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為什么張一鳴說“同理心”,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素質?

    大家好,我是穆寧。

    今天我們聊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題,叫做“同理心”。

    這是一個被討論的太多次的詞,但是今天我們換一個視角,重新聊聊同理心這個概念。

    01A/B test無法取代同理心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四年前。2018年,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對話今日頭條創始人兼(時任)CEO張一鳴。

    當天現場,在與清華學子交流環節中有人問到:

    “頭條的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上,是否更多的依賴了A/Btest而非產品經理的直覺?”

    張一鳴是這樣回答的:“這是外界對頭條的誤區。頭條內部一直強調,要直接跟用戶溝通,拿到一手的體驗,建立感性的認識。

    對一個產品經理而言,A/Btest不能度量長期的目標,對于很多重要的判斷,產品直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素質是同理心,而不是A/Btest。

    張一鳴說,“我們認為這和A/Btest同樣重要。我們反對從邏輯到邏輯,從邏輯到邏輯,很容易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有一手的體驗能幫我們遠離偏差,我們愿意把用戶的感受、體會帶到公司。”

    相比產品直覺(同理心),為什么A/B test不能作為萬金油去使用?

    1. A/B test必須有明確目標:

    例如,兩個活動banner,在近一個月左右的活動周期中,可以A/B 測試,"同樣時間內,單位數字UV 下,哪個banner的點擊率更高"。

    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提升業務ROI這種抽象目標,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拆解指標,而非直接使用A/B test工具。

    2. A/B test必須已知有數據可檢測對比:

    如果目標不明確,且不清楚直接或間接的數據——極有可能上下A/B test后,依舊不能有充分的數據依據,來支撐論點。

    這也就是張一鳴所說的,從邏輯到邏輯,很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為可能你的數據依據或者分析邏輯,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3.A/B test 是策略層面,而不是戰略層面:

    如果一個公司只把A/B test作為產品迭代的唯一依據,那么這個產品應該活不長。為什么?

    因為A/B test相當于產品的自我優化。依靠某些驗證手段,對一些具體場景的應用策略進行調整。但策略層面的調整無法應對用戶需求的進化。

    舉個例子,A/B test更像是足球隊內部的對抗訓練賽,通過設定具體的訓練目標,針對人員的輪換與技術戰略的調整,對球隊內兩組球員進行測試驗證。

    而如果一個球隊只依靠每天的內部對抗賽想提升球隊實力,是不現實的。因為無法獲取到外部球隊的戰術信息與球員情況,在面對真實比賽場景時,往往手足無措。

    也正如張一鳴所言:A/Btest不能度量長期的目標,對于很多重要的判斷,產品直覺是非常重要的。

    A/Btest只能解決產品短期內遇到的瓶頸問題,而無法為產品實現長期的目標。

    02同理心的層次——同理心四象限

    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在《同理心優勢》一書中指出:

    “同理心,是改變社會與他人的最強大、最有用的力量。因為唯有看穿問題的表面,真正探觸到對方內心深處的痛苦和需求,才能給予對方符合其期望的支持。”

    借此,我們提出產品經理培養同理心的三個層次:

    同理心修煉的第一層次:關注用戶。

    以積極友善的心態去傾聽,帶著意識去觀察,帶著好奇心去思考:他是誰?他在表達什么?他的感覺如何?他是怎么想的?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同理心修煉的第二層次是傾聽、觀察和感知。

    傾聽也是一門藝術,按照層次從低到高可分為聽而不聞、敷衍了事、有選擇地聽、專注地聽、帶有同理心地傾聽。

    這里所指的傾聽可能有多種表現方式,比如面對面訪談、收集用戶反饋、進行電話調研等。

    同理心修煉的第三層次是提前滿足。

    也就是用戶未說你已知,用戶未提需求你已幫他想到,也就是能夠提前滿足用戶潛在的需求。

    同理心圖

    如何直觀理解同理心的三個層次?我們引入“同理心”四象限的概念。

    如上圖所示,把某類用戶某種場景下的所說、所想、所做、所感分為四個象限。

    比如臨時發起了一個會議,但是沒有人跟你提前溝通,此時你表達的是“為什么沒有提前溝通”,但所想的是“估計又要開始扯皮了”。所做的是及時通知參會人,但內心的感受是無奈。

    而對同理心的訓練而言,同理心圖非常重要。

    第一層次的同理心會關注用戶所說,但無法感知到用戶。第二層次的同理心會觀察用戶所做,感知用戶所想。而第三層次的同理心,則會滿足用戶所想,提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方案。

    03同理心的度量方法——同理心地圖

    上文我們提到了同理心鍛煉的不同層次,但如何系統性的培養自己的同理心,盡快提升自己的同理心水平達到最高層次?

    下面我們再引出一個概念:“同理心地圖”。

    同理心的層次中我們提到,用戶在需求場景中包含四大維度:所說、所想、所做、所感。

    針對某一細分場景,基于時間線(timeline)對用戶的所說、所想、所做、所感的變化過程進行直觀描述,就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獲知到用戶的需求層次變化,進而提升同理心水平。

    我們以用戶搜索景點信息并前往游玩的場景為例,為大家講解如何繪制并使用同理心地圖。

    時間維度:分為尋找階段、產品體驗、體驗評價、體驗分享、服務蔓延五大階段。

    用戶期待(所想):快速獲取期望景點信息、獲得預期或超過預期的體驗、有效發出主客觀評價、有效途徑分享游玩過程、認可服務二次消費。

    用戶互動(所做):互動分為兩大維度,包含觸點及行為,涉及的內容較多,在此不做贅述,可看圖。

    想法(所想):針對不同階段,分階段的描述用戶產生的想法。

    情感曲線(所感):設定三個標準,分為差、一般、好,分階段對用戶情感進行評估,以曲線表示。

    痛點/機會點:針對用戶的所說、所想、所做、所感信息,綜合縱向分析挖掘用戶痛點及機會點。

    上圖同理心地圖高清圖,可先點在看轉發本文后,點擊下方卡片關注本公眾號后,回復0111獲取。

    綜上所述,所謂產品直覺或者說同理心,是產品經理非常重要的素質。但任何素質的提升絕非單純靠思考、日常工作中就能領悟。

    一定需要依靠特定的訓練工具(同理心地圖)、思維模型(同理心三層次)才能獲得針對性的提高,獲得直觀可見的能力增長。

    所謂的刻意練習,正是這個意思。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產品思維模型”(ID:muningtalk),作者:穆寧,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