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實現多項5G應用突破,能否撐起“后5G時代”一片天?
大量5G新技術、應用在冬奧期間得到應用,后“5G時代”通信技術應用變化得到關注。近日,Gartner研究副總裁劉軼接受界面新聞記者等采訪時表示,冬奧會作為最高級的通信技術展示場和試驗田,將對未來5G網絡部署和應用方向起到推動作用。
“你會發現,這一次冬奧會上我們的5G應用覆蓋了最熱門的幾個行業,包括媒體、軌道交通,車聯網、醫療、大型場館及場地管理等,其中有一些實時轉播、VR觀賽等應用場景,充分體現了通信技術和產業的結合。”劉軼表示。
劉軼稱,從產業角度而言,通信技術在冬奧的規模化應用,能給企業使用5G帶來更多信心。在應用上,囊括4K超高清實時轉播的“大視頻”和數字孿生已經得到應用,有助于實現“元宇宙”遠景的沉浸體驗。更底層環節,包括人機協同、車聯網技術,在前期應用落地較少,在冬奧會的成功應用則有一定標桿意義。
“比如企業會問,5G到底能不能支持無人駕駛?(網絡)到底可不可靠?5G如何和行業應用深度集成,例如高鐵通信如何由GSM-R、LTE-R 如何向5G演進?這一次冬奧做了完美的展示。”劉軼說。
根據中國聯通披露,作為冬奧會官方通信服務合作伙伴,本次冬奧會中國聯通采用了“分布式大規模天線技術”“空頻多維5G能力融合”“載波聚合”“全面的SA網絡”“5G切片”“小區合并”“智能動態波束”“大上行”等通信技術,保證了整個冬奧期間的通信技術要求。
在冬奧會上,全球首條實現5G全覆蓋的高鐵線路京張線,是5G領域的明星應用,其上設置5G超高清演播室,可實現在時速350公里高鐵列車上的5G超高清演播。根據中國聯通披露,京張全線5G網絡采用NR3.5覆蓋,全線共部署356個5G室外基站,其中北京段建設138個,河北段218個。高鐵正常情況下5G基站站間距為500米,京張高鐵為309米一站,創建高鐵基站密度之最。
“大家都小看了5G高鐵,其實軌道交通通信是一個很復雜而且很昂貴的一個技術,”劉軼評價稱,以京張鐵路為例,其地形比較復雜,包括隧道和山體,又是在高鐵的高速運動下,完全戳中通信應用的所有弱點,需要解決高速下的小區切換、信號穿透等難題,目前來看,5G高鐵的實現和服務體驗符合預期。
冬奧會的5G高鐵成功應用,將為鐵路無線通信技術向下一代演進奠定重要實踐基礎。此前,中國鐵路無線通信技術是GSM-R,但其為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主要承載語音業務和少量數據業務,數據速率較低。劉軼認為,隨著國內在設計5G高鐵的過程中,逐步解決各項出現的問題,便可以驗證下一代鐵路通信標準的可行性和大規模商用的一些方式,應用到今后的高鐵通信網絡建設中。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冬奧會,5G毫米波的應用將成為通信領域的重要關注點。
目前,全球部署5G的頻譜有兩個選擇:6GHz以下的中頻段和高頻段的毫米波。毫米波的頻段波長在毫米級別,對應的頻譜在30GHz到300GHz之間,一般把24GHz以上都叫做毫米波的頻譜。
5G毫米波具有多個突出優勢,頻率寬帶容量大、易與波束賦形等通信技術結合,時延極低,這些優勢有利于工業互聯網、AR、VR、云游戲等行業的發展。
中國主要在6GHz以下部署5G,但也在積極擁抱毫米波。根據披露,在北京冬奧會上,5G毫米波將示范應用于運動員競技體驗、5G混合現實智慧雪場、8K視頻傳輸、5G全視角賽事服務和自由視角賽事直播等場景。
“毫米波是5G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因為毫米波真正能實現5G想達到的性能表現,即大規模連接、低延時和高速率,”劉軼介紹,從冬奧上的毫米波應用來看,由于賽場環境復雜,包換室內外,封閉和非封閉區域,地形上則有山地、樹林等環境,因此對毫米波技術是一個良好的驗證測試,包括毫米波技術的上下行、在山地等環境的通信穩定程度等指標。
但從5G毫米波的部署進展來看,劉軼觀察稱,中國在此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未來發展可期,原因在于國內有很好的5G基礎和產業鏈,現在可以花更多精力投入毫米波來實現更好的5G。相信未來幾年可以看到更多行業側毫米波應用,比如智慧制造等。
但對于毫米波技術而言,冬奧會僅是試水,在國內大規模鋪開仍有政策、成本等諸多挑戰。“第一,工信部要提前做好頻譜的規劃、這個是最重要的。”劉軼稱,“第二,以目前的技術手段和成本考慮,一般不建議毫米波做大規模的覆蓋性部署,而是‘熱點’的補充或者是一些戰略位置的小規模鋪設,如以小基站形式為體育賽事、演出進行服務,或者部屬于工廠、車站、港口等環境。”
劉軼也提及,5G毫米波還可當作Wi-Fi,提供通信服務,原因在于毫米波的帶寬比較大、上下行比較好、移動性和室外覆蓋相對比Wi-Fi要強一些,但這就需要毫米波的成本大大下降、做到媲美Wi-Fi設備的程度。
本文來自“界面新聞”,記者:彭新,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