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產iPhone的到來不可避免,但這一定是壞事嗎?
近日,一則印度媒體報道的消息引起了小雷的建議,根據該媒體的報道,蘋果公司預計將于2022年2月起在印度進行iPhone 13的大規模生產。這是繼iPhone 11和iPhone 12后,印度再一次接手了部分蘋果公司在售最新一代iPhone的生產,而且時間比前兩代更早。
不過,根據相關業內人士的透露,雖然蘋果確實在印度試生產iPhone 13,但是目前還在生產驗證階段,如果試生產的結果不符合要求,那么iPhone 13在印度生產的計劃將會暫時擱置,直到生產中的問題得到解決。
對于這則消息,不少印度媒體都在歡呼和慶祝,他們認為這是蘋果公司對印度工業實力的又一次肯定,同時也是印度制造正在追趕中國制造的標志。對此,不少中國網友反而開始擔心:如果以后買到印度制造的iPhone 13怎么辦?
印度要造iPhone,以后iPhone還能買?
其實許多網友都對印度產品有著下意識的抵觸,而且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印度依然十分落后,生產的高科技產品質量更是不敢恭維。
印度作為一個國家根基的軍工產業在產品質量上都如此凄慘,確實很難讓人相信印度制造的手機、電腦等高科技電子產品能夠好到哪里去。
有意思的是,印度的民眾則覺得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差,而認為他們的產品質量更好,不過從海外網友的評論來看,印度的電子產品在質量上的口碑遠不如中國產及越南、馬來西亞產的電子產品。
所以,不少網友都擔心,如果印度大范圍接手iPhone的生產是否會導致iPhone的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實際上,目前的iPhone大部分零部件仍是在中國生產,只有部分技術含量較低的零部件在印度尋找了新的供應商,而且iPhone的生產組裝仍然由富士康等公司負責。
理論上來說,只要富士康等公司能夠嚴格遵守蘋果定下的質量檢測規程和要求,那么最終被售賣到大家手里的iPhone與之前的不會有太多區別。但是,外界對于印度的員工、工廠環境等問題也一直存在擔憂,前段時間印度的富士康工廠就因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而引起關注。
更糟糕的是,這家出事的工廠正好就是負責iPhone等產品組裝的加工廠之一,在食物中毒事件出現后,該工廠已經被蘋果方面列入觀察名單,將會派出團隊對工廠的員工狀態、工廠環境進行重新評估。
綜合來看,目前的印度雖然確實擁有組裝iPhone的實力,但是需要面對的問題并不少,比如上面提到的員工素質問題、工廠管理問題,還有道路基礎建設問題、原材料供應問題等。就連大家認為沒什么關系的空氣質量,在制造iPhone這樣的高精尖設備時,同樣會需要工廠投入更多的資金來完善空氣凈化裝置,以保持無塵室的效果。
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印度想要從中國的手中接過iPhone制造的工作,恐怕還是有點艱難的,而且基于物流成本等方面的考慮,在中國市場銷售的iPhone基本上都會是產自中國工廠的,印度生產的iPhone基本上不會在中國市場銷售。
印度制造,真的能行?
不過,我們也確實需要正視印度的工業實力,作為人口僅次于中國的國家,印度擁有僅次于中國的人口紅利。雖然因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投入不足等原因,導致其無法快速形成產業優勢,但是隨著印度的發展和投入,在未來必然會威脅到我們的制造業地位。
自從2012年頒布《國家電子政策》后,印度在全球電子產品生產中的占比就開始快速提升,從2012年的1.31%提高到2018年的3%,占比提升達229%。雖然對比中國的占比來看還有一點不值一提(中國占比為37.2%),但是驚人的增長速度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其次,印度相較于越南等國家有著更強的電子產品消費潛力,不少公司都認為印度在未來將會成長為僅次于中國的單一電子產品消費市場,從人口數量和國家發展速度來說,這個猜測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并不小。
不管是為了廉價的勞動力和制造成本,還是為了更早進入印度這個新興的市場,手機廠商都需要提前進行布局。而且,印度早在數年前就要求在印度銷售手機必須至少使用30%的印度產零部件,并且針對部分零部件的進口加收更高的關稅。
為了應對這個政策,包括小米、OPPO等中國品牌在內的手機廠商不得不在印度籌備和建立手機組裝及部分硬件的生產線,也是因為這個政策的實施,讓國內廠商幫助印度建立起了手機的上下游供應鏈。
在中國手機廠商的幫助下,相關產業公司已經超過200家,貿易公司更是超過500家,為印度提供了超過50萬個就業崗位(以上數據來源:《財經》)。作為回報,中國手機品牌的印度市場占比達到74%,小米、OPPO等公司長期霸占銷售榜的前排位置。
得益于手機廠商的大規模涌入,印度成功進行了電子制造業的一次產業升級,在全球最大的電子制造業國家——中國的幫助下,印度如今已經初步具備了手機的全產業鏈生產。雖然大部分手機的高級元件都依賴中國進口,但是已經擺脫了大部分元件都需要進口的尷尬局面。
不過,印度制造業所面對的問題并不少,比如供應鏈的完善程度遠不如中國這點我們上面就提到過,此外還有水電供應不穩定、基礎道路設施不完善、技術工種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
雖然,目前印度已經承擔了蘋果10%-20%的iPhone生產,但是從2020開始,印度的iPhone生產就不定期的因為疫情原因陷入停滯。前段時間更是有多個生產線徹底停工,導致一段時間內印度的iPhone產量下降達50%,幸運的是對iPhone的全球供應量影響并不算大,因為在印度生產的iPhone中,有70%左右都供應印度市場。
作為對比,中國工廠的iPhone產量則基本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一直保持著接近100%的產能,得以滿足蘋果的全球供貨需求,以至于蘋果在2021年不得不將部分的iPhone產線重新遷回中國,以此補足缺失的產能缺口。
那么蘋果公司是為了在印度買iPhone才將產線遷往印度的?并不是,蘋果公司其實一直都有想法在中國以外的國家生產iPhone,以此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抗壓能力,防止因為某些原因導致iPhone完全停產。
而且,印度相對于中國的人工成本更低,將有助于蘋果及其制造商在生產過程中節省更多的人力成本。在蘋果的計劃中,他們將在未來數年逐漸轉移中低端iPhone的生產線,將更多的產能交給印度當地的工廠,而在中國則是繼續保留中高端iPhone的生產線。
所以,對于蘋果來說產品質量等問題都是其次,可以通過提高檢測次數,嚴格規定出廠標準等方式解決,而印度工廠的穩定性和抗壓性才是他們最頭疼的地方。實際上,蘋果的成功除了產品及生態優勢以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在于庫克的供應鏈管理。
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蘋果的庫存周轉期僅5-6天,在一個星期內一座倉庫里的蘋果產品就會完成一次全面周轉,被發往其它區域的商店或是倉庫。極高的周轉期讓蘋果在庫存管理成本等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蘋果十分依賴于穩定的供應鏈,一旦供應鏈出現問題導致產品無法按時交付就會給全球的庫存帶來很大的壓力。
所以,蘋果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全球范圍內沒有第二個國家和地區可以滿足蘋果的要求,即使是自認為僅次于中國的印度,在供應鏈的穩定性等方面都與中國有著巨大的差距,更不提中國擁有更熟練的工人和產業集群,可以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
而且,我們也不能將目光繼續放在iPhone代工等問題上,對于國內的制造業來說,如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并且讓其在世界范圍內獲得認可才是重中之重,蘋果只是我們的客戶之一,而非我們制造業的全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科技”(ID:leitech),作者:TSknight,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