,有投資人愿意參與。

    第二,創業者經歷了從「只要有敏銳的市場的洞見、下海的魄力、比較能干就可以創業」到「幾乎都接受過系統性教育,甚至于高等教育的訓練」的過程。

    知識層面上,接受過「系統性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創業的必要條件。這里要明確的是,高等教育不是說單純解決專業知識體系的問題,而是解決「學習能力」問題,進而眼界才會更開闊。

    納微科技的創始人江必旺的演講稿「一個科學家如何成為一個企業家」中就提到,他原來是做有機化學的,現在去跨界做無機化學,兩個領域做的事情其實完全不一樣,但是他的學習基礎完全能夠支撐他跨領域去做更好的學習和探索,這是這一代創業者很重要的特征。

    第三,這一代創業者的“戰場”從過去「往往局限在某些領域、某個市場、某個地區」,到現在一上來就要面對「充滿國際化競爭」的未來市場。

    創業者們的眼界、格局變得愈加重要。他們要具備全球化視野,也需要有跨界、跨地區的資源整合能力。現在企業的供應鏈可能需要分布在全球,技術可能是從國外引進、產品在中國研發、而最終銷售到國際市場。

    36氪:根據你的觀察,性格、年齡、經歷等因素,在一個成功的創業故事里誰的占比更高?

    陸雄文:創業故事的確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但我認為「成功」與創業者的年齡、性格、個人經歷沒有必然聯系。有人20歲就能成功,也有人過了50歲才成功;有的性格很內向、木訥,有的滔滔不絕;有的沒什么經驗,有的經驗很豐富。這些都不構成主要因素。

    36氪:那一位創始人通往“成功”道路的關鍵是什么?

    陸雄文:首先是要具有不斷接收新知識的能力,這也是我特別強調高等教育對今天創業重要性的原因,這跟30年以前完全不同。科大訊飛初創時只做語音識別,并沒有想到做人工智能,當時甚至連“什么叫人工智能”還沒概念,但創始人本身經歷過本科、碩士、博士的專業學習和研究訓練,能夠根據現實需要不斷去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整合新的知識以及整合同樣有知識的人才來形成一個團隊。

    其次是開放的心態、尊重科學的態度,相信專業事情要專業的人來做。今天的企業家懂得什么叫包容多元,聚攏各路英才一起來共創事業,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往往存在「聯合創始人」。今天的創業者也知道,市場擁擠,競爭激烈,靠自己一個人打江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最后,創始人對風險認識的深刻性也相當重要。成功的企業家不僅敢于冒風險,也能夠善于去控制風險。選擇創業的人幾乎都敢于冒險、都有勇氣去賭一把,但回顧這么多創業失敗的案例,我們作為管理學者來看,最重要的經驗總結可能就是——「風控意識未必足夠強」風控意識強的好處就是有預案、有對策,臨危不懼,臨陣不亂,有能力去積極應對、有機會去挽回損失。

    科創時代的喜與憂

    36氪:如今中國創投全面進入“硬核時代”,創業者的畫像有哪些變化?

    陸雄文:現在有兩波最主流的創業者。

    一波就是科學技術人員創業。這些人不但學歷高,往往原來就是做科學研究的——在高校、研究所、或者跨國公司研發部門,比如從微軟、Google、Amazon這樣的公司中出來很多人。這些人是代表中國科創的一支主要力量,當下去看創業,這群人最值得關注。

    還有一波人是成功的職業經理人、或者是機構投資人。他們對某些領域、某些技術應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還能扮演資源整合者的角色:自己可能不掌握技術,但他們對商業運作、商業模式的理解把控是非常有水平的。

    36氪:“科學家創業”是過去一年許多人會提到的話題,也有不少投資人認為這群人的局限也挺明顯。

    陸雄文:科學家創業的優勢不必多說——核心技術、深入的knowhow等等,但是他們原本面對的是實驗室設備、儀器、工具,但此刻面對的是開放的社會環境,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缺少管理企業所需要的商業知識、管理知識,甚至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經驗,當然有一些科學家創業者會很快的調整,要么自己學習,要么招募職業經理人,他自己做好科學家本分,然后找職業經理人來專門負責管理。

    36氪:所以很多科學家創業者的局面就是:他自己專攻技術,還需要有有職業經理人負責公司運轉?

    陸雄文:對的。最近我在張江就看到好幾個這樣的例子。當然,也有可能他們自己轉型成功的,比如說信達生物創始人俞德超、納微科技創始人江必旺,都是自己投身做管理,并且很成功。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做科創企業家營就是為了幫助科學家創業,讓他們在企業發展早中期階段,就學習怎么去建立一個科學的管理體系。我們把基本的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教給他們。當然實際情況肯定會更復雜,這中間可能不僅涉及更多的專業問題,還有職業偏好、人的性格、企業倫理等等。

    36氪:我們觀察到,在創業的科學家群體里,“海歸”要多于國內科研院所背景的科學家,這是為什么?

    陸雄文:這也是一個令我感到遺憾的現象,目前國內科研院所的科學家創業人數占比,還是比較少。

    之所以“海歸”比較多,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他們有資本、知識,資源整合能力也更強;其次,國內的制造業配套、供應鏈體系比較發達,產品可以在國內實現更高的性價比,對國外市場具有比較大的價格優勢;第三,政府政策也支持鼓勵、積極引進科學技術人才回國創業。

    36氪:國內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現狀如何?

    陸雄文:國內科研院所也有一些教授創業,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會做到進口替代、世界領先,但現在來講還在進行當中。

    目前大家對技術轉化、做出市場化產品的預期還是太過樂觀,對背后的困難、復雜缺乏認識。比如說制藥領域,在前期實驗、臨床階段不計成本研發,但后期要產品化、商業化,在市場上競爭,那就要降低成本、管控質量。很多科學家對產品如何具體落地預判不足。因此我對今天中國科學家通過自主創新突破圍剿、做到世界領先持謹慎樂觀。

    目前中國在10%-15%的硬核科技領域已有突破。中國要有世界水準的自主創新,不能光靠海外的人才、技術來實現,而是要靠中國本土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這方面做得比較突出的是兩大領域——光伏發電和人工智能。

    36氪:為什么是這兩個領域?

    陸雄文:人工智能方面,中國具有大量的數據來源,應用場景比較多元,政策也很支持,所以大家愿意嘗試,加上中國科學家在算法、編程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許多年輕人在數學上有天然稟賦,這也是我們在人工智能上做的比較先進的人才基礎。

    中國的光伏行業也是經過了一些波折,但最終在技術上自主創新、成功突破。像龍頭企業隆基股份專注于單晶光伏路線,通過大規模產業化應用金剛線切割技術,極大的降低單晶硅片非硅成本,光伏發電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這也是中國所獨有的。但是這樣的領域確實還不夠多。

    36氪:最后,對于有志于投身科創浪潮的創業者,你有什么寄語?

    陸雄文:對年輕的創業者來講,這是一個大時代。科創不僅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演進基調,也將成為國家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所以大家要去擁抱科創,以科技創新和商業創新并重來驅動自己的創業事業。

    創業有可能會成功,也有可能失敗,但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創業成功給你帶來金錢收入、生活品質、社會地位,但是創業失敗同樣會給你帶來很多財富,甚至于這些財富構成了你未來一輩子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基石和動力。

    最后,也感謝36氪。非常感謝你們組織這樣的活動,去發現和鼓勵有創業愿望、熱情和才華的年輕人。

    關于「X·36Under36」:

    X·36Under36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