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年度佳作”《愛情神話》沒能創造票房“神話”?
“年度最佳,推薦每一個女性朋友觀看。”“太靈了!感謝它給了我一個愉悅的夜晚!”
影迷們在朋友圈不遺余力地安利《愛情神話》。的確,從劇本,影像到配樂,它具備不俗的電影素質,以及國產片中十分稀缺的城市感、煙火氣:從國產愛情片常年狗血的框架中跳出來,將視角對準了生活在“上只角”地區的上海土著文藝中年,他們日常出沒于咖啡館、花園洋房、劇院、臨期進口超市、修鞋攤,中年人在情感中的曖昧、真心與世俗算計顯露無疑。人物對話密度很高,因此許多影評Cue到了同樣“話癆”屬性的伍迪·艾倫,“新人女導演處女作”以及女性主義視角更為它加分。
“高級質感”讓《愛情神話》豆瓣評分一度飆升至8.4分,當前,《愛情神話》《雄獅少年》并列8.3分,成為年度最高口碑的國產片。吊詭的是,這更像一場屬于“豆瓣文藝青年”、影迷們的圈層狂歡。這兩部“年度國產片最高分”因下沉不成功,票房表現都略顯平淡。
《愛情神話》憑借圈層口碑發酵,預測票房從1億+上調至2億+,目前貓眼專業版給出的預測落點是2.56億,《雄獅少年》莫名被扣上“辱華”的帽子后,從正式上映前的20億+票房預測下調至3億區間,當前票房剛剛破1.63億,而豆瓣評分僅6.0分的《誤殺2》在下沉市場表現更佳,票房已破8億。在口碑越來越與票房呈正相關的當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礙著這兩部影片的破圈?
上海票房占比25%:方言卻難“破圈”?
“口碑好票房不一定好,口碑太差票房一定會差”的定律彷佛又一次得到了驗證。需要認知到的是,考慮到我國市場情況,應當從多個層面上評估口碑發酵程度:尤其是對于一些具有文藝屬性的影片,代表影迷、文青喜好的豆瓣評分,往往與代表著大眾喜好的貓眼、淘票票評分呈現兩極分化割裂之勢。
《愛情神話》便出現了這樣的倒掛:豆瓣評分高達年度第一,而貓眼、淘票票僅有8.5分、8.7分,須知大部分豆瓣評分在及格線徘徊的影片在貓淘上都是9分以上。
它無疑是一部有欣賞門檻的電影,第一重門檻便是語言,主角由徐崢、馬伊琍、倪虹潔等上海籍演員飾演,全上海話對白與片中的弄堂風情相得益彰,極大增加了影片的市井生活氣息,也為“造梗”留足空間,例如徐崢稱呼外國房客“亞歷山大”為上海話諧音“夜里三趟”,大部分評論提到“彷佛看了一部外語片,不看字幕看不懂”。
正如所有進口片由于語言門檻所遇到的下沉阻礙一樣,沒有提供普通話版本,意味著它注定將損失一部分市場。考慮到完整表達創作者意圖,這種全方言臺詞又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構建起了那個亦真亦幻的烏托邦,豐富了人物形象,增加了故事可信度。
實際上,畢業于北電文學系的邵藝輝是一個來自山西的90后,滬漂七年,賣過電子煙,曾因一篇《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人在干什么》的10萬+爆款文章而刷屏,后把劇本投給First創投會,被評委、麥特董事長陳礪志相中,后者拉來了徐崢。她在自己的豆瓣頁面解釋了自己之所以堅持方言創作的原因:“講方言更幫助表演……故事是我的第一追求,我沒有義務呈現最真實最全面的上海風貌,未來我會拍山西太原,也一定用方言……沒有一個電影不是片面的、局限的、只呈現一種想象的。2個小時的體量就決定了它能波及的范圍。”
由此也造就了《愛情神話》在票房結構上的奇觀:截至今日,其總票房為1.20億,而上海一個城市的票房就高達2917.9億,占比超過25%,成為第一大票倉,可謂前所未有。
事實上,近年來具有濃厚地域色彩,使用方言創作的并不少見,其中也有票房破5億+的黑馬。西南地區方言因其喜感色彩尤其被青睞。今年的黑馬之作《我的姐姐》,前兩年的《無名之輩》,均是使用四川話、重慶話等方言,但其中也有部分普通話。方言背后可能隱藏的是身份、職業、階級、性格等方方面面的潛在信息。更深一層追究,可能還要涉及到我國不同地域的方言語系差異。四川話屬于北方語系,與普通話發音類似,大部分人能夠聽懂,而上海話屬于吳語體系,發音難、理解難,受眾更小。
因此在進行地域方言類電影創作時,勢必要考慮到其得與失:能夠多大的本土市場,同時需要損失多大的非本土市場作為代價。由于上海是一個2000多萬人口的一線大城市,因此該片的單一城市票房占比表現得更為極端。
第二重門檻便是它不同于傳統,略顯松散的敘事結構,沒有強情節和狗血沖突,而僅僅依靠一群中年男女的日常交往和對話,來更為平淡、真實地展現一個上海老爺叔的“中年危機”。因此觀影過程中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這正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上述兩大因素,共同形成了該片“高口碑、低票房”的局面。
本土都市小品:中年愛情是下一個內容風口?
《愛情神話》豐富的文本涵義,意味著能夠對它進行多個層次的解讀。
不難從其中看到近年來高揚的女性主義色彩。導演在采訪中表示:“過往的銀幕里,有太多悲情女人、圣潔女人、蛇蝎女人和風騷女人了,我想讓女人不再淪為被凝視的客體,不再是傳統男性想象中的符號。雖然有一定風險,但我還是塑造了這樣三個女性角色,她們都反客為主,讓男主角有些被動,以此嘗試奪回自己身體和感情主體性。”
因此,她讓片中女主之一說出了“我只不過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我始終把這個家放在第一位”等性別視角錯位的臺詞,從而達到喜劇效果,更令人深思:陳腐的性別刻板印象,是否早已不適用于當下的女性角色塑造?
另外,該片在憑借影評人一致的高口碑而持續刷屏的同時,也迎來了是否“過于小資精致”的爭議,甚至有人質疑為“上海神話”,但對于這個“全世界咖啡館最多”的小資城市來說,終于迎來了一封屬于自己的城市情書,社交媒體上有因該片而被種草上海旅行者,甚至可能在一定范圍內產生“文旅聯動”想象。
從類型上來看,它屬于近年來稀缺的都市小品類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便是個中翹楚。從《午夜巴塞羅那》到《紐約的一個雨天》,他的電影總是以大城市為背景,專注于描摹教授、作家等貼著文藝標簽的中產群體,男女情事信手拈來,金句迭出。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來看,這類不關注宏大敘事,而講述幾男幾女情感生活的都市小品,隨城市經濟文化發展而誕生,已經成為固定城市標簽、明信片。
此前類似的都市小品電影有彭浩翔的《志明與春嬌》三部曲,近日同樣以愛情都市劇《愛很美味》受關注的知名導演陳正道便在評論中寫道:“它第一次讓我感受到,原來紐約人看那些電影,真正的感覺是這樣的啊!這是我們中國都市人真正意義上的愛情電影。”這類中等體量夫人小品電影投資成本有限,且擁有固定受眾,不失為新導演練手,有一定回報率和性價比的選擇。
而從題材來看,《愛情神話》與近日熱播、黃磊周迅主演的《小敏家》分別在熒屏與銀幕上,形成了一波關于“中年愛情”話題的聯動,并引發網絡熱議。
中年意味著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人生閱歷、情感經驗,無需再像校園情侶一樣為未來憂心、為柴米油鹽打拼,與此同時情感中也多了更多的世故和算計,或許不那么純粹,但卻更加真實。正如《愛情神話》中的男女,夾雜著經濟利益、過往失敗婚姻的考量,反復猶豫試探,而不曾確立關系。中間夾著一個男人,并不妨礙兩個女人成為朋友。終其一生愛一人的真愛神話究竟是否存在?到結尾也沒有給出確定答案,一有崇高傾向立刻予以消解,如同眾人看睡著的同名大師作品——費里尼的《愛情神話》,而這正是它的韻味和高明之處。
而中年愛情的受眾也通常比初戀題材的受眾更加挑剔邏輯。《小敏家》因不斷的套路重復、黃磊本人的“方圓宇宙”,便是從開分之初的7.5分下降到當前的6.6分。過往在影視劇中“失語”的中年近年來成為影視綜的高頻題材,告別懸浮、走向現實創作或將成為未來中年愛情創作的必然趨勢。
自《前任3:再見前任》開啟一個“哭片時代”以來,近幾年的愛情片類型便長期被“哭片”所統治著,同時也與“抖音營銷”強綁定。但過于情緒導向的“哭片”,總有觀眾審美疲勞,流量紅利耗盡之時。因此,中年愛情或將成為下一個內容風口。
隨著元旦檔新片陸續登場,今日《穿過寒冬擁抱你》占據跨年檔節點,主打儀式感營銷而狂攬2億首日票房,《反貪風暴5》憑借IP效應和粉絲基礎首日票房破億,位列日票房亞軍,明日上映的《李茂換太子》因喜劇類型符合節日氣氛,而獲得了較為可觀的預售成績,圣誕檔登陸的《愛情神話》,很快將會受到新片阻擊而熱度下降。
但它仍將在一定圈層范圍內發酵影響力。因自身強烈的地域屬性,以及反傳統的敘事手法,或許注定無法成為全民爆款,而只能定位于影迷圈層,獲得相對有限的票房,但對于國產電影而言,它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ID:yuledujiaoshou),作者:Mia,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