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切勿過度自信:著重注意三件事情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企業家自信是領導企業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經驗證據表明企業家過度自信會阻礙企業健康發展。那么,企業家應該保持什么程度的自信呢?企業家適度自信如何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呢?怎樣實現這樣的自信呢?本文會給出答案。本文來自翻譯,希望對您有幫助。
我在一個印度小鎮上長大,生活的世界十分封閉。
回想那時,Facebook還沒有做得那么強大,我還沒聽說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這個名字,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還沒有推出iphone。此外,能從外界學到東西的唯一途徑就是收看一臺像大盒子一樣的電視機。
對于所謂的富人和名人的印象,也就只有當時在電視上看到的電影明星和運動員。雖然他們有著不同的背景,擅長不同的領域,達到不同程度的成功,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從一開始他們就對自己的成功充滿極度的信心。至少,這一共同點,是他們想讓我們相信的。
不管是在采訪中、小報里、電影首映上還是在賽后演講過程中,所表現的是他們極端的自信(有時甚至到了自戀和妄想的程度)。正是這種自信,塑造了一代人。我們不得不相信,并不是他們的成功使他們變得自信。而是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獲得了成功。
近二十年過去了,一切都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已經不再只看名人的外在價值。(因為,他們已經無需再激勵我們了。相反,他們在弘揚美德和政治上都找到了自己的新價值。)
現在,我們熱衷于億萬富翁和失敗者的創業故事。我們看到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飾演的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滿懷信心地通過賣出低價股,賺了數百萬美元。“把這支筆賣給我”,他用冷漠的眼神要求同事以及后來的面試者,以此來證明他們的推銷能力。
這會讓你滿腹疑云,你會想,“我能有那么的自信嗎?”
然后,就是來自商業大師、Instagram企業家和自助教練等給出的一些籠統的建議,諸如“努力工作”、“相信自己”、“追隨夢想”,最后是“直到成功前,一直假裝成功!”
所以,不得已的外部自信的可信度仍然是完整的。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在商業或企業中,信心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重要,你會怎么認為呢?此言一出,你會認為我瘋了。不,我沒有瘋。至少現在還沒有。
事實上,萬寶盛華(ManpowerGroup)首席創新官、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商業心理學教授托馬斯?查莫羅-普雷穆茲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說得更透徹些。他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篇文章中引用道:
“如果信心不足,但還沒達到極其不足的程度,那么比起自信十足,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真是駭人聽聞啊。但仔細想想,真實的情況難道不是這樣的嗎?之所以我們一直認為自信會贏得成功,是因為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經常把經營企業和銷售混為一談,認為都是交易。自信在推銷中確實是必不可少的,但對于一家企業來說,不僅僅是向毫無戒心的消費者推銷產品,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或許,你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也許長久以來你也有這樣的感受:試圖表現得自信并沒有給你帶來任何好處。別急!那樣的自信對我也沒起什么作用。下面就讓我來分享下如何去做吧。
1. 運用比自己想象的更具批判性的批判思維
自信是不必要的或是有潛在的反作用嗎?不,根本不是這回事兒!得體、良好的溝通技巧、積極的肢體語言都是至關重要的細節。
然而,說到底,儀表或濃烈的香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帶到臺面上來的東西。也就是能為市場提供的價值。這就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還需注意另一個問題:市場是共享的,成千上萬的人朝著和你一樣的目標努力,但要比你努力得多。大多數人如果處在你的位置上,會驚慌失措,一頭扎進擁擠模式。但這是行不通的。是因為:創業并不像大多數人想像的那么簡單。
有十分之九的初創企業無法生存。其中甚至30%的企業都撐不到第二年。這并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工作或缺乏自信。之所以衰落,是因為企業沒有解決目標市場的問題。
創業精神的本質是高度不穩定、不確定、復雜和模棱兩可的。在這里要說的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決定了一切。有時,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必須在情況變化前就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在形勢變得糟糕時保持冷靜,并在變化中想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這就如同你是趴在岸邊的一只冷血的鱷魚,目標是獲得更大的獎勵——獵殺一頭鹿。如果你去追逐周圍的每一只青蛙或小鳥,最終會毀了整個游戲,忘記了初衷。但是,如果你不屑于較小的殺戮,當時機到來,你不會打草驚蛇,朝你而來的鹿群不會意識到你在岸邊伺機而動。
作為一名企業家,必須要有智慧,而不是僅僅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像個角色。
這就是為什么對于有抱負的企業家來說,具有批判性思維比勉強的自信和虛假的動機更有價值。
2.提高商業中的智力與情商
運用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你預見外面的世界,但同時你也需要掌控自己的內心世界。
你跨出了舒適區,準備著、磨練著,努力面對著最糟糕的世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獲得成就,來改變生活。這種成就有可能會是金錢、認可、某種生活方式,或者只是逃離你的住處。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創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業風險帶來的結果。所以,不管你怎么看待創業這件事,它都帶有很高的賭注成分。
因此,當面對這種不斷增加的期望壓力之時,你的情緒很容易波動。只要一瞬間的恐慌、貪婪或短見,頭腦就會被蒙蔽,從而產生帶有偏見的觀點。此時,這些認知偏見會變成批判性思考的最大障礙。
當你被盲目的激情所驅使時,你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
(1)忽視了事實,基于假設行事
情緒化、僵化心態的缺點之一是使感知變得有選擇性。這會導致企業家只關注與自己本身的信念一致的相關信息,而忽略了與之相矛盾的一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問題會隨著不受抑制的自信而惡化。
(2)沖動左右了決定
過度樂觀(貪婪)和目光短淺往往會使我們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會在潛意識里降低風險因素的嚴重性,可能會讓我們在還沒意識到風險的時候而孤注一擲。同樣地,比如憤怒和尷尬等強烈的情緒,會驅使我們采取高風險、低回報的計劃。
(3)焦慮使人過于謹慎
恐懼和缺乏安全感會讓人受困于一個微妙而又頑固的枷鎖中,阻礙自己去全力以赴爭取高回報的機會。
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當難以做出決定時,請試著保持良好的超然心態。
“制造驚人的影響力并開始提供價值!讓錢來找你!去看看自身以外的世界,不要再自私,去幫助人類同胞解決他們的問題。讓自己在一個自私的世界里,逐漸變得無私。”
—— M.J.德馬科,《百萬富翁快車道:破解財富密碼,過上富足的生活!》
每個有抱負的企業家都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原因是,這么做能幫助他們解決以下問題:
(1)很好控制沖動的情緒和行為
(2)冷靜處理自己的情緒
(3)果斷適時采取有意義的行動
(4)積極履行承諾
運用情商還能及時指出低效的行為模式,從而擺脫束縛,做出相應的調整。另外,情緒對于市場來說,顯得并不重要。能否帶領企業走向成功完全取決于你為多大規模的市場提供多大的效率。
所以,在業務活動中,對服務對象的情感,才是唯一重要的情感。正確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系統,以較少的努力就可解決大量的人的問題。考慮這件事的時候,要退后一步簡化思考,從純粹的商業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可以免受思慮之苦。
3.要掌握基本的理財技能,否則,自信也無法拯救你
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例如,提到能夠引起我強烈情緒波動的場景,我聯想到兩種,首先,是當被房間里最性感的人約出去時。其次,是在必須做出重大財務決定時,強烈的情緒波動是自然的反應。
甚至更不用說什么重大決策了,人們一談到錢就會退縮了。在一項針對英國5200人的調查中,大約有55%的人承認他們不愿公開談論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僅僅只是這一項研究得出這樣的結果。Turbo #RealMoneyTalk的另一項調查顯示,51%的受訪者不會與朋友或家人談論自己的財務狀況。幾乎所有其他研究似乎都支持這個簡單的事實。比起財務狀況,我們更愿意談論性生活。不要把這一切都歸咎于缺乏自信。另外,對于那些愿意敞開心扉討論性生活的人,也無需質疑他們的自信。
教育和金錢調節系統的低效也側面證明了這種問題的存在。證據表明,全世界大約75%的成年人不了解基本的金融概念。即使是在千禧一代中,也只有三分之一懂得理財。
這就引出下一個合乎邏輯的問題:了解財經知識意味著什么?為什么會如此重要?
學習理財知識是指去了解如何運作金錢。它簡化了人與金錢的關系。它意味著能夠運用財務技能,包括個人財務管理、預算和投資,來管理自己的金錢。
最重要的是,了解理財知識,會把你從所有的錯誤信息、錯誤信念和不必要的焦慮中解放出來。根據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研究的說法,以下是一名具備財務知識的企業家制定出的啟示:
(1)了解自己行為帶來的后果
具有能夠讀懂財務報表這一簡單的能力,就可以證明已是游戲規則的改變者。具備這一能力,可以看到哪些投資是有回報的,哪些沒有回報。
(2)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財務知識可以幫助你在權衡選擇之前充分考慮財務影響。當你仔細考慮所有的風險和可能性后,就可以采取更穩妥的步驟來擴大業務規模。
(3)提升談判技巧
談判并不僅僅關系到多獲取少付出,還關系到了解收益成本比、范圍和更大的財務景況等。若考慮的事情太少,就會給自己帶來后續的一大堆麻煩,導致根本無法繼續履行合同。
總結以上的論證,批判性的思維、時刻掌控好情緒和控制財務狀況,綜合運用好這三點,就不會產生勉強裝出來的自信,而是伴生而來的自然狀態的自信。
即使你不從事商業、也對自己的事業感到滿意,你也仍然可以用到這三個基本的生活技能。一旦運用了這些技能,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發揮真正的潛力。
譯者:甜湯