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國內企業打響第一槍?
放出豪言的企業不少,但真正的固態電池何時能量產,依然是個迷。
誰也沒想到,全球動力電池最難啃的骨頭--固態電池,打響其第一槍的是中國企業。
2022年1月22日,東風方面宣稱,首批50輛東風風神E70固態電池車在江西新余完成交付。
東風公司在宣傳稿中聲稱,這批固態電池車是全球首個固態電池車示范運營項目,率先打響了固態電池產業化第一槍。
該固態電池由東風與贛鋒鋰業合作開發,“高比能,采用全球領先的固態柔性隔膜技術,單體通過穿刺等嚴苛測試,放電溫度高達60℃、熱箱180℃無異常,電芯安全優勢突出”。
對于這次合作,有投資者在深交所互動易中評價:
相比4680,貴公司固態電池的參數太難看,完全不像同一時代的產物。
贛鋒鋰業董秘回答是:感謝您對公司的關注和建議。
還有投資者逼問贛鋒鋰業:請問貴公司的固態電池是純固態電池還是固液混合電池?
贛鋒鋰業只能承認:東風E70裝車的電池,是半固態電池。
參數不會撒謊,因為這是上路檢驗一查便知的事情。
首先,E70固態電池公布的能量密度是235—280Wh/kg,與國際上公布的低值400 Wh/kg相去甚遠。
另外,這款電池,最關鍵結構--電解質,并非全固態,因此只能算固液混合鋰離子電池。
東風不是第一家放下豪言的企業。
早在2021年初,蔚來就聲稱全新研發的固態電池將搭載在2022年發布的ET7上。
股價跳漲之后,蔚來方面又改口稱,在NIO Day上介紹的固態電池,準確地說,是半固態電池。
資料顯示,該款固態電池是90%固態+10%液體電解質的半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動力電池的完美解決方案?
為什么這么多企業都宣稱自己掌握了固態電池?
一切需要回到原點:目前通用的動力電池怎么來的?什么是固態電池?
目前通用的鋰離子電池的研發過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
1972年,法國科學家Armand首次提出在石墨電極中的陽離子,會在層狀物質的晶體中嵌入和遷出(又稱跎纖)活動,基于這個現象,Armand將其應用于使用固態電解質的電池中。
這是有關固態電池的第一次報道。
70年代末期,Armand又全面討論了插層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可充電電池設計,即“搖椅電池”。
“搖椅電池”是指,鋰電池的充放電不是通過傳統的方式實現電子轉移,而是通過鋰離子在層狀物質的晶體中的出入,發生能量轉化。
在正常充放電情況下,鋰離子的出入一般只引起層間距的變化,而不會引起晶體結構的破壞,因此從充放電反應來講,鋰離子電池是一種可逆電池。
在充放電時,鋰離子在電池正、負極往返出入,很像搖椅一樣在正負極間搖來搖去,故有人將此形象地稱為“搖椅電池”。
不管液態還是固態鋰離子電池,“搖椅理論”是目前動力電池工作的基本原理。不過,鋰離子在液體和固態電池的兩極中嵌入和脫嵌過程稍有不同:
在液態電池中,鋰離子由一極向另一極移動,通過電解液,穿過隔膜后,插入或嵌入另一極;
在固態電池中,鋰離子由一極向另一極移動,直接穿過固態電解質,嵌入或插入另一極。
結合電池充放電場景,液態鋰離子電池中,陽極和陰極由隔膜隔開。隨著電池充電,鋰離子離開陰極,通過液體電解質,穿過隔膜孔,到達陽極;電子通過外部連接從陰極流向陽極,儲存電能。
在放電過程中,鋰離子從陽極流向陰極,電子通過外部連接從陽極流向陰極,從而產生電能。在固態電池中,固體電解質將陽極和陰極物理分離,無需使用隔板。
液態鋰離子電池和固態鋰離子電池只有一個區別:電解質是固態還是液態。
“電解質是根本區別,有液體電解質就不算固態電池。”國內一家居于領先位置的電池研究項目負責人介紹,兩者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搖椅理論。
不過在他看來,兩者有諸多不同。比如雖然傳遞能量的機制相同,但傳遞能量的物質不同;兩者本質結構相同,但微觀層面相差太遠,液態電池每個結構浸潤液態,結構追求疏松,而固態電池強調致密性,又脆又硬。
兩者的優勢和劣勢非常明顯。
目前市場上成熟的液態電池,產業化高度成熟,但電解液導致熱穩定性差,偶爾會發熱甚至燃燒爆炸,質量占比大拉低能量密度,因此基本到了能量密度上限。
這些都是液態電解質導致的,也是液態電池最大的局限。
理論上的固態電解質,首先解決了安全方面問題。由于采用了固態電解質,電池燃燒起火的可能性非常低,電池運行穩定。
由于采用了固態電解質,提升了鋰電池的循環次數,延長了使用壽命。還有,固態電解質能量密度能夠突破目前液態鋰電池的上限,300到400Wh/kg是基本下限。
優勢明顯的同時,固態鋰離子電池需要突破的技術難題也不少。
全球全固態電池技術研發,多處于實驗室狀態,主要分為三個路線:
第一,聚合物固態電池。這是一條研發最早最成熟的路線。這條路線與現有電池工藝通用率較高,便于量產。因此,技術切換成本低。但是,這條路線生產的電池必須在高溫下工作,且耐受的電壓較低,能量密度較低,快充性能較差。
第二條路線是氧化物固態電池。它的優勢是能夠做出來,且能在常溫下工作,但是材料脆,致密性較低。這就導致這條線路的電池產品,量產難度很大,能量密度較低。
最要命的是,氧化物固態電池的價格太高。上述負責人指出,氧化物固態電池成本應該是目前成熟的液態動力電池的500到1000倍,“日本生產的一款氧化物固態電池,小拇指大小,就要50元。”
最后一條路線是硫化物固態電池。這種電池質量較輕,理論上能量密度高,密度和柔性都適合量產。
不過,硫化物固態電池生產難度不小。
“味道太臭了,還要在零下60度的充氬空間內生產。”上述負責人告訴《超源力》,按照這種生產環境計算,一小時的成本就要五六萬元,假若純人工在此環境下生產的話,24小時只能生產1ah電池。
硫化物固態電池的原材料價格不高,但問題是,產品需要原材料提純,需要高純度的材料,這樣價格就隨之攀升。
“原材料其實不貴,但需要提純。”上述負責人指出,原材料提純需要高壓實現材料的致密化,國內的工藝生產水平很難達到需要的純度。
總而言之,聚合物固態電池的難點在于控制聚合物成型的工藝方法;氧化物固態電池,歐洲人起步較早,未來落實可能還在歐洲;硫化物固態電池,因為涉及到提純工藝,提純后的材料被生產工藝相對領先的日本人掌控。
也正因為存在上述諸多的技術難題尚未突破,英國伏特(Britishvolt)首席技術官Allan Paterson 曾將固態電池稱為動力電池解決方案中的“圣杯”。
尚未拿下的“圣杯”
固態電池的不少優勢,吸引了眾多企業和機構投入兵力攻堅。
總部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固態電池創業公司 Factorial Energy 正是其中典型。
這家堅定的電動汽車固態電池的提供方,曾展示了被稱為業界迄今為止最大的固體電解質電池 40 Ah電池。
但據相關報道,即使他們的實驗室花費數年做研發,仍在電動汽車固態電池技術商業化道路上艱難地前進,許多技術仍處于研發階段,等待突破。
有人選擇“一條路走到黑”,有人則選擇撤退。
一些固態電池的開發人員無法突破技術難關,最后放棄了,最致命的例子便是美國電動汽車公司Fisker。
2017年,Fisker發布一項固態鋰電池專利:充電1分鐘,續航800公里。這在當時確是振奮人心的消息。
創始人Henrik Fisker當時信心滿滿,預估固態鋰電池2023年量產,價格也會比液態鋰離子電池便宜三分之二。
但是,隨后的兩年,公司宣稱的搭載固態電池的跑車遲遲未能下線,公司只能推出液態電池電動車搪塞闖關。2021年,Henrik Fisker無奈承認:他們已徹底放棄固態電池計劃。
“這是一種這樣的技術,當你覺得已經完成了90%,幾乎達到目標時,然后你意識到剩下的10%比前面的90%困難得多。”Henrik Fisker說,“我們完全放棄了固態電池,因為真的無法落地。我個人認為,不管是哪種形式的量產,固態電池至少還需要7年。”
另一家公司也值得一提,它就是美國創業公司 QuantumScape。這家公司接受大眾等公司的投資,不差錢。
該公司的方法是在無陽極電池中使用固態陶瓷電解質隔膜,其中鋰離子流過電池,在第一次充電時形成陽極。
通過這種方法,該公司正在試圖攻克超過400 Wh/kg的能量密度。
QuantumScape首席技術官Tim Holme指出,實現這種鋰金屬陽極的關鍵是固態隔膜。他們使用的是陶瓷隔板,可防止在電池循環過程中形成鋰枝晶,這種枝晶可能會導致電池短路,甚至燃燒爆炸。
Holme 說,這種電解質必須很薄,并且能夠量產以便降低成本。他說,公司幾十年來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未來的關鍵任務是改進隔膜生產工藝,增加多層電池的層數,提高批量制造能力。
“這確實是一個艱巨的挑戰,很多挑戰。”Holme的目標是2024年實現商業規模量產。
另一家美國固態電池創業公司 Solid Power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它正在同時開發具有鋰金屬和硅陽極的固態電池,這兩種電池的陽極都將使用硫化物電解質。該公司已從寶馬、福特、現代和三星等企業籌集了 1.3 億美元。它的目標是在 2026 年開始商業生產。
Solid Power首席技術官Josh Buettner-Garett指出,就能量密度而言,你永遠無法擊敗鋰金屬,而且鋰的成本更低。但硅也很重要,因為它能在低溫下快速充放電。
然而,處理固體電解質并非易事。
“硫化物材料的主要缺點是它對濕度敏感,因此需要在干燥的房間內制造,并將其儲存在惰性氣體的環境中。”Buettner-Garrett 說,一旦材料進入電池堆,它的性能就會急劇下降。
更多突破在前面等著公司研發團隊:電池設計,低溫有效運行,粒徑、成分、孔隙率,電極厚度測試……
雖然全球大廠都在等著固態電池下鍋,但如上面幾家公司一樣,他們都相對審慎。
大眾、福特、寶馬等車企與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電池企業都認為,全固態電池產業化要到2025年才會開啟,乃至到2030年前液態電解質鋰離子電池仍會是主流。手握大量固態電池專利的豐田,不斷推遲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最新的消息已是2028年。
與眾多企業的積極投入相比,特斯拉老板馬斯克一直保持靜默,他正在忙著推銷他的液態電池“4680”:
能量提高5倍,續航里程提高16%,6倍充放電功率,每千瓦時成本下降14%,電池產線的速度提高7倍。這也是馬斯克的風格:小步快跑,一直小步快跑。
也難怪固態電池企業Solid Power首席技術官Buettner-Garrett不無感慨地說:“消費者并不真正關心他們的電動汽車中的化學成分。”
事實上,不管在哪一個維度上,固態電池都超越了液態鋰離子電池,但商業化時間太久,2030年已是最樂觀的估計。
中國國內的固態電池研發,與國外同行相比,除去難度相同外,偶爾出現前述企業的急匆匆“加戲”。
據國內一家電池研發領先團隊負責人介紹,中國固態電池起步于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14家單位發起的攻關。目前,中科院院士南策文、中科院院士陳立泉、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泓、贛鋒鋰電的許曉雄等人所在的團隊研究進展,值得關注。
2022年年初出現的新一輪固態電池熱,在一名投資人眼里是:企業要給車企講故事,每兩到三年給出一些樣品,給出一些小批量制造,讓車企測試裝車,然后吸引資本加大投入固態電池研發,推進上市融資。
“先把彈藥(錢)準備到位,然后再解決技術問題。”該投資人指出,國內有些企業大致是這個思路。
上述投資人指出,國內有些企業太急了,為了研發融資沒有錯,但同時要坐冷板凳才可能有技術突破,在研發上要學習古迪納夫(Goodenough)。
古迪納夫,諾貝爾獎得主,在鋰離子電池研發中作出重大貢獻。
面對鈷酸鋰結構時間久了就會發生“崩塌”導致性能下降和鈷礦石太貴成本太高的局面,研發出鈷酸鋰電池的古迪納夫,75歲時發明出磷酸鐵鋰的鋰離子電池,震驚世界。
當古迪納夫90歲時,他又做出了一個決定,研究全固態電池技術,現在每天堅持到實驗室參與研發。
“我們有些人就像是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他必須走下去。”古迪納夫曾經如此說。
參考文獻
【1】《鋰離子電池的絕佳機會》,C&EN
【2】《先讓一部分固態電池“流”“行”起來》,遠川研究所
【3】《錯過動力電池市場?固態電池風口才剛到》, 旺材鋰電
【4】《固態電池距離真正上車還需要多久?》,界面新聞
【5】《 國外固態電池的產品和產能規劃進度 》,汽車電子設計
【6】《 半固態電池商業化元年將至!》,第一電動汽車網
【7】《全球首發!“鋰王之子”的固態電池量產裝車!》,維科網鋰電
【8】《電池革命:固態電池量產還有多遠?》,腦極體
【9】 From Solid-Solution Electrodes and the Rocking-Chair Concept to Today’s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19, DOI: 10.1002/anie.201913923
【10】《固態電池產業鏈全景圖》,旺材鋰電
【11 】《解決固態電池商業化的障礙之一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
【12】《固態電池是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的另一道路?》,愛車兵團
【13】《資本持續加碼,半固態電池即將量產裝車》, 蓋世汽車社區
【14】 Solid-state batteries inch their way toward commercializationSmall battery makers hope to prove lithium-ion alternatives’ worth by first energizing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s C&EN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超源力”(ID:diandongyihao),作者:悟能,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